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战学】情系三江大佛头——游乐山大佛记

 西岳文化 2022-03-08

作者\张战学

情系三江大佛头

——游乐山大佛记

我与大佛的距离,远到用四十余年的人生步履也未走到跟前,一瞻尊容的荣幸直到乙亥年七月,我穿越康藏线回途,终于见到凌云山大佛头。大佛有多大?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可称之为世界之最的石刻弥勒大佛。

初识缘于《神秘的大佛》,这是刘晓庆、葛存壮等主演的一部电影,讲述了解放前夕,在四川乐山以海能法师、梦婕和归国华侨司徒俊为代表的一批爱国志士保护佛财的故事。凌云峭壁、佛态肃穆、临江危坐的大佛遂在我心中留下挥之不去的影象,于是不断搜集有关大佛的知识与资料,知道了大佛的诸多轶事,在岷江、青衣江和大渡河三河汇流之处,有座依着凌云栖霞峰临江峭壁凿造的摩崖大佛。

相传唐初三河汇流处水深流急,波涌浪翻,经常吞没行船危害百姓。凌云山寺里有一个老和尚海通,不忍眼看船毁人亡,他想三江水势这样猖獗必有水怪,想在岩石上刻造佛像借菩萨法力降服水怪。于是他请了石诚、石虚两个名石匠来商刻佛事。石虚想在山岩上刻出各式各样造型的佛像来张扬自己本事,于是说:“三江水怪十分凶狠,只有造千尊佛像才能把它镇住。”老和尚见石诚在旁一言不发,就问石诚师傅“你觉得如何?”石诚说:“我看就刻一尊像这山岩一样高大的佛像吧。”石虚一听不赞同:“山高石硬,你这尊佛像哪年哪月才能刻好?”石诚说:“这岩石硬能经受风雨,佛像大才能镇住妖魔。”老和尚见二人争持,就说:“你们不要再争了,干脆一个刻大佛,一个刻千佛吧。”说完海通和尚就出外化缘了。  

从此石诚、石虚两人就各自选岩构图雕琢佛像。石虚选择了那最显眼、石头不太坚硬的沿江一片红砂岩,开始雕琢,他刻了释迦牟尼得道成佛,又刻了南海观音慈航普渡,刻了十八罗汉降龙伏虎,又刻了普贤菩萨指点迷途,眼看两年就要刻完了。而石诚却选择了一块又高又难走又硬的大岩石,开始雕琢大佛。石虚说:“我两年刻了千尊佛,你两年还没刻完大佛的一只脚。”石诚毫不气馁地说:“你千尊佛、万尊佛,抵不上我大佛的一只脚。”说完又继续雕琢。老和尚化缘回来还请了许多能工巧匠和石诚一起雕琢大佛,老百姓听说老和尚请人刻琢大佛镇压水怪也纷纷赶来帮忙,一时凌云山上人来人往,锤声如雷岩片似雨。深潭水怪每天被岩上的石块打得胆战心惊,眼看巢穴快要被填平了,它涌起千丈巨浪,石工们眼看怪物涌起水来,就纷纷拣起岩石块向它打去,岩石像冰雹一样就把水怪埋葬在乱石堆里,从此大佛岩下风平浪静。大佛的样子在一天天显露出来,有地方官前来索贿,海通和尚严词拒绝道“自目可剜,佛财难得”。地方官仗势欺人说:“尝试将来”,海通和尚从容“自抉其目,捧盘致之”,“吏因大惊,奔走祈悔”。海通和尚这种专诚忘身之行激励众心克诚其志。当大佛修到肩部的时候,海通和尚就去世了,不久石诚也死了,海通弟子、石诚徒弟领着大家继续建造大佛,先后有朝廷令赐麻盐税款,剑南西川节度使章仇兼琼和韦皋捐赠俸金续建,就这样一代接着一代,经过了九十年大佛终于建成。

大佛头与山齐,足踏大江双手抚膝,依山凿成,体态匀称神势肃穆,临江危坐。左右两侧沿江崖壁上还有两尊护法天王石刻以及数百上千尊石刻塑像,宛然汇集成庞大的佛教石刻艺术群。李祚忠有诗《五绝·乐山大佛》:“头大与山高,足宽踏浪涛。千年仍未老,静坐看朝朝!”韦皋撰书的《嘉州凌云寺大弥勒石像记》,载录了开凿大佛的始末,原碑尚存临江峭壁上,乐山大佛真实官方名称其实是:嘉州凌云寺大弥勒石像。乐山自古以其山川形胜为蜀南重镇,其名来历于城外至乐山,雍正十二年嘉定州升为嘉定府,新增乐山县为嘉定府治地,这便是称“乐山”地名之始。从汉嘉、嘉定、嘉陵、嘉阳至乐山,演变的是文化的传承,反映了乐山人对美好乐山的时代追求。

友人从眉山回言东坡诸多轶事,眉山是千古第一文人苏东坡的家乡,苏东坡给了眉山这个名字以丰富的内涵。乐山何尝不如此,凌云山有东坡楼、竞秀亭等亭台楼阁,东坡楼在栖鸾峰巅,也叫东坡读书楼,系由楼、廊、亭组成的庭院建筑,著名古迹之一。门额横匾“东坡楼”三字是黄庭坚手书,楼堂正中苏东坡斜倚坐像。苏轼曾在乐山读书,后人出于对东坡先生的景仰,便在此塑以诗人的塑像,楼前的洗墨池为苏轼的洗砚之处。东坡楼正对临崖处有一清音亭,在清音亭凭栏远眺,江天悠远山清水秀,雨中漫步心神俱佳。传苏东坡曾在此读书,东海龙王知道后,借给他一块菜园地约定五更时归还,这块菜园地就是现今的乐山城。

佛面三江,微风让人神清气爽;川水如碧,静绿得似一面镜子,把郁葱的树林都倒映出来;水面映着光影,阳光又反射于大佛的身上,大佛有如披上一件闪光的袈裟。乐山大佛千余年来,阅尽多少人间秀色依旧肃穆慈祥心旌不摇,永远给行船人战胜激流的勇气和信心。大佛右侧的石壁上是“九曲栈道”,有二百余级石阶,沿崖迂回而下可到大佛脚底,绕过佛脚是大佛左侧的“凌云栈道”,削壁穿洞隐藏在大佛的悬崖绝壁,可惜雨中人潮,未能亲临。只能俯瞰大佛头和巨大身躯。凌云山各峰上的寺宇,现在保存有栖峦峰的凌云寺和灵宝峰的灵宝塔,沿悬崖边上一条的陡直小路下到大佛的脚边,缘于人多雨急,未能亲临凭栏看佛。也不曾沿江划舟亲睹圣容,失却仰之弥高之感,终是追梦途上之憾。

大佛凿于凌云寺也称凌云大佛,凌云寺有了这尊大佛,被人们称为大佛寺;凌云山有了大佛山更出名,大佛在凌云山上山更增色。有一日看到《王子猷居山阴》后始慨然,“夜大雪,眠觉...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忽忆戴安道。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昨日临佛漫游兴尽而返,难道不正是近临乐山见弥勒佛所感受和追求的极致乐趣。


作者简介:张战学,网名华岳青晨,法官,诗人,作者,行者,渭南作协会员,《作家前线》签约作家,曾用华山长涧客等作文学追梦人,创作散文、诗歌、小说等,行迹遍布九州,有《法悟》,《途说》、《行走的歌》结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