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登兖州城楼》:在兖州能看到泰山和大海?杜甫说换个角度试试

 墙头草说 2022-03-08
大唐开元25年(公元737年),杜甫参加科举考试,结果不遂人意,于是到山东、河北一带旅游。当时杜甫的父亲杜闲在兖州担任司马一职,在旅游的途中,杜甫到兖州看望父亲,登上兖州城楼,目之所及,是锦绣江山;心中所感,是上下千年。于是,年轻的杜甫趁着游兴,写下了《登兖州城楼》一诗。原文如下:
东郡趋庭日,南楼纵目初。
浮云连海日,平野入青徐。
孤嶂秦碑在,荒城鲁殿馀。
从来多古意,临眺独踌躇。


诗人开篇便提到写作的缘起,“东郡趋庭日”,运用孔鲤趋庭的典故,指明这首诗写于到兖州探望父亲期间。紧接着,诗人便切入题目,“南楼纵目初”,登上兖州城楼纵目远眺。诗人能看到些什么呢?想到些什么呢?这就自然而然地引发了下面三联。


诗人站在兖州城楼,极目远眺,“浮云连海岱,平野入青徐”,浮云连绵于大海和泰山上空,旷野一直伸展到青州和徐州。读到这里,或许有人会问,就算是天气好,在兖州也看不到大海吧?就算不近视,在兖州能望见徐州?面对这样的疑问,杜甫可能会答,即便看不到,难道还想象不到么?杜甫是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登上兖州城楼的,看到眼前之景,诗人发挥想象力,泰山和大海的天气应该也和眼前的一样吧?


诗人远眺八荒,思接千载。此时此刻,饱读诗书的诗人一定联想起很多和齐鲁大地相关的历史典故来,当他发诸笔端时,却只选取了两个有代表性的,“孤嶂秦碑在,荒城鲁殿馀”,孤高的山峰之上仍然矗立着秦朝时期的石碑,曲阜仍旧存留着鲁恭王的灵光殿。由眼前辽阔的景象,诗人的思绪回到千载之前,想到秦皇留下歌功颂德的石碑,鲁恭王拆掉孔子宅建造的灵光殿。至此,在二三联中,诗人把空间和时间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眼前看到的和心中想到的不免让诗人生出万千感慨,“从来多古意,临眺独踌躇”,素来都怀有怀古的意绪,当此登临之际,不免生出万千感慨。“登高能赋,可以为大夫”,登高远眺,能用诗文描摹所见之景,抒发所感之情的人是有能力做大夫的人。无疑,我们的诗人也是这样的人,登上兖州城楼,目接八荒,思接千载,自然引动起无限感慨。同时,由于篇幅所限,诗人并没有指明所感慨的内容是什么,这就给后人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读完本诗,我们大可不必纠结在兖州能不能看到泰山和大海。因为诗人告诉我们,如果真看不到,不妨换个角度,发挥想象力,一旦有了丰富的想象力,那么千里之外的风景也就在眼前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