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收藏北京记忆(五)

 美食美景皆不负 2022-03-08

孩子单飞后,自己的时间就自由了许多。从小生于斯长于斯的古城北京里,留有很多历史的痕迹,现在终于可以利用节假日细细地去走一走、看一看、品一品。一回顾,几年来竟也去了不少地方,这里慢慢做一小结。

通教寺

通教寺位于东直门内针线胡同,最早为明代一太监创建,清代改建为尼寺,更名为"通教禅林"。解放前扩建时,更名为"通教寺"。新中国成立后,通教寺一直严守佛制寺规,尼众们过着如法如律的宗教生活。"文化大革命"期间,经像法物被毁,尼僧离散。后来又重修,且恢复了被迫停止多年的宗教活动。

通教寺有山门三间,坐西朝东,匾额书 "通教寺",哼哈二将立于山门外。大雄宝殿坐西朝东,面阔五间,殿内有《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画像》而名闻遐尔。南北配殿各七间,寺内还立有1942年重修时立的两道石碑,珍藏日本《大正藏》一部。

图片拍摄于2019年1月20日

圣祚隆长寺

圣祚隆长寺在西四北三条3号,建于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有四百多年的历史了,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重修,寺坐北朝南。胡同路边山门上有残缺石门额,可见“敕建护国圣祚隆长寺”几个大字。山门以及前后三进的大殿保存完好,现正在腾退,在清理违建时,在一间东厢房内,发现有石碑嵌在违建墙内,石碑的碑顶露在房外,这块石碑为乾隆皇帝御笔亲书的诗文碑,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寺中原有一尊5米高的铜制五方佛,佛像为毗卢佛身,下有莲花座,每片莲花瓣上都铸有小佛像,所以这尊铜佛像也有“千佛绕毗卢”的叫法,现在这尊佛像保存在法源寺中。

链接:《古寺寻幽 之 法源寺

图片拍摄于2019年1月13日

报国寺

报国寺位于西城区报国寺前街1号,始建于辽代,明初塌毁,成化年间重修并改名“慈仁寺”,随后进入盛世时期。康熙十八年(1679年),京师大地震,报国寺大部建筑坍塌。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得以重修,改名“大报国慈仁寺”。

报国寺殿宇一共七进,后有毗卢阁,高36级。阁下有瓷观音像高尺余,宝冠绿帔,手捧一梵字轮,系神宗时景德镇瓷窑所贡献,为旧京八宝之一,谓之窑变观音,梁间曾悬《胜果妙因图》1轴。寺内还有嘉庆六年(1801年)《五彩天尊仙女》1轴。现寺中仍保存成化二年(1466年)御制碑和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御制重修报国寺诗碑。

报国寺是北京最早的正式的古玩市场,现在分布在全国各地的大藏家好多都是从报国寺起家的。1997年在这里举办了第一届全国钱币博览会,同时报国寺古玩市场也正式宣布开业了,这里有钱币馆、陶瓷馆等,成为现今北京著名的古玩文化市场之一。

图片拍摄于2018年3月24日

崇效寺藏经阁

崇效寺,唐贞观元年始建,明天顺年间重修,嘉靖时于寺中建藏经阁,现寺不在,阁犹在。藏经阁位于白广路西祟效胡同白纸坊小学内,分为上下两层,面阔5间,进深七檩前出廊,硬山式屋顶。

崇效寺曾为唐代名刹,初名“崇孝寺”,后谐音为“崇效寺”,又因寺中有枣树千余棵,故亦称"枣花寺"。旧时崇效寺以花卉著称京城:清代初期以枣花出名,后以丁香著称,再后又从山东曹州移来牡丹,尤以绿、墨牡丹闻名京师。明吏部主事杨继盛曾来崇效寺游览,并为寺院题“无尘别境”。王士祯、林则徐、康有为、梁启超、鲁迅、许寿裳均曾到此领略寺院景致。1935年北宁铁路局特开观花专车,接运客人来崇效寺观赏牡丹。1949年后,朱德、徐特立、黄炎培等也曾来此赏花。1954年寺中牡丹移植中山公园,并辟有专畦栽培。

图片拍摄于2018年3月24日

金圣安寺遗址

圣安寺遗址位于宣武门外南横街西口,金天会年间(1123一1135年)始建,传说是金代帝后为佛觉、晦堂二大师营建。因寺院建于中都城内的柳湖村旁,寺外有湖,岸边垂柳,俗称“柳湖寺”。明正统十一年(1446年)重修并改名“普济寺”,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又重新修葺,恢复“圣安寺”。 寺内建筑以大雄宝殿为中心,四面有后殿、瑞象亭、天王殿,东西配殿和庭院。大雄宝殿的内部梁架,如鸳鸯交手拱等,是清代以前的法式。殿内有3尊三世佛,俗称西方三圣,是明代的遗物。佛身紫红色,粗圆浑厚,佛像背后衬托高大的背光,外层透雕火焰纹,内层浮雕3个小座佛,每个小佛下承托莲花座。现在,在林立的高楼大厦中间,这里只是个很小的院落了,也并不开放,无法想象当初四周杨柳条轻抚湖面的景象了。

