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随感 | 不相信天道酬勤

 枚庸 2022-03-07

◎ 枚庸

传统教育的观念里,都说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爱迪生也曾说过,“天才,百分之一是灵感,百分之九十九是汗水”。仿佛都在印证一个道理,“天道酬勤”。

前两天忽然看到中国政法大学罗翔教授的观点,“不相信天道酬勤”。他说“如果你相信天道酬勤的话,很容易导致人走向骄傲或者是走向虚无”。

他的解释是当成功的时候,你觉得是靠努力拼搏得来的,你配拥有这一切,就瞧不起那些失败的人;但当你努力了,最后依然失败,依然是一事无成,又会陷入一种极大的抱怨,觉得天道不公。最后他说更倾向于一种悖论式的命运论,人生中95%的事情可能是自己决定不了的,但我们依然要用5%的努力去撬动那些无法决定的事情,凡事尽力而为,同时要接受命运一切的安排。

的确,很多时候努力了不一定有结果,付出了也不一定会收获,那是一种常态。而且人随着年纪越来越大、经历越来越多,会愈加相信命运。复旦大学王德峰教授也曾说过,人到四十岁,如果还不相信命运,那就太没有悟性了。

关于命运论,我在《信命,是一剂心灵解药》里说过类似观点,但跟罗翔教授比起来,更坚信努力的结果。有句话叫“命里有时终会有,命里无时莫强求”,我当时说,“莫强求”,失去的都是自己做出的选择,不必再苛求;所谓“终会有”,得到的都是自己努力的结果,不会被抹杀。

我认为,命运其实可以用哲学来解释,就是主观决定客观。每个人的意识和行动,即所谓的主观能动性,或许都会令自己所处的环境和条件发生改变,但命运是一个庞大的体系。这里面不是两个人、三个人,而是一群人和无数个事件组成,一环扣一环、一个选择连着一个选择,不会凭个体的细微改变,产生命运体系的直观变化。

因此各种偶然因素的叠加,便成了看似必然的结果。我想,这也是罗翔教授说“依然要用5%的努力去撬动那些无法决定的事情”的原因。

人总是矛盾的个体,我尽管更坚信努力的作用,但也曾发出过“最可怕的是,努力也没有用”的感慨,当听到罗翔教授“不相信天道酬勤”观点时,便不自觉地认同。

不过,我们都不能否认努力的价值。即使不相信天道酬勤,现实也会逼迫我们“被动努力”,否则人生定会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甚至完全脱离自己预定的轨道。

我们常说“尽人事、听天命”,这句话似乎更实用。

既做好自己本分,得之不骄傲;

又相信自有安排,失之不沮丧。

写于2022年3月7日午间休息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