分享

60后的青春往事025:喜爱的电影与呼声

 草根六零后 2022-03-07

我所喜爱的国产影片

劈开千层雾嶂,影坛百花齐放,春色满园。近来陆续恢复放映了一些使观众喜闻乐见的旧片,在这些旧片中大多是向建国十周年的献礼片,我是一个电影业余爱好者,看过的电影举不胜举,使我特别喜欢的有《羊城暗哨》、《五一号兵站》、《早春二月》、《南海潮》、《革命家庭》、《女理发师》、《刘三姐》等等,因为它们情节深动,各具一格,引人入胜。

例如故事片《羊城暗哨》,对反面人物梅姨(刘妈,梁明演)的安排非常巧妙,编导是下了一番功夫,出乎观众意料之外,感到真实可信,让观众随着情节的发展而悬念起伏。当银幕展现全船的旅客、工作人员、公安战士和一小撮特务即将一起毁灭这一千钧一发之时,将故事推向了高潮;当影片结尾时,别的同志发现定时炸弹后,代号207(王栋,冯喆演)闻讯赶到,不怕个人安危,叫其他人闪开,自己临危不惧,拿起炸弹从船的底仓跑到甲板,抛着大海,而此时银幕上展现的是其他人焦急的画面,使观众如身临其境,使207的英雄形象更加深刻地烙在观众的心目中。冯喆同志不愧为我国的优秀电影演员,在此片中充分发挥了他的表现艺术才华。但是这样一个为我国的电影事业作出贡献的著名演员、表现艺术家,被林彪、“四人帮”迫害之死,我要在这里为冯喆同志喊一声“冤”!

另外我不再一一举例说明,总而言之,以上所述的几部国产影片是受千百万观众所喜爱的,在艺术上具有独特的风格。《羊城暗哨》就是一例,在反特片中面立前貌,有中国的民族特点,不像近来新拍的几部反特片,到后来总要来一场西方式的格斗而告终,目前的影片反映了“四人帮”遗毒尚未肃清,影片中的主人翁仍具有“高、大、全”的形象,存在公式化和千遍一律的情况。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全靠园丁们的精心栽培,我们衷心希望电影界的同志们,落实“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和“百家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使我国的电影事业来一个大跃进,多出一些经得起观众检验的好影片,向建国三十周年献礼。

(1979年4月23日寄上海《电影故事》杂志)

怎样对待后进学生?

昨晚我看完电影香港故事片《都市四重奏》的回家路上,听到三位十六、七岁的少年对电影的评论:

甲:“今天的电影太不过瘾,不如到乡下去摸几个玩玩,浪费了三张电影票。”

乙:“是啊,第二个短片也太短了。”

丙:“你俩都说得我心里痒痒的,今天这部电影都是围绕第二个短片,能把内幕赤露露地暴露出来该有多好,给我们一些精神上的快乐。”

我赶上前去回头一看,三位原来是去年的初中毕业生,因成绩差没考上高中,流落社会渐渐堕落,成了眼前这样的人品,使我感到非常惊讶。也使我担心今年又一批初中生毕业,又有一部分因成绩差被拒之校门外,将流上社会,到明年说不定这批人中又多了像眼前三位这样的人品,发展下去对青少年本人和社会后患无穷。

在此请问,难道在初中阶段成绩差的学生,某些人就能一眼看透他们没有了前途而被抛弃?那么,华罗庚当时不是连初中也考不上吗?后来成了著名的数学家,这又怎么解释呢?我们要看到目前广大青少年,受过“四人帮”读书无用论的愚民教育,什么“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成绩差不能全部怪在青少年一代头上,政府和社会应该承担起责任。我呼吁学校的老师要像刘心武笔下的《班主任》一样,想为国家所想,急为国家所急,任劳任怨地培养祖国的花朵,正确对待后进学生,帮助他们、指导他们,不仅在学习上,还要在思想道德上,使他们不断提高认识,肃清“四人帮”读书无用论的余毒。政府和社会要千方百计将社会青年组织起来,多开展一些有益的活动,特别是团组织要发挥作用,而不要把流落社会的青少年轻易弃之不管,否则使他们虚度青春年华,渐渐堕落,成为法律惩罚的对象,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特别在“四害”横行时代。

(1979年8月14日寄杭州《浙江日报》,9月20日被退稿,附赠一本79年第1期《浙江日报通讯》)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