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枣庄的工业之路|枣庄工业肇始

 微游枣庄 2022-03-07

01

枣庄不具备青岛、济南那样的优势


今枣庄市是是由两个千年古县峄县和滕县的部分行政区域组成,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这两个古县的地域和管辖权发生过诸多变化,但是有一点没有变那就是都不在行政经济中心,这也造成了这两个县在建国之后工业发展状况都比较落后,比如青岛和济南,济南形成商埠以后逐渐有了城市的雏形,1904年自开商埠后,纺织、面粉等产业迅速发展,加之一直是山东省的行政中心,商业、金融业活跃,胶济、津浦两大铁路的建成可以依靠青岛的港口、便捷的南下北上,加之商埠区的规划建设使济南突破了旧有的城市性质和城市形态。不仅交通发达,工商业也很发达。
青岛市是港口城市,古时候青岛被称之为琅琊港,当时是中国的古代五大港口之一,因为琅琊港是中国当时的土地上,海边存在的物流中心里唯一的一个可四面通商的港口,北通辽东,南到江浙,西到中原,东到日韩。且因为这个地方有一个海流可以遁海而行,几天就可以到达韩国区域,这就是我们今天称之为的“北方丝绸之路”,所以良好的港口成为青岛工商业发展最为强大的助推剂,尤其是近代青岛被德国占领,成为中国近代典型殖民城市,城市的整体规划和主体建设项目完全由殖民当局一手完成。率先在胶州湾修建青岛港,为配合港口建设,争取山东内陆的货源和市场,又修建起自青岛、终点至济南的胶济铁路。城市依托完善的基础设施、别致的自然人文景观以及城市当局的"自由港"等便利政策,迅速从山东省内各地聚集人才、资本、技术等城市发展必备的资源,超越烟台和济宁,成为省内第一大工商业城市。

02

近代枣庄工业发展的状况


这些条件在滕县和峄县都不具备,不过好在他们也有自身的优势,滕县在津浦路上,自古被誉为“九省通衢”之地,交通位置非常好,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和轻工业原料但是直到上世纪二十年代,滕县的民族工业才开始摆脱了封建 制度的束缚和战乱的影响开始发展起来,1920年滕县电灯公司由济南人马惠阶和黄筱山等合资创立,年发电量6万度,有了电,就为工业发展提供了动力,于是滕县的工业开始发展,铁厂、酱园、石印局、烟草、酿酒等等工商业创立并逐步强大。

峄县,虽然同滕县一样是历史悠久的千年古县,但是其地理位置要比滕县差很多境内又有沂蒙山脉的分割,基本上就是一个农业为主的县,虽然它的南端有明朝开挖的泇运河,也在台儿庄形成了一个物流的商贸重镇,但是整个峄县的工业却集中在了有煤的枣庄镇。

中兴煤炭公司可是个在近代中国工业发展中要大书特书的公司,它不仅让峄县拥有提供优质煤炭的煤矿还让峄县拥有了中兴轮船公司、鼎中盐业公司和开兴成煤业公司 3 个大公司,发电厂、水泥 厂、和兴钢铁厂、永兴炼焦厂和洛口木材厂 5 个厂,29 个分销厂,以及连云港运煤码头等设施。

峄县在清末的山东经济十分落后,"地瘠民贫",土匪横行,而枣庄又是峄县"著名强悍穷苦之区"。枣庄的煤炭本是近代化的天然资源,但是限于清帝国的政治体制和意识形态,峄县政府没有成为枣庄近代化的推动者,而是顽固地维持统治现状。因此,如夜空中绽放的礼花,中兴公司的那些工厂和尽己所能建设的一些城市基础设施不仅没有为整个峄县带来根本性的变化,它本身在战乱的消耗中也消失殆尽。

