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白《东鲁门泛舟》:让我们荡起双桨

 墙头草说 2022-03-08
在开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以后的数年里,李白寓居曲阜,与鲁中的名士孔巢父等人交往,聚在一起饮酒酣歌,当时的人称他们为“竹溪六逸”。在一个风清月朗的夜晚,李白泛舟于东鲁门,写下了《东鲁门泛舟二首》,其中第二首的原文如下:

水作青龙盘石堤,桃花夹岸鲁门西。

若教月下乘舟去,何啻风流到剡溪。

“水作青龙盘石堤”,河水像青龙一样盘旋在石堤上。在这一句中,诗人从大处着眼,把整个河道比作一条盘旋在石堤上的青龙,写出了河水的雄浑气势,形象生动,比喻贴切。另外,诗人以“青”字写出月夜下河水的颜色,以“盘”字形象地写出河道蜿蜒曲折的状态,通过借景抒情的手法,抒发了自己泛舟东鲁门时的愉悦心情。
“桃花夹岸鲁门西”,河水向着桃花夹岸的东鲁门西边流去。诗人在月夜泛舟,能够看到“桃花夹岸”的风景,能够分辨出河水朝着“鲁门西”流淌,这暗示出此夜的月光皎洁,不写月光,而能烘托出一个银色的世界,真是“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诗人通过化用《桃花源记》中的“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来描绘两岸的风景,同时也表达出了闲适隐逸的心境。
“若教月下乘舟去”,如果在这个风清月朗的夜晚乘舟而去。面对如此良辰美景,诗人动了心,真可谓“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这句中的“去”字有一语双关意,一是指现实中存在的远方,二是指想象中的理想世界。在月夜泛舟,诗人产生了与“庄周梦蝶”类似的感受,现实世界和理想世界相交织,不知今夕何夕。
“何啻风流到剡溪”,这其中的风雅潇洒又岂是当年王子猷雪夜访戴所能比的?泛舟于月夜之下的诗人想到了另一个潇洒风雅之人——王子猷。当年,王子猷曾在雪夜泛舟拜访友人戴安道,却“造门不前而返”,他说本乘兴而来,兴尽而返,何必见到戴安道呢?这个故事体现了王子猷的任诞放浪、不拘形迹的精神风貌。而诗人却说自己的“风流”超过了王子猷,更鲜明地表达出了自己月夜泛舟的兴致。
在寓居曲阜期间,诗人过着放浪形骸的生活,这种生活状态与魏晋名士们的生活有类似之处。于是,诗人在月夜泛舟之时,他联想起了魏晋时期的名士王子猷,并与王子猷的雪夜泛舟做了一番对比,这些都体现了诗人的浪漫主义的风格特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