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杨振宁80岁才来中国定居,凭什么当选2021感动中国人物?他当然配

 历来现实 2022-03-08

“回你的美国!赚够钱了,来中国养老了?”

2003年底,杨振宁宣布回国,网上一片质疑之声。

当时不少网友,虽然没有骂出口,但是内心也隐隐持同样的观点,至少要看一看不同意见者是怎样反驳的。

可不是吗?杨振宁和朱光亚的前期经历非常相似。两人都是在高二时报名参加统一招生考试,均以优异成绩被民国时的西南联大录取。

两人年龄也相仿,杨振宁出生于1922年,朱光亚比他小两岁,出生在1924年。

1945年,两人都被导师选中,肩负国民政府研制原子弹的重任,跟着吴大猷漂洋过海到美国去深造。

到了美国,杨振宁在芝加哥大学、朱光亚在密歇根大学就读。

经过三年的发奋学习,两人几乎同时取得了博士学位。

不得不说,两人这段时间的经历极其相似。

但是,之后两人的经历就截然不同了。

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消息传到美国,朱光亚兴奋得彻夜不眠,然后婉拒来自各方面的高薪聘请,顶住了国民政府方面的压力,毅然回到祖国,为祖国的原子能事业作出突出贡献,成为两弹元勋。

而杨振宁教授却选择留在了美国,进入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和李政道博士(跟杨振宁、朱光亚都是西南联大学生,同一批到达美国)开始了在美国的科学研究。

1957年,杨振宁与李政道一起攻克了一个难关,共同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从而双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他们两个人是最早获得诺贝尔奖的华人,但是当时中美关系恶化,他们的学术成果不能为祖国所用。

而且杨振宁在50年代还成为“中央研究院”院士,这个研究院可是国民政府管理下的机构。

因此有人对杨振宁进行指责,也不能说完全没有道理。

朝鲜战争爆发后,中美关系恶化,美国人根本不允许美籍华人到中国来,何况杨振宁这样的顶级科学家?

他即使想回国,也无法成行。

再说了,杨振宁的岳父是杜聿明,杜聿明当时在中国的战犯监狱功德林,即使他想回国,杨夫人杜致礼也想不通,大概率不会支持。

但这一切跟杨振宁本人无关,我们不能因此而苛求他。

八十年代开始,我们进入了改革开放时期,需要全心全意搞经济建设,需要搞统一战线,出现了这样一句名言:“爱国”不分先后。

客观地说,杨振宁先生不仅是爱国的,而且为国家做出了重大贡献。

让我们沿着杨振宁博士的足迹,回顾一下那段鲜为人知的历史,看看他对国家做出了多大的贡献。

1973年7月17日,毛主席在中南海书房里会见了美籍中国物理学家杨振宁教授。

对于这则消息,很多人感到震惊。

那时候,中美刚刚握手言和,主席已经进入迟暮之年,日理万机的同时,健康状况并不太好,为什么要在百忙之中会见一个“美国学者”?

还有人表示好奇,杨振宁是什么人?之前怎么没有听说过?

其实,这已经不是杨振宁首次回国,他之前已经回来过三次。

由于朝鲜战争,中美处于敌对状态,一斗就是20年。

时间来到的1969年,关系已经恶化的中苏两国军队在珍宝岛爆发冲突,苏联在两国边境陈兵百万、虎视眈眈,莫斯科还发出威胁,有可能对中国战略目标进行外科手术式的核打击。

在此背景下,身为战略家的老人家高瞻远瞩,作出重大决定,改善中美关系,应对苏联威胁。

毛主席先是在国庆观礼时邀请美国作家斯诺登上天安门城楼,向美国人释放信号,后来看到美国政府没有注意到这个信号,接着又通过斯诺之口发表谈话,表示欢迎尼克松总统访华。

之后,周恩来总理因势利导,开展乒乓外交,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华。

1971年7月9日,美国国务卿基辛格由巴基斯坦转道,在北京和周恩来举行会谈,中美关系揭开新篇章。

基辛格回国之后,马上做出一项重大举措:取消华人去中国的禁令。

杨振宁听到之后,兴奋地差点跳了起来,他在第二天就向美国有关部门提出了去中国的申请。

美国人这次办事效率非常高,“一杯茶的功夫”后,就批准了。

杨振宁欣喜若狂,赶紧收拾行装,他已经迫不及待,再不去,就晚了。

这时候他已经离开祖国26年,当年的毛头小伙子,如今已经年过五旬,作为一个海外游子,他思念祖国,更想念父母和兄弟姐妹。

当时杨振宁的父亲杨武之年近八旬,且卧病在床,他一次次从梦里哭醒,呼唤着儿子的名字。

如果此刻不回去,真是会留下终身遗憾。

就在此刻,中美关系解冻,这不是天赐良机,还等什么?

