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越绝书卷十五

 zqbxi 2022-03-08

译注

  越绝篇叙外传记第十九

  维先古九头之世(一是这里的重黎墓(或祝融墓)碑碣或画像石,上面刻着“营丘”和九头怪物,有如《古地图》九块列石上的纹饰;二是墓室里有壁画,绘着九头怪神,有如《天问》之“雄虺九首”,汉王延寿《鲁灵光殿赋》所述“五龙比翼,人皇九头”的祠庙壁画。这也有助于推测九嶷舜墓的形制。另外,《大司命》“导帝之兮九坑”的九坑(或作九冈),闻一多先生以为指楚之冈山,那上面可能有颛顼庙(颛顼跟帝舜、祝融一样原是东方的祖先神兼太阳神)。),蒙水之际,兴败有数,承三继五。(即三皇五帝)故曰众者传目,多者信德。自此之时,天下大服。三皇以后,以一治人。至于三王(三王,夏、商、周三朝的第一位帝王大禹、商汤王、周武王及周文王的合称。如,《旧唐书·列传·郑畋》:"代有忠贞之士,力为匡复之谋。我国家应五运以承乾,蹑三王之垂统,绵区饮化,匝宇归仁。"三王常和五帝并称"五帝三王",也常和尧、舜并称"二帝三王",加上三皇合称"三皇五帝三王"。例如,李斯《谏逐客书》:"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白居易《与元九书》:"二帝三王所以直道而行、垂拱而理者,揭此以为大柄,决此以为大窦。"《礼记》云:"三皇禅奕奕,谓盛德也。五帝禅亭亭,特立独起于身也。三王禅梁甫,连延不绝,父没子继也。"),争心生,兵革越,作肉刑。五胥(1. 传说中的古代方术士。《绎史·黄帝纪》注引《玄女兵法》:“黄帝 攻 蚩尤,三年,城不下,得术士 伍胥,问之。胥 曰:'是城中之将,白色商音,帝之始攻,得无以秋之东方行乎。今帝为苍色角音,此雄军也,请以战为。’帝曰:'为之若何?’曰:'请攻三日,城必下。’乃设五旗五军已具,四面攻之,三日,城果下。”宋 罗泌《路史·后纪四·蚩尤传》作“五胥”。2. 指 伍子胥。唐 李白《江上赠窦长史》诗:“汉 求 季布 鲁 朱家,楚 逐 伍胥 去 章华。”)因悉挟方气,历天汉。孔子感精,知后有疆秦丧其世,而汉兴也。赐权齐、晋、越,入吴。孔子推类,知后有苏秦也。权衡相动,衡五相发(1. 相感发。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九流绪论上》:“ 太史 於 战国 ,於説取 韩非 ,於文取 屈原 ,皆深嗟极慕。要以二子穷愁鬱抑,触讳杀身,与己意相发,故沾沾焉。”2. 相发明。 清 俞正燮 《癸巳类稿·媒氏民判解》:“士以二十为极,庶民以三十为极,女子则皆以二十为极,执妇人之礼与奔者不禁之令相发也。”)。道获麟(《左传·哀公十四年》载:“十四年春,西狩于大野,叔孙氏之车子鉏商获麟,以为不祥,以赐虞人。仲尼观末年,麒麟现身巨野泽。《春秋·哀公十四年》载:“十有四之,曰'麟也’,然后取之。”),周尽证也,故作春秋以继周也。此时天地暴清,日月一明,弟子欣然,相与太平。孔子怀圣承弊,无尺土所有,一民所子,睹麟垂涕,伤民不得其所,非圣人孰能痛世若此。万代不灭,无能复述。故圣人没而微言绝。赐见春秋改文尚质,讥二名,(两个字的名字。《礼记·曲礼上》:"二名不偏讳。" 孔颖达 疏:"谓两字作名,不一一讳也。"《汉书·王莽传上》:"闻中国讥二名,故名 囊知牙斯 今更名 知 ,慕从圣制。"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史书占毕六·杂篇下》:"大抵 东汉 三国 ,帝王将相皆单名,二名者百中无一。")兴素王(孔子的别称。后来儒家称誉孔子为"素王",这是真正的王。所谓"素王",是没有土地、没有人民,只要人类历史文化存在,他的王位的权势就永远存在。称孔子为"素王",等于佛教中称释迦牟尼为"空王"是同样的道理。不需要人民,不需要权力,而他的声望、权威和宇宙并存。),亦发愤记吴越,章句其篇,以喻后贤。赐之说也,鲁安,吴败,晋疆,越霸,世春秋二百余年,垂象后王。赐传吴越,□指于秦。圣人发一隅,辩士宣其辞,圣文绝于彼,辩士绝于此。故题其文,谓之越绝。(绝,极端也,越国的极端现象或事件,多辩士,少圣教,荒蛮之地出刁民

