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未满18岁女孩残奥夺冠,父母眼含热泪:这条路难走,我们不忍心

 阿呆爸育儿 2022-03-08

这是阿呆爸第518篇原创

阿呆爸育儿特约作者:及人

大家好,这里是阿呆爸育儿。

随着冬奥会落幕而寂静了两个周的冰雪赛场,这几天被冬残奥会重新点燃了!

虽然“雪容融”收获的旗鼓声没有“冰墩墩”那般浩