于是,在1971年7月15日,杨振宁由纽约飞抵达欧洲的巴黎(当时中美没有直飞航班),半小时不到,就拿到了赴中国的签证。

7月19日,杨振宁登上了飞往上海的飞机,踏上了回国之路,回到了魂牵梦萦的故乡。

客观地说,杨振宁当时回国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探亲,新中国政府对他来说还很陌生,谈不上如何热爱。

在美国他听到的有关祖国的消息,都是负面的,比如知识分子是“臭老九”,得不到尊重等等。但是他来到祖国之后,他的看法一下子改变了。

他万万没有想到,周恩来身为一个大国总理,竟然放下手头的工作,专门在人民大会堂接见了他,而且一谈就是5个小时,会见外国元首恐怕也不会给予这么长时间。

周总理不但学识渊博,而且平易近人,风趣幽默。他在人民大会堂接见了杨振宁,还安排杨振宁的岳父、岳母参加会见,这也是女婿和岳父母的初次相见。

杨振宁和夫人杜致礼在美国相识、相爱,最后结成连理,当时杜致礼的父亲杜聿明作为战犯在大陆服刑,自然没有见面机会。

首次见到岳父母,50多岁的杨振宁也不免有点羞涩,不知道从何说起,甚至连岳父也忘记叫了,规规矩矩地对杜聿明喊了一声“杜先生,您好”。

周总理听了哈哈大笑,像长辈那样和蔼地纠正说:“错了,应称叫'岳父大人’”。此言一出,在场的人也忍俊不禁、哄堂大笑。

此情此景,让杨振宁对周总理心生敬意和好感,对新中国也产生了很好的印象。

接下来的交谈中,周总理的学识渊博,以及对美国的了解,也让杨振宁佩服得五体投地。之后,杨振宁在国内待了将近一个月,直到8月17日才离开,此行他大开眼界,也将祖国的变化尽收眼底。

这让杨振宁不但对祖国的看法有了180度的大转弯,而且对祖国的未来非常看好。

回到美国之后的杨振宁热血沸腾,开始做起了新中国的义务宣传员。他放下学术工作,马不停蹄地接受美国媒体采访,到美国各地发表演讲,介绍新中国领导人的大政方针,宣传新中国日新月异的变化,以及国家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

这些话如果是中国领导人和中国媒体说出来,对美国人来说是半信半疑,效果未必佳,可是从一个在美国生活多年的诺奖博士口中讲出来,效果就大不相同。

首先作为一个科学家,态度是严谨的,其次,杨振宁收入很高,人家也不差钱,不存在为了经济利益说违心的话的可能性。

因此,杨振宁的话很有说服力,在美国引起轰动,在美籍华人包括美籍华人科学家中引起了巨大反响。

他们原来受到妖魔化的宣传影响,不敢回国,害怕“被批斗”,被关起来,听到杨振宁这样一说,他们跃跃欲试、迫不及待,争先恐后申请回国探亲、访问、旅游。

不少科学家,如林家翘、任之恭、何炳棣等20多名华裔著名学者还组团到中国来,了解中国的变化。

百闻不如一见,他们亲眼目睹了祖国的变化,对祖国的前途充满信心,回去后积极奔走,为中美关系改善做贡献。

杨振宁的首次回国,历史意义巨大,无异于叩开了中国紧闭了20多年的科学大门,功勋卓著,他更是用自己的行动以身作则,影响了一大批著名的华裔外籍科学家。

据统计,七十年代中期,先后有100多位李政道、何炳棣在内的美籍华人科学家回国讲学交流,对中国科技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之后,杨振宁又一次回国,周总理再次设宴招待,感谢他为中美友好做了大量工作。

1973年5月4日,远在美国的杨振宁收到父亲病危的通知,他第三次踏上回国之路。下了飞机,他马不停蹄地直奔医院,来到父亲病榻前陪伴衣不解带、昼夜相伴,直到父亲离开人世。

料理完父亲的后事,已经是5月16日,这时候他来到北京,周总理再次接见了他。

共和国总理多次接见一个科学家,这是对他贡献的肯定,这还不能够说明问题?

