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文元·浅说绍兴古越第四宫、禹迹寺、春波桥

 新用户24030ygV 2022-03-07

我家附近多名胜古迹,除鲁迅故居外,尚有沈园、禹迹寺、春波桥、徐渭遗踪、朱买臣典故,还有一处地名叫第四宫。

小时候听老人说第四宫照理应留有不少炙人口的故事。但是十分遗憾,留传下来逸事少至又少。年代久远,史料甚至传说都很缺乏。所以以下有关笫四宫的一些描写和说法,纯属推断猜测,当不得真,只当茶余饭后的消遣吧!  

据《越中杂识·古迹》载:“会稽县东南,有地名第四宫、第五宫、第八宫,故老相传,为董昌故宫。”(注:董昌为唐旧臣,乾宁二年(895年)二月,董昌越州自立为帝国号大越罗平,后被部将钱镠所杀。一说被俘投江自尽。)查光绪十九年(1893)宗能述所识《绍兴府城衢路图》仅载有第四宫。《越中杂识》成书于乾隆五十九年(1794),至光绪十九年(1893)已相距百年,看来当时第五宫、第八宫地名已经不存。所以现在也无法知晓其方位所在。而第四宫所在地,据《绍兴府城衢路图》所载,大约位于今缪家桥河沿河南一带,与民间流传笫四宫位置大致符合。

据传燕甸弄原名叫燕殿弄是宫内妇人行走的通道弄原名叫高殿弄,是宫内文武官员行走的通道。宫内男人与女人,官员与嫔妃宫女,分道行走,也在理中。

据我推测,宫四周一般应有高墙深河围绕。因为高围墙、高河岸难以攀登,有利于宫院与外界的隔离和安全防护,可认为是宫院的界墙界河。而上述区域,南侧目莲河,咸欢河,西侧糕店河,三面临河,均为高河岸(注:目莲河、咸欢河、糕点河名称以旁边东咸欢河沿、目莲桥河沿的路命名,是我杜撰。其中糕店河我小时所见己经干涸,但河岸很高)故据此推测,第四宫大致范围应是:东燕甸弄,从目莲桥至金斗桥。南界从覆盆桥到目莲桥西界从覆盆桥到缪家桥。北界为东咸欢河沿,从缪家桥到金斗桥。唯东侧燕甸弄似无界河,但外侧或应有高的宫墙与外界隔断。

民间传说,曾经在东咸欢河河底淤泥中越国剑,时经两千多年,依然完好无损,锋利

以上为凭想象还原唐代古越第四宫的大致外部环境。从以上范围看,笫四宫范围不算小。至于为什么叫第四宫?董昌还有几处后宫?第四宫中居住过何人?发生过什么事情?都己无从查考了。

历经近千年的沧桑,第四宫的名称尚在,大致格局还在,已是不易。但第四宫周边发生了太多的变迁,太多的事情。东晋与唐朝仅相隔几百年,唐李白就有了“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刘禹锡也有了“旧时王谢堂上,飞入寻常百姓家”的诗中感叹。清孔尚任也在《哀江南》曲调中唱出了“乌衣巷不姓王”。所以笫四宫的巨大变迁并不使人感到奇怪了。世事沧桑,高殿弄变成了燕殿弄变成了燕甸弄。覆盆桥河沿,迁入了北宋周敦颐后裔的鱼化桥支覆盆桥分支周家。南宋陆游在春波桥畔怀念前妻“曾是惊鸿照影来”。目莲巷口留下了画圣徐渭的行踪。覆盆桥河沿、禹迹寺前、目莲巷口,现在又变成为鲁迅路的一段。至于目莲巷口是否与目莲和尚或者目连戏有关,无从查考

禹迹寺比笫四宫年代更久远。据《嘉泰会稽志》卷七寺院门云:大中禹迹寺,……晋义熙十二年骑郭将军舍宅置寺,名觉嗣。唐会昌五年例废,大中五年复兴此寺,诏赐名大中禹迹。"这寺有何禹迹,书上未曾说明,但又似并非全无因缘至清乾隆乙酉,清凉道人到寺里去,留有记录《听雨轩余纪》中《陆放翁诗迹》一条下云:予昔客绍兴,曾至禹迹寺访之。寺在东郭门内半里许,内大禹神像,仅尺余耳。”可见禹迹寺晋义熙十二年唐会昌五年,凡四百多年,屹立不倒,废后又复兴,至清乾隆乙酉寺内还供有大禹神像。周作人在《禹迹寺》一文中又说,到他那年代,寺已废,但余古禹迹寺一额,尺余的大禹像竞不得见”。

禹迹寺离我家很近,步行仅需五分钟。小时候去过禹迹寺,寺前广场颇开阔,上书“南无阿弥陀佛”的寺墙犹在。走进禹迹寺,已经十分破败。穿过没有围墙的禹迹寺后院,眼前呈现一片不规则的菜畦地,间杂残垣断壁,野草没膝,灌木丛生,就是民间传说中的第四宫了。解放后不久的一天,邻居盛传,昨天晚上,禹迹寺内,政府抓赌,抓出象膀蟹一般一串人犯。说是赌场设在禹迹寺地宫内。可见当年禹迹寺规模之宏大。据说当年禹迹寺屋甚多,门为楼,奉五百阿罗汉,甚壮丽。

清凉道人《听雨轩余纪》中《陆放翁诗迹》一条下云寺之东有桥,俗名罗汉桥,桥额横勒春波二字。"为什么叫罗汉桥,不知出典。至于为什么叫春波桥,有一说,贺知章诗云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唯有门前鉴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故取名此桥为春波桥。但按诗中句理解,贺知章所言春波应在鉴湖边。一般认为,桥名出典自陆游落日城头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伤心桥下春波绿,曾见惊鸿照影来。”在我年少时所见之春波桥,石砌圆拱桥,上下桥坡道及桥面也都用石板铺砌,无台阶。圆拱映月,古色古香,既大方实用,又古朴优雅。

禹迹寺前之春波桥,也难逃与禹迹寺同样被拆除的命运。1961年,不知出于什么原因,政府下令填河,禹迹寺前之春波桥随着河道被填而被拆除。1962年,一场罕见大雨,会稽山上下来的洪水,使绍兴城内道路被淹,决策者才认识到绍兴城内这些密如蛛网的河道,不但有交通、贸易、日常生活之便利,还有重要的泄洪功能。才重新挖开填埋的河道。但重建的春波桥已不再是美如垂虹,秀姿绰约的拱桥,而是桥面与两端路面相平的梁式桥,平常得不能再平常。我家门前的汲水河,也遭到禹迹寺前河道的同样的命运。可悲的是朱买臣遗迹,汲水河上之望郎桥,在汲水河填埋又被开通后,没有再重建,现在连遗址也找不到了。我认为绍兴城内的这些古河道,远比绍兴古城古老,很可能是大禹等先人治水时的遗存,在水系内有其不可替代的功能。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我再次来到禹迹寺旧址。禹迹寺唯留存一双眼古井,井前立有《禹迹寺古井》石碑,可供人们留连凭吊。春波桥则成了一座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梁式道路桥。第四宫已无实物可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