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详解对联怎样议论作者:鸠竹

 月牙儿s 2022-03-08

因为经常看到一些联作,每当需要议论的时候,或者没有观点,或者有了观点不知道怎么表达,我自己也有这方面的问题,所以想用归类的办法,粗浅地来分析一下在楹联创作中应该怎样议论。

祠庙联绝大多数需要对人物进行评价,议论最多,观察起来比较有利,所以选了这类作品。我把这十副对联分成五种,每种例举两联,或许分类不甚严谨、手头资料比较有限,只能说做个浅尝


直议 肯綮

包公祠(姚三辰)

庐墓守终丧,移孝作忠,最是片言争国本;

居官持大体,以宽继肃,漫云一笑比河清。


注释:

片言争国本:指包拯多次进言立太子事。

大体指大原则。

笑比河清:黄河水清之象本自稀有,包拯之笑亦为稀有,故可比。《宋史·包拯传》:“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 


解读:

《对联话》上的标题是包孝肃公祠,从联语中我们看出,的确是从一孝一肃两方面来阐释的。但是不是真的上比写孝、下比写肃呢?

起句写到包拯为母守孝,接着就一转,“移孝作忠”,最后落到“片言争国本”,变成了写忠。按儒家伦理,忠孝一体,臣子们须个个是孝子,人人是忠臣。孝是忠在家庭中的投射,忠是孝在国家朝廷中的投射,这样写就打开了格局,写出了包拯赤诚、忧国的一面。

再看下比,“以宽继肃”、“漫云”。严肃刚毅是世人对包拯的印象,作者显然有不同见解。《宋史·包拯传》:“当时诸道转运加按察使,其奏劾官吏多摭细故,务苛察相高尚,吏不自安,拯于是请罢按察使。”又云:“拯性直,恶吏苛刻,务敦厚,虽甚嫉恶,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奏请罢免百姓苛捐杂税的事自然不必提,就是对下属官员,对应当体恤的人他也会讲宽厚,推恕道。这个人的原则,该严必严,该宽必宽,界限分明。

如果只讲他的严,不讲他的宽,那是对他的看法有偏颇,不尊重事实。另一方面如果弃宽不写,只强调肃,那可能写出来的是一个没有温度的好人,赢得不了人的爱戴。所以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作者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使人对包拯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联从孝肃切入,但并不仅仅写孝肃,而是在其之上又进一层,可谓抓到了要处,妙处。


成都武侯祠(冯煦)

亲贤臣,国乃兴,当年三顾频烦,始延得汉家正统;

治大事,人为本,今日四方靡骋,愿佑兹蜀郡遗黎。


注释:

亲贤臣句:诸葛亮《出师表》:“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治大事句:刘备有言:“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

靡骋:化自《诗经·小雅·节南山》:“我瞻四方,蹙蹙靡所骋。”意指不能策马驰骋,喻无法施展才能。这里指不再四处驰骋征伐。


解读:

上比的“亲贤臣”,有的注释解为《出师表》这句话,其实是董仲舒《举贤良对策》中提出来的,所以诸葛亮说“此先汉所以兴隆也”。这六个字说是治国思想也不为过,尤其是结合历史经验来看,对总结前汉、后汉、蜀汉四百多年江山十分重要。

下联的“治大事,人为本”具有同等的重要性。中国的人本思想萌芽的非常非常早,可以追溯到西周。明确提出“人文本”这三个字是《管子·霸言》:“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所以这是提出了两个治国方略,作者先把这么重要的事情说在前面,后面两句就顺水推舟了。

上比写君臣旧事,也是遵循着这条治国思想,下比写期愿,丞相既然不能再事征伐,在天有灵,那就好好保佑此方百姓吧,百姓好就是人为本的最好体现。我们大多数人写联是不太重视起句的,希望这联有所启发。


小结:

直议一定要抓重点、要点,甚至盲点,篇幅有限,要懂得砍削,不要啰嗦;另一方面从大处着眼,阔视高瞻,联的格局也会比较开阔。


搭借 奇诧

成都杜公祠(王闿运)

自许诗成风雨惊,想当年硬语愁吟,开得宋贤两派;

莫言地僻经过少,记今日寒泉配食,远同吴郡三高。


注释:

宋贤两派:其一指黄庭坚的江西诗派, 其二指陆游的剑南诗派。

吴郡三髙:苏州有三髙祠,祭祀春秋时期的范蠡、晋朝的张翰、唐朝的陆龟蒙三位隐士。


解读:

这联读着会有不一样的感受,较前面两联,更为轻盈,联意也清晰明了。前面两个分句作为铺垫,后面一个结句作为重点,这是它的结构意图。

内容上看,上比比较明确,下比为什么作者会想到那么远的吴郡三高,读者的解读和作者的本意不知道能不能完全相合。看上去是由“地僻人少”引起的,作者因为心有所感而说了这样慰贴的话,虽然现在看来地僻人少,但你的品行高尚,就如同吴郡那里被人们纷纷祭祀追仰的三高是一样的。


