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何讨论手机的少了,讨论电动车的多了,看数据就能发现趋势已变

 数评时代 2022-03-08

进入2月3月,随着国内手机厂商进行了一轮猛烈的手机发布,我们发现一个惊人的变化,就是目前谈论手机的人少了,怎么发布热度都不够,同时谈论电动车的人多了,此消彼长越发明显。

数据也佐证了这一点,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介绍,1月国内智能手机出货量3236.6万部,同比下降18.2%。此外智能手机上市新机型28 款,同比下降31.7%。

而二月数据还没出,但从目前的市场反馈看,应该难免总体下降的趋势。

而另一个数据则是,2021年中国大陆的电动汽车销量超过320万辆,占全球电动汽车销量的一半,比2020年增加了200万辆,并且占国内新车总销量的15%。

可以看出,从一年的时间跨度来看,国内智能手机的销量还是达到电动车的几十倍,甚至百倍。但另一方面,话题关注度上电动车则不断领先。

而在百度指数上,从最近半年的数据看,特斯拉占据科技品牌搜索量第一,iPhone和比亚迪为第二梯队,小米和理想ONE为第三梯队,汽车品牌热度极高。

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评价君觉得并不奇怪,原因是多重的。

首先,就是手机市场的创新乏力。

2022年,在新一代手机SOC骁龙8 Gen 1登场之后,各家强调最多的居然是“驯龙高手”,这就十分滑稽了,对于这款SOC发热的不满意还是能看出来的。实际上,超大核固然带来了跑分上的新高,轻松破安兔兔一百万,但平时的发热量也是极大的。

现在,大家又开始怀念麒麟9000了,怎奈华为货不多,只好去选同样冷静的iPhone了,毕竟A15散热上没有这么大压力。安卓手机们努力叠加均热板的样子,估计连自己也觉得很奇怪吧。

其次,就是手机在生活中的消费象征含义下降,汽车则在上升。

在消费主义里,一个很好的策略就是将产品定义为某某阶层的专属用品,比如成功人士专属,精英人群专属等等,而所有普通消费者的爱好就是买可以跨越层级的产品。

但目前在北上广深以及一线城市,一套住宅的价格可能就要几百万元,手机用什么价位已经失去意义,再贵的手机也说明不了任何情况。

但车在消费生活中的价值则不同,其虽然也是消费品,买来就贬值,但却与本地车牌叠加,形成在大城市道路畅通行驶的权利,生活半径大幅扩大。同时车辆自身的保养、保险等也差别极大。所以开好车总是让人另眼相看的,一来羡慕车辆的体验,二来可判断车主的消费实力。

人们始终是关注美好生活的,这点无可厚非,而手机能带来网上的美好生活,汽车则可以带来现实中的美好生活。

第三,就是科技密集度还是不同的。

相比手机,电动车上的科技密集程度还是更高的,比如手机的AI算力是30 TOPS,特斯拉FSD平台的总算力达到144 TOPS,而且很多车载计算平台即将达到200 TOPS算力,甚至更高。

除了车载计算平台有英伟达、高通、英特尔、博世、恩智浦、赛灵思等巨头的参与外,车载激光雷达也是个大市场,各家也都在这个领域圈地跑马,市场热度极高。

比如华为,就自己制造激光雷达,信心满满,据说2022年也是激光雷达元年,很多新车将装备这一设备。

此外,还有电池技术,还有氢能技术等等,还有换电技术,直接影响着全国加油站市场的走势。当然,还有5G技术的应用,比如时速可达150公里的超级高速——杭绍甬高速,又涉及到更多产业。

第四,就是传播中的识别能力极为不同。

从《都挺好》里的奔驰,到《三十而已》里的卡迪拉克,到《小敏家》的别克,每一部都市剧集里,都会频繁出现一种品牌的车辆,并且出现得十分自然,可以很好地融入剧情。

而接下来,估计造车新势力也会出现在电视剧中,增加品牌在大众中的好感度。

而反观手机,目前很多电视剧中曝光品牌的机会则相对很少,因为手机外观区别不明显,体现品牌会显得很刻意。手机发展到现在,识别度确实降低了不少,特意放大LOGO也不行,所以远没有电动车适合传播。同理,你会在社会新闻里常看到有关车辆出行的新鲜事,各种纠纷,却很少有人提及到手机的事情了。

第五,也是最重要的,就是中高端电动车增长迅速。

相比于手机销量从天花板上开始滑落,电动车则增长迅速,不仅是年销量320万,增长200万这么简单,还有很多高端车型也成了爆款主力。

比如在豪华电动车市场中,高合、红旗表现都十分出色。

理想去年也卖出了9万辆车,要知道一辆都30多万呢。

比亚迪汉在产能满足之后,销量也持续攀升,最新数据是一个月卖了1.8万辆,总计销售18万辆,看趋势还会火很长时间。

总的来说,热点从手机转移到电动汽车已经是不争的事实,手机销售量依然巨大,但已难以再称之为热点,而电动车从便宜的4万,到中高端的40万,参与者多,新品多,技术多,接下来依然会是精彩纷呈。此外,手机厂商的跨界之旅也正在开启,期待华为、小米等都能有一个好的成绩。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