  问曰:“越绝始于太伯,终于陈恒(齐国司马陈恒),何?”“论语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乃太伯审于始,知去上贤。太伯特不恨,让之至也。始于太伯,仁贤,明大吴也。仁能生勇,故次以荆平也,勇子胥忠、正、信、智以明也。智能生诈,故次以吴人也,善其务救蔡,勇其伐荆。其范蠡行为,持危救倾也,莫如循道顺天,富邦安民,故次计倪。富邦安民,故于自守,易以取,故次请籴(交易,以名器请籴于齐)也。一其愚,故乖其政也。请粟者求其福禄,必可获,故次以九术。顺天心,终和亲,即知其情。策于廊庙,以知疆弱。时至,伐必可克,故次兵法。兵,凶器也。动作不当,天与其殃。知此上事,乃可用兵。易之卜将,春秋无将((1).原谓勿存叛逆簒弑之心。《公羊传·庄公三十二年》:“君亲无将,将而诛焉。” 陆德明 释文:“无将,如字……或子匠反,非也。”《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人臣无将,将即反,罪死无赦。” 裴駰 集解引 臣瓒 曰:“将,谓逆乱也。” 宋 苏辙 《龙川别志》卷上:“无将之戒,深著 鲁 经;不道之诛,难逃於 汉 法。”《续资治通鉴·宋真宗乾兴元年》:“及 谓 贬, 綬 又当制,即草词云:'无将之戒,旧典甚明;不道之辜,常刑罔赦。’”(2).多反其意而用之,谓心存谋逆为“无将”。《晋书·刘聪载记》:“然后下官为殿下露表其罪,殿下与太宰拘太弟所与交通者考问之,穷其事原,主上必以无将之罪罪之。”《旧唐书·后妃传上·玄宗废后王氏》:“皇后 王氏 ,天命不佑,华而不实。造起狱讼,朋扇朝廷,见无将之心,有可讳之恶。” 金 王若虚 《谬误杂辨》:“《公羊传》曰:'君亲无将,将而诛焉。’盖接上文。将,弑君之辞也。 唐明皇 废 王后 詔云:'见无将之心。’……如何道来?后人用此字往往不安也。” 明 沉德符 《野获编·内阁二·言官论人》:“﹝ 杨御史 ﹞乃云'生前曾拜’,以实其无将之罪,更谬之甚者。”),子谋父,臣杀主,天地所不容载。恶之甚深,故终于陈恒也。”

  问曰:“易之卜将,春秋无将。今荆平何善乎?君无道,臣仇主,以次太伯,何?”曰:“非善荆平也,乃勇子胥也,臣不讨贼,子不复仇,非臣子也。故贤其冤于无道之楚,困不死也;善其以匹夫得一邦之众,并义复仇,倾诸侯也;非义不为,非义不死也。”

  问曰:“子胥妻楚王母,无罪而死于吴。其行如是,何义乎?”曰:“孔子固贬之矣。贤其复仇,恶其妻楚王母也。然春秋之义,量功掩过也。贤之,亲亲也。”“子胥与吴何亲乎?”曰:“子胥以困干阖庐,阖庐勇之甚,将为复仇,名誉甚着。诗云:'投我以桃,报之以李。’夫差下愚不移,终不可奈何。言不用,策不从,昭然知吴将亡也。受阖庐厚恩,不忍去而自存,欲着其谏之功也。故先吴败而杀也。死人且不负,而况面在乎?昔者管仲生,伯业兴。子胥死,伯名成。周公贵一概,不求备于一人。及外篇各有差叙,师不说。”

  问曰:“子胥未贤耳。贤者所过化,子胥赐剑,欲无死,得乎?”“盲者不可示以文绣,聋者不可语以调声。瞽瞍不移,商均不化。(商均,一作商钧,舜之子,不贤。瞽瞍,虞舜之父,有眼却不识愚贤,如同目盲,故称之为瞽瞍。用来比喻大愚大恶者不能改过迁善。)汤系夏台,文王拘于殷。时人谓舜不孝,尧不慈,圣人不悦下愚,而况乎子胥?当困于楚,剧于吴,信不去耳,何拘之有?孔子贬之奈何?其报楚也,称子胥妻楚王母,及乎夷狄。贬之,言吴人也。”