杜甫草堂(沈葆桢)

地有千秋,南来寻丞相祠堂,一样大名垂宇宙;

桥通万里,东去问襄阳耆旧,几人相忆在江楼。


解读:

大名垂宇宙、丞相祠堂,这里就毋庸赘言了,草堂与武侯祠相距不远,两人对后世的影响也在仿佛之间,能这样写很好理解。下比从万里桥开写,写到襄阳、襄阳耆旧。襄阳又是什么地方呢?杜诗里有一句“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在他流遇之时,一旦有了归家的可能,心心念念的便是从襄阳去洛阳。

襄阳是杜甫的祖籍,有他引以为傲的家世过往,从“诗是吾家事”这句就可见一斑。另一方面,《襄阳县志·山川》载:“白马泉在白马山下,旁有杜甫宅、王璨井。”《方舆揽胜》载:“杜审言,襄阳人,有孙曰甫,有故宅在焉。曾子固有诗记其事。”《襄阳县志·祠祀》载:“乡贤祠,祀汉诸葛亮、庞统,唐孟浩然、杜甫,宋处士魏泰,明韩邦问等。”可见襄阳人对杜甫的景仰与牵挂也颇深。

杜甫以襄阳为傲,襄阳也以杜甫为傲,虽然如此,在此提到襄阳是为了最后一句,“几人相忆在江楼”。这是唐人诗句,借用这句,把襄阳耆老们在江楼闲谈杜甫的情景展现在了我们眼前。一个人有祖乡的思念是多么欣慰幸福的事,这是情感的联系。


小结:

搭借是我自己提出来的词,我感觉这跟拉衬还不一样,拉衬是要找高一点的来衬低一点的,低一点的价值显然没有那么高。但搭借主要是为了使主题更完满,或者更有涵义,更优美,价值因素不是第一考虑,比较意图没有那么强烈。同时这样写也会给人以很大的遐想空间。


谈世 机锋

韩愈祠(前人)

天意起斯文,不是一封书,安得先生到此;

人心归正道,只须八个月,至今百世师之。


庐山简寂观(李渔)

天下名山僧占多,还须留一二奇峰,栖吾道友;

世间好语佛说尽,谁识得五千妙论,出我仙师。


解读:

这两联没有僻字僻典,行文也比较流畅好读,大家一眼看过去就知道什么意思,特别的是我们从字里行间能读出作者的面目来,因为在字里行间有作者对自我形象的塑造,读文字仿佛能看见抱臂白眼、皱眉无奈等神态。

陆天泓曾有题王昭君一联:“骚情何必多,比大漠中原,小女子自知冷暖;颂论直须少,使高居远定,上将军岂让琵琶。”就应该属于这一类,并且特征还更明显一些。他们的重点不在直接臧否,而是用自我的眼光去衡量世人世界,着重在态度,甚至可以说是态度之外的态度。


小结:

这类联能反应作者个性,尤其是比较有才调的作者,发挥的空间很大。所谓机锋,就好比说出话来绵里藏针,语言的尺度要把握好,绵和针要各自适度,一旦说破就没有什么趣味可言了。


《中楹百家》之鸠竹成联节选


黄巢

砺剑胆张,谋国义张,看雄豪异帜,陈李王黄,等是呼均贫富;

食人心丧,屠城仁丧,笑魔魍同伦,刀兵水火,乃所谓救江山。


金圣叹

人间几伉声,狂狂狂狂狂,卅五英年,批史讲经高奇阔落;

刀下重眅眼,罢罢罢罢罢,两三系事,割头饮酒痛快淋漓。


孙膑

行名者狡,谙数者昌,算来戏庞小气周郎,二士同流,千秋不辱执谟略;

寓世孰艰,居身孰忍,试比史迁觚勾践胆,三髦异代,万劫惟难死屈沉。


李陵

久矣愧情词,敢问伐胡,卫将军枕戈寝甲,霍将军扫穴犁庭,我祖并神英,若争完节,元戎不死真何畏;

凄然望乡国,莫言归阙,彼皇帝烹肉醢尸,此皇帝诛门灭户,世功同粪土,岂更徇名,犬马昭忠已可哀。


鲁智深

倒拔柳,斜提杖,横襻衣,粗嚼脔,俺英雄无智莽,将七尺逍遥,方来立世;

罢耿官,结逆民,引剧寇,荡游僧,这天地太虚诓,教六骸抛废,才放回头。


王国维

学涉在通今博古,何必驰求,倘遍培栋干,使中国未下流于蔽氓,未上失于贯道;

时风已西衍东渐,固难制守,竟一死鸿毛,教后世不忍责其迂腐,不堪表其坚贞。


范蠡

斡吴越之二国,荡烟波之五湖,尊货殖之一圣;

涉治牧用大君,行猷术用美妇,退咎患用鸱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