03

建国以后枣庄工业起步


上世纪六十年代,峄县成为地级市枣庄市,刚建市的时候,除了枣庄矿务局领导的几个大矿之外,地方工业基本上很少。工业基础薄弱,有一个面粉厂和一个翻砂厂。还有一个土炼焦厂,就是在地上支的简单的一个炉子,这么着炼焦,算是土法炼焦。还有一个铁木合作社、一个木业合作社,这些就是枣庄的工业家底子,基本没有什么像样的工业单位。


此时,滕县还没有划归枣庄管辖,在上世纪50-60年代的十年间,滕县除了建成魏庄、莱村、八一等煤矿之外,工业也有了长足的发展,通过公私合营和新建的方式逐步建成了机械、水泥、冶焦、化肥、酒精、卷烟、发电等工业门类,1958年时工业总产值达到了65177万元。

枣庄造纸厂

也是在枣庄建市以后,山东省委给枣庄派来市委书记,开始重视工业发展。工业强,城市强。大概是1965年后,借助“小三线”的调整,大城市的工业往“小三线”转移,借这个机会,在市委市政府领导的积极要求下,省里从青岛放下来一个棉纺织厂,一个橡胶厂,还有一个造纸厂。接着枣庄市委宋文副书记又从上海请来了工程师,建立了针织厂,这算是给枣庄工业一个好的开端。

除煤炭外,各工业单位小而散,产量产值不高。

陶庄煤矿旧景

市酒厂于1963年由薛城、峄县、枣庄三地酱菜厂合并而来,位于百货大楼南100米,当年职工55名,酒厂规模小,窖藏有限,年产白187吨,一个大烟囱立在市中,成了工业的标志。

三角花园西南角有竹条社、白铁社在枣庄镇机关西北新庄,制品以水瓢、火炉,以后生产了锅炉,厂北建枣庄印刷厂,由1963年峄县印刷厂迁来。

石碑村南恢复建了枣庄市硫磺厂,由煤矿产的“铜蛋”经土砖炉烧制成硫磺。1955年至1962年枣庄硫磺在全国供不应求,1959、1961两年分别产硫磺1243吨、1829吨。

服务社

沙河子村建猪皮加工厂(1968年改为市皮革厂),1966年初,由刘秉州带领14名剧团下放演员,由省手工业管理局投资5万元再建。被服社原在三角花园,后在胜利西路南有了大楼,再以后在此设市工业局。电机厂在农林水大院南,顺解放路往南,路东有针织厂,,有机床维修站、岳楼机械厂、拖修厂等。

十里泉有峄县钢铁厂,13立方小高炉,1959年1月兴建,1961年下半年停产;近有化肥厂,1966年3月市投资550万元兴建。

郭里集公社有郭里集铁业社、绳经社、郭里集公社机械厂(后为农机厂)。1958年,为支援钢铁,郭里集铁业社、枣庄铁业社等6家工厂生产风机1052台,生产205轴承21076套。

枣庄化肥厂

枣庄阀门厂1966年4月试制低压阀门。峄城农机厂在1960至1966年名为枣庄市第二机械厂,生产打稻机、脱谷机、电动机等。1960至1964年,全市焦化生产基本停产下马,1965年部分恢复生产。1960至1965年全市钢铁生产下马。

齐村有白瓷、黑瓷厂,1964年6月,合为齐村陶瓷社,职工180人,生产套五缸、黑碗、蒜臼等,主要原料就采用焦宝石和耐火土。1965年市直厂矿大小总共19家。

枣庄建市初期的工业本是廖若晨星,宛如出土的幼苗。一场“轰轰烈烈”的文化大革”荡涤大地,工业发展更加举步维艰、徘徊不前。

精彩不错过

枣庄的朋友,不要错过身边的春天

今日看山东|一位不喝酒的人当上了枣庄市酿酒厂的厂长以后

省政协委员孔浩:让“鲁班奖”来到他的家乡

开局就发力 跑出“加速度”——我市经济实现首月开门红综述

资料来源:徐向东《枣庄建市初期工业梗概》、《滕县工业志》、《百年中兴风雨》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