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八十年代一次“倒蛋”经历

 老阿工作室 2022-03-08

八十年代一次“倒蛋”经历

      因为钱粮胡同门诊部要占用我家房子当库房,七三年我家从钱粮胡同搬到轿子胡同住,由原来的一间房换成了两小间西房,七九年爸爸返京养病。年底我结婚以后,爸爸妈妈住南边旯,我和媳妇住北边旯。年底我被电机厂派往文化宫绘制展销会广告,媳妇那会儿在东四三条里面的缸垫厂上班,转过年二月就是春节了,妈妈紧忙着过年的吃食。

      二月中旬的一天早晨,媳妇上班刚走,我也正准备骑车去文化宫,忽然有人敲妈妈那边的房门,我推门出去看,是有个农村打扮的姑娘,正在伸着脑袋跟妈妈说话,就听妈妈问她:“几斤?”姑娘说:“八斤!”妈妈说:“七斤行不行?”姑娘想了想说:“您要几斤?”妈妈说:“五斤。”姑娘说:“好吧,您跟我去取一趟!”妈妈说你去外面等我,我换件衣服。

      姑娘关上门就往外走了,我赶快走过去推开妈妈的门,就看到妈妈在数粮票,我问妈妈要干嘛去,妈妈说去换点鸡蛋吃,我说用粮票换鸡蛋可别让人家逮着,那可是投机倒把呀,妈妈说现在粮票吃不了,留那么多粮票干嘛,而且也不是咱们一家换鸡蛋,都偷偷的换鸡蛋吃。我说那我和您一起去吧,换了鸡蛋我再去文化宫。

      我推着自行车跟着妈妈后面往外走,姑娘看到我们来了也不言语,就闷头在前面带路,我们穿过轿子胡同径直来到隆福寺街,我以为到了隆福寺就快到了,没想到姑娘还是一直往西走,我问姑娘:你这是要带着我们去哪儿啊?姑娘说:不远不远,马上就到了。就这样我们又从隆福寺街西口出去,往美术馆西边方向走去。

      一直走到弓弦胡同里面,在一个小门前停下,姑娘说到了。我把自行车锁上,和妈妈跟着姑娘进了院里,一间十几平米的房子,里面有几个农村打扮的人,这个时候姑娘冲里面一个老太太努了一下嘴,然后就跟妈妈伸手,妈妈赶快从兜里拿出粮票交给姑娘,姑娘把粮票递给了老太太,老太太接过去数了数,问姑娘多少?姑娘说五斤。

      老太太也就没有再多说什么,麻利地从铺底下拉出一个竹筐来,妈妈赶快把准备好的布口袋递过去,只见老太太从里面数了五十个鸡蛋,然后小心翼翼地将布袋子拎起来交到妈妈的手上,妈妈也不说什么,拉着我就往外走,我刚把鸡蛋放进车筐里,就听见后面有人说话:就是这个院,我回头一看,好家伙,呼啦啦一帮人冲进了院子。

      妈妈一边走一边冲我使眼色说:“你骑车头了先走吧!”我说我带着您走,妈妈催促着我,我说那就在美术馆前边等您,然后骑上车飞似的跑了,到了美术馆我用脚支着车回头探望,心突突地直跳。等了一会儿,看到妈妈也匆匆地走过来,就问妈妈那一帮人是干嘛的?妈妈说是有人举报去抓“换鸡蛋”的,我说没问您吧,妈妈说没问就催促我赶快走。

      我骑车带着妈妈没有从隆福寺走,我们从钱粮胡同西口进去,然后从轿子胡同北口回的家,我说这要是让人家“捂”里面可就麻烦了。妈妈说:“怕什么,我又没犯法!”妈妈又说:“你媳妇有了,正是补身子的时候,你爸爸又在养病,多换点鸡蛋给他们吃。”我说这鸡蛋怎么换的,妈妈说七斤粮票换一斤鸡蛋,要是全国粮票能换到五斤粮票一斤。

      据《北京副食品商业志》里面记载,五九年以后,北京粮食调入发生困难,出现库存用粮不够维持六天需求的状态。为此,居民由凭证供粮改为凭票供粮。粮票分为粗粮票、面粉票、大米票等等。粮食定量依年龄大小,婴儿三斤、儿童八斤,成人二十一斤不等。此外还依身份不同,指标各异。据统计,北京市六一年度凭票供应物品达六十九种,还不包括凭证的。

      另据《北京档案史料》记载,六一年一市斤北京粮票黑市价三块,一市斤全国通用粮票黑市价四块,一市斤北京面粉票黑市价五块。到了七八十年代,粮票的黑市价格急速下降,差不多一斤粮票卖两毛。一斤全国粮票三毛。国营的饭馆里就可以买到不要粮票的食品,比如去买油饼,交一两粮票就六分钱一个,不交粮票就得八分钱。

      记得那会儿老农手挽着个篮子,上面盖块花布,走街串巷地溜达,看见胡同里的大爷大妈就会走上去低声说:“要鸡蛋吗?”就像特务一样左顾右盼,这时候大妈就会悄悄的把换鸡蛋的领到院子里,然后院里的邻居们就会拿着自家的家伙什儿凑过来捡鸡蛋,捡完鸡蛋就开始拿出粮票讨价还价,换完鸡蛋再悄悄的溜走。

      那会儿城里人是吃商品粮,农村人是吃返销粮,八十年代城里人油水开始大了,吃的粮食也少了。而农村人没有粮票,外出吃饭也需要粮票,所以粮票就成了换东西的一种方式。后来,粮票兑换的范围逐步扩大,不仅可以换鸡蛋,而且还可换一些日用杂品。直到九十年代初取消了粮票和粮证,这种兑换方式才停止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