如果这还不够,下面发生的事更有说服力。

1973年7月17日,毛泽东主席在中南海亲自接见了美籍华人科学家杨振宁。此时的毛泽东身体状况已大不如从前,很少接见外宾,但是他老人家依旧兴致勃勃地杨振宁进行了“一个多小时极为亲切的谈话”。

临别时,毛泽东主席还非常幽默地对杨振宁说:“我很高兴你在科学方面对世界有一些贡献,我也很希望能给世界有一些贡献,可惜我未能做到这一点。”

作为我国最高领导人的毛主席亲自接见一个外籍科学家,这是破天荒的第一次,足见国家对杨振宁这种卓越的科学家是认可的,“接见”这种行为本身就证明着国家对科学的尊重态度,有利于塑造我们的国际形象,杨振宁当然也在用自己的方式在对祖国做出着贡献。

即便如此,后来部分网友对杨振宁博士的评价并不高,他们还是纠结杨振宁的过去,在精力充沛的时候“为美国服务”,八十高龄的时候,年老体衰了回国定居,纯粹是回来“养老”。

其实这些人是井底之蛙,他们并不知道,杨振宁博士除了向美国人宣传新中国,促进中美科技交流外,还做了很多不为人知的大事,其贡献无法估量。

1973年,国际高能碰撞会议在美国召开,当时中美还没有建交,杨振宁亲自向中国学者发出邀请函,结果受到极右翼人士的电话谩骂,还要他“小心一点”。

可杨振宁毫不畏惧,在电话中回应说:“我不但邀请了,而且还要去接他们。”

杨振宁说到做到,在中国学者抵达的当天,亲自和同事开了两辆车去机场迎接,会议期间,杨振宁全程服务,尽管科学家的费用有他们的单位报销,但是杨振宁还是主动负责大家的吃住。

类似这样的事情,杨振宁不止一次这样做过。

1977年,杨振宁决定出任“全美华人协会”的会长,再次受到刁难。这次是美国联邦调查局亲自出马,又是恐吓又是阻挠,但是杨振宁同样不予理睬。

1980年,杨振宁在自己任职的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内,亲自发起成立了一个专门资助中国学者访美的基金会——“与中国教育交流委员会”。基金会所需的资金相当一部分是杨振宁本人在美国各地东奔西走,通过演讲等方式募集而来的。

而类似这样的基金会或研究会,杨振宁亲自发起或协助成立了可不止一个。

回国之后,杨振宁更是直接拿自己的工资为国家建设做贡献。

2002年,80岁的杨振宁宣布向清华大学捐款100万元,用这笔钱设立了“杨振宁讲座”、“杨振宁奖学金”和“杨振宁基金会”。

相比这些看得见的贡献,杨振宁对国家做的那些看不见的贡献,要大得多。

几十年来,杨振宁利用他在美国的影响力,不遗余力地推动中美学术交流活动,促成了一批批国内顶尖科技人才赴美留学,先后有1200多名青年优秀学者被他推荐出国访问、深造。其中绝大多数都学成归国,成为科学界的栋梁之才,成为中国六十多个国家级物理实验室的领军人物。

不仅如此,八十高龄的他在回国之后,还老骥伏枥、全身心地投入到大学物理的教学工作中。

清华大学前校长王大中对此给予高度评价:清华大学能取得今天这样的成就,杨教授功不可没!

当我们了解到杨振宁为国家作出的贡献之后,不但不会再责备他,而且还应该为他所做的一切感动,因过去的误解,郑重其事地对他说声抱歉!

其实,少数人的非议无足轻重,近日,2021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揭晓,杨振宁的名字赫然在列,这就是国家对杨振宁教授最公正的评价,他当然配得上这个顶级荣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