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是一场来自2021年春天的邀请,事关数字时代的入场券。

 场景学社 2022-03-08

从2月6日的突发奇想,到2月10日对谈嘉宾与话题的基本确定,原本平静的假期多了几分热闹。重新连接了许多老朋友,带来了更多的欣喜。因为这个热闹和忙碌,让正月初六也增添了新的期待。

关于数据,关于数字化,我们都不陌生,陌生的可能是构筑数字时代的要素究竟是什么特性?影响我们选择与进化的结构到底长什么样?2月6日中午在雨花客厅里踯躅,琢磨着当天下午和数字经济方面的几位朋友要讨论什么内容。突然想到,应该有有人相信了,许多人已经看到了,更多的人还在摸索和试错,何不聚一聚,聊一聊?相互启发呢?这就是场景涌现。

没想到,朋友圈发了一条消息后,马上获得了许多朋友支持。这个话题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之一隅中都有存在吗?
赶紧将已经梳理出的确定性的事项,向大家做一个汇报,更多的动态更新请扫描文末的二维码,进企业微信群了解:

初步确定的话题方向

话题基于基于我们关于趋势的两个判断,一是人类感知的信息从模拟世界到数字世界,二是社会的发展从以物为中心到以人为中心。未来的人,会不会就是“数人”呢?所以我们的开场话题就是以社群为起点,邀请两位耕耘社群经济20多年的朋友,辨析社群商业化商业社群化的基本逻辑,以及人的数据对各类社群的具体价值。以组织的数字化转型为基线,另外6场的话题大致描述如下:

(一)数据治理为什么突然进入更多人的视野?是软件作为功能的容器,已经捉襟见肘了吗?是数据作为生产要素之一,成为生产力的序参量了吗?企业的数据为什么“乱”?治理有哪些章法?

(二)在供给侧和需求侧,或者说在生产制造和消费流通两个领域,数字化转型需要做什么样的呼应哪些特质是一致的?

(三)数字时代的产品形态正在发生什么变化?制造服务业发育的奇点在哪里?装备制造业会提前实现数字产品吗?

(四)从信息化到数字化,从建设者到运营者,企业的IT团自身如何进化?在组织内外的关系如何演进

(五)转型路漫漫,在获取外援的同时,企业如何自力更生来构建系统,稳步迭代?自主可控到底长什么样?企业的特质基因会自我发扬光大吗?

(六)现在哪些企业是从未来穿越过来的?他们让人看不懂的举措正是降维打击我们的神器吗?数字化转型的根本是业务形态的转型,还是组织形态的转型?

五湖四海的对谈嘉宾

不少嘉宾正在或者曾经在这样的机构工作:谷歌、字节跳动、GE、链家、美团、“全球第一产品”提供商、中国最牛园区、家居定制系统体系化开创者、全球几十个分舵的创业者社群、扎根中国30多年的外企、中国最早实现集中收银的百货公司......不能剧透更多了。不过大家能猜到他们和上面的哪些话题有关吗?

“直播+转播+群聊”的共创场景方式

用视频会议系统直播,数百方的系统,可以让更多希望与对谈嘉宾直接对话的朋友进入。同时还开辟了“转播”通道,不用下载客户端,实时观看,有点“围观”的感觉,不过也不影响互动。另外就是企业微信群,可以随时讨论。

不能错过的宝贵的15分钟讨论,7场的加起来就是快2个小时呢

我为每一场的对谈设计了15-20分钟的讨论。实际上90分钟一场的对谈,45分钟左右是嘉宾对话,15分钟是宝贵的分组互动讨论,另外近30分钟用于提问。这也是对谈的“三部曲”模式。

我选用了具有分组功能的瞩目会议,可以到各大市场下载,也可以去官网下载PC客户端。

分组的重要性不仅仅在于可以帮助我们进行社群例行的互动,主要是对对谈嘉宾的观点可以进一步消化与切磋,当然也可以批评、质疑与吐槽。每个小组3-4人,充分畅谈。这样再向嘉宾提问,可以增加更多品质。分组讨论就是一种重要的共创。

2021新春对谈【数据与数字化】的活动时间

2021年2月17日(正月初六)9:00--22:30,预留了午餐和晚餐各1小时时间。其他都是大家一起的共创!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