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泠然《古木卧平沙》: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墙头草说 2022-03-08
唐代诗人王泠然在开元五年(公元717年)进士及第,三年后,考中拔萃科,被授予太子校书郎。他自认为才高位卑,曾经上书张说,毛遂自荐,但没有得到回应,在这样的处境中,他写下《古木卧平沙》一诗,托物言志,并抒发内心的苦闷,这首诗的原文如下:

古木卧平沙,摧残岁月赊。

有根横水石,无叶拂烟霞。

春至苔为叶,冬来雪作花。

不逢星汉使,谁辨是灵槎。

“古木卧平沙,摧残岁月赊”,古木倒卧在溪边平坦的沙地上,经受着时光长久的摧残。诗人以“古木”起兴,他看到一棵分辨不出年岁的大树,倒卧在水边的沙地上。至于这棵大树是什么时候倒下的,是为什么倒下的,诗人一概不知。诗人只能从树干上看到岁月留下的刻痕,由此而推断,这棵大树已经倒下了很长时间,时间久远得让人难以想象它当年挺立在风雨中的伟岸模样,让人产生它一开始便是这样倒卧着。
“有根横水石,无叶拂烟霞”,它的树根横亘于石块之间,树枝上没有叶子来拂动云霞。诗人被这棵古木所吸引,禁不住走近它,细细地观察。他看到,这棵古木的虬龙一般苍劲的树根横亘于水石之间,钉进石缝里,吸取水分与养料。此时,古木的枝干上的叶子已经凋零净尽,再加上它倒卧在沙地上,枝干上即使有叶子也没有机会拂动云霞了。面对此情此景,诗人既欣赏于古木的坚韧,又伤感于古木的处境。
“春至苔为叶,冬来雪作花”,春天到来之后,丛生的苔藓好像是它的叶子;到了冬天,落在它之上的雪花仿佛是它开出的花。诗人为古木的无花无叶感到落寞,于是,他发挥想象力,想象春天来临之后,随着天气转暖,苔藓就会在古木枯死的枝干上焕发生机,远远看来,仿佛是古木新生的树叶;当冬天到来之后,那飘落在枝干上的雪花,晶莹剔透,仿佛是古木绽放出的鲜花。诗人的想象充满浪漫主义色彩,为古木赋予了生命活力。
“不逢星汉使,谁辨是灵槎”,可惜没有遇到由天河而来的使者,世间有谁能够辨认出它是能通往天河的船筏。诗人同情古木落寞的处境,自从它倒卧在沙地上之后,不知在此地忍受了多少年的孤寂,却无人欣赏。但在诗人看来,它却是一艘能够通往银河的船筏,只是因为没有银河来的使者,而使它在落寞中倒卧,无人问津。在这里,诗人使用托物言志的手法,看似在同情古木,实际上是在为自己的怀才不遇而悲伤惆怅。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这是“千里马”们的悲剧。诗人有极高的才华,却没有平台来施展,于是,他感到落寞。但这种幽微的情感又不能明说,于是,他以“古木”比兴,借古木的处境来抒发自己的忧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