图片拍摄于2018年3月24日

广济寺

广济寺位于西城区阜成门内大街25号,是北京著名的"内八刹"之一,始建于宋朝末年,名“西刘村寺”。明天顺初年重建,成化二年(1466年)宪宗皇帝下诏命名"弘慈广济寺"。1931年寺院失火焚毁,1935年重建。现存建筑保持明代格局,分三路:中路依次为山门、钟鼓楼、天王殿、大雄宝殿、圆通殿和多宝殿(舍利阁);西路有持梵律殿、戒台、净业堂和云水堂;东路有法器库、延寿堂等。寺内珍藏许多珍贵文物,如明代三世佛及十八罗汉造像,康熙时建的汉白玉戒台,乾隆年间的青铜宝鼎等。1959年中国佛教协会在北京成立,会址设在这里。

图片拍摄于2014年6月14日

智化寺

智化寺位于东城区禄米仓东口路北。明初,司礼监太监王振于正统八年(1443年)仿唐宋"伽蓝七堂"规制而建,初为家庙,后赐名"报恩智化寺",是北京城内现存最大的明代建筑之一。

智化寺的主要建筑自山门依次为钟鼓楼、智化门、智化殿及东西配殿(大智殿、藏殿)、如来殿、大悲堂等。

智化寺内保存有一部乾隆版《大藏经》经板,共724函,7240余册,收佛典1675部,重达400吨,是世界上仅存的两部汉文大藏经经板之一,堪称中国木版书之最。另一部是《高丽藏》,珍藏于韩国伽耶山海印寺,该寺因收藏经板而享有"海东敦煌"的美誉。

智化寺最著名的是佛教寺院音乐。智化寺属于禅寺,禅僧地位高于乐僧。当时乐僧祗收13岁以下小孩做门徒,入寺苦学七年音乐,每日练习听音、发音,在很窄的板凳上练习吹奏和打击姿态,直到能在寒冷冬天或酷热夏日下连续演奏四、五个小时,仍然韵真声满,字正腔圆,才算合格。经过严格训练的乐僧使智化寺音乐较为完整地流传至今。另一方面,王振凭借独特的地位将明代的宫廷音乐带出宫院高墙,又因智化寺具有太监寺院的封闭性,艺僧们按照十分严格的"口传心授"的方式代代传受,不与外界接触,明代进寺院的音乐就相对完整地延续下来了。流传至今虽历经五百年,因为它仍然保存相对完整的明代迹风,堪称"中国音乐的活化石"。智化寺音乐与西安城隍庙音乐、开封大相国寺音乐、五台山青黄庙音乐及福建南音一起,同属我国现存的最古老音乐。

图片拍摄于2014年6月1日

延庆寺

延庆寺,在海淀区,紧临万寿寺,在美丽的昆玉河北岸,现仅留一座破败的山门。它建于清乾隆三十一年(1765年),是一座私庙,以前是比较著名的一处民间庙会场所。

图片拍摄于2014年5月31日

普渡寺

普渡寺位于东城区南池子大街,在故宫东侧,始建于明永乐年间,与紫禁城同龄。原址是明代洪庆宫的一部分,后为摄政王(睿亲王)多尔衮王府。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改建成玛哈噶喇庙。1776年,乾隆赐名“普渡寺”。

普渡寺大殿建筑宏伟,台基高大,须弥座式,面阔9间。这里建筑风格非常独特,建在高台之上,而且窗棂低矮,据古建专家介绍,这是典型的满族风格文物建筑,在北京仅此一处。

这里是有很多故事的地方。明成祖朱棣在北京建都后,特意在此为爱孙朱瞻基建了皇太孙宫,即洪庆宫。朱瞻基当上皇帝以后,对东苑进行大规模的扩建,改称"南内"。"土木之变"之后朱祁钰便把英宗朱祁镇囚禁在"南内"。后来的"夺门之变"也发生在此,石亨等人拥戴朱祁镇复辟,从朱祁钰手里抢回了皇位。1644年,清军入关,多尔衮迅速迎顺治帝来京并定都北京。此时顺治帝年幼,军国大权均由多尔衮一人独揽,称摄政王。多尔衮就居住于这里,因他特殊的地位,其府邸"金碧辉煌,雕镂奇异",规制之高远非其他王府可比,也是当时国家的实际政治权力中心。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将庙宇改为小学,原称国民三小,后称普渡寺小学,后又改称南池子小学。

图片拍摄于2014年6月8日

【本号第240篇文章】


收藏北京记忆(四)

收藏北京记忆(三)

收藏北京记忆(二)

收藏北京记忆(一)

北京的古塔

北京的古庙

北京的古城墙

北京的古祭坛

北京的古观象台

京城旧巷 之 交民巷

古城园林 之 圆眀园(上)

古城园林 之 圆眀园(下)

古城园林 之 钓鱼台国宾馆

祀岳之庙 之 北京东岳庙

探访明帝陵

探访清帝陵

京城胡同 之 门板楹联(一)

京城胡同 之 门板楹联(二)

京城胡同 之 门板楹联(三)

京城胡同 之 门板楹联(四)

京城胡同 之 门板楹联(五)

京城胡同 之 门板楹联(六)

京城胡同 之 门板楹联(七)

京城胡同 之 门板楹联(八)

京城胡同 之 门板楹联(九)

京城胡同 之 门板楹联(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