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报考艺术类院校到底应该是作为一个志向,还是作为一门出路?|FantasticNoClassics

 酌乐古典 2022-03-08

昨天,德高望重的钢琴教育家周广仁先生,安详地在她位于北京的家中故去了,周先生的一生指导并激励了无数的中国钢琴学子。在我的印象当中,每逢中央音乐学院有钢琴独奏音乐会的场合,差不多都能见着周先生的身影,哪怕是在她生命的晚年,籍此向为中国钢琴教育事业奉献终生的周先生致敬。

同样是在昨天,全国人大代表廖昌永和全国政协委员叶小纲,不约而同地提到了要给予艺术类专业学子考学以特殊管道(*即重视专业成绩,并适当降低文化课成绩比重)的审议(采访)发言,并引发了广大业界同仁的一致共鸣。

但问题来了,报考艺术类院校到底应该是作为一个志向,还是作为一门出路?作为志向很好理解,比如从小习琴的郎朗,一路从音乐学院附小、附中念起,直至出国念音乐学院。可是,还有一种在现实生活当中普遍存在的现象,那便是鼓励孩子把报考艺术类院校,作为一门另辟蹊径的出路。而这种情况,通常都针对一些在普通高中读书阶段,文化课成绩相对堪忧的学生及其家庭。好比在我求学的年代里,就有一些同学在高中阶段,临时选择去学习“播音主持”专业,然后通过高考(艺考)来报考中央戏剧学院、中国传媒大学等艺术类高等院校的相关专业。

除此以外,通过高中阶段一到两年的专业突击,然后顺利考上中央音乐学院管弦系相关西洋器乐专业的考生,其实也不占少数,哪怕仅仅只是作为一名“白丁”。我身边所见的就不乏在高中阶段才开始正式突击学习音乐的,无论是低音提琴专业的,还是长号专业的,他们最后都如愿考上了各自心仪的音乐院校本科,甚至是后续的研究生阶段。

众所周知,国外长久以来都讲究遵循和顺应孩子的兴趣爱好,任由孩子的自由发展。但国内更多的家庭,还是沿着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本科这一路的学龄教育在培养孩子。文化课成绩姑且还不错的孩子,就自然而然地走上了高考这座“独木桥”,一旦发现孩子的文化课成绩始终不理想,那便唯有另谋出路:或出国,或艺考,等等等等。

还有一点,艺术类专业的学子,在通常情况下,他们的文化课成绩,或者说其综合素养,都还是相对有所缺失的,这是一种现实的常态,毕竟他们经年累月地把更多的时间都拿去练琴了。

还是以郎朗为例,郎朗本人的钢琴专业自不必赘言,但显而易见地他在其个人的文化素养上,还是或多或少有所缺失的。不过历经长年累月的全球巡演,伴随着他个人眼界和格局的不断开拓,这种文化素养上的缺失,在不知不觉当中得到了很好的弥补和提升,从而成就了郎朗今天的成功与辉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