  问曰:“句践何德也?”曰:“伯德,贤君也。 ”“传曰:'危人自安,君子弗为;夺人自与,伯夷不多。’行伪以胜,灭人以伯,其贤奈何?”曰:“是固伯道也。祺道厌驳,一善一恶。当时无天子,疆者为右,使句践无权,灭邦久矣。子胥信而得众道,范蠡善伪以胜。当明王天下太平,诸侯和亲,四夷乐德,款塞贡珍,屈膝请臣,子胥何由乃困于楚?范蠡不久乃为狂者?句践何当属()莝(铡草或锄草)养马?遭逢变乱,权以自存,不亦贤乎?行伯非贤,晋文之能因时顺宜,随而可之。故空社易为福,危民易为德,(雪中送炭易)是之谓也。”

  问曰:“子胥、范蠡何人也?”“子胥勇而智,正而信。范蠡智而明,皆贤人。”问曰:“子胥死,范蠡去,二人行违(行为乖戾。宋 王明清《投辖录》:“我之主翁行违多不循道理,宠婢多而无嗣息,每钩致年少之徒与群妾合,久则毙之。”),皆称贤,何?”“论语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尽自己的力量去负担你的职务,实在做不好就辞职。)事君以道言耳。范蠡单身入越,主于伯,有所不合,故去也。”问曰:“不合何不死?”曰:“去止,事君之义也,义无死。胥死者,受恩深也。今蠡犹重也,不明甚矣。”问曰:“受恩死,死之善也。臣事君,犹妻事夫,何以去?”“论语曰:'三日不朝,孔子行。’行者,去也。传曰:'孔子去鲁,燔俎无肉;曾子去妻,藜蒸不熟。’微子去,比干死,孔子并称仁。行虽有异,其义同。”(义正词严,论《去》)“死与生,败与成,其同奈何?”“论语曰:'有杀身以成仁。’子胥重其信,范蠡贵其义。信从中出,义从外出。微子去者,痛殷道也。比干死者,忠于纣也。箕子亡者,正其纪也。皆忠信之至,相为表里耳。”问曰:“二子孰愈乎?”曰:“以为同耳。然子胥无为能自免于无道之楚,不忘旧功,灭身为主。合,即能以霸;不合,可去则去,可死则死。范蠡遭世不明,被发佯狂,无正不行,无主不止。色斯而举,不害于道。亿则屡中,货财殖聚。作诈成伯,不合乃去。三迁避位(司马迁称“范蠡三迁皆有荣名”),名闻海内。去越入齐,老身西陶。仲子由楚,伤中而死。二子行有始终。子胥可谓兼人乎?”(其实也是去楚死吴,先去后死。

  问曰:“子胥伐楚宫,射其子,不杀,何也?” “弗及耳。楚世子奔逃云梦之山。子胥兵笞平王之墓,昭王遣大夫申包胥入秦请救。于斧渔子进谏子胥,子胥适会秦救至,因引兵还。越见其荣于无道之楚,兴兵伐吴。子胥以不得已,迎之就李。”问曰:“笞墓何名乎?”“子之复仇,臣之讨贼,至诚感天,矫枉过直。乳狗哺虎,不计祸福。大道不诛,诛首恶。子胥笞墓不究也。”

  维子胥之述吴越也,因事类,以晓后世。着善为诚,讥恶为诚。句践以来,至乎更始之元,五百余年,吴越相复见于今。百岁一贤,犹为比肩。记陈厥说,略其有人。以去为姓,得衣乃成。厥名有米,覆之以庚。禹来东征,死葬其疆。不直自斥,讬类自明。写精露愚,略以事类,俟告后人。文属辞定,自于邦贤。邦贤以 □为姓,丞之以天。楚相屈原,与之同名。明于古今,德配颜渊。时莫能与,伏窜自容。年加申酉,怀道而终。友臣不施,犹夫子得麟。览睹厥意,嗟叹其文,于乎哀哉!温故知新,述畅子胥,以喻来今。经世历览,论者不得,莫能达焉。犹春秋锐精尧舜,垂意周文。配之天地,着于五经。齐德日月,比智阴阳。诗之伐柯,以己喻人。后生可畏,盖不在年。以□为姓,万事道也。丞之以天,德高明也。屈原同名,意相应也。百岁一贤,贤复生也。明于古今,知识宏也。德比颜渊,不可量也。时莫能用,籥□键精,深自诚也。犹子得麟,丘道穷也。姓有去,不能容也。得衣乃成,贤人衣之能章也。名有米,八政宝也。覆以庚,兵绝之也。于乎哀哉,莫肯与也。屈原隔界,放于南楚,自沉湘水,蠡所有也。2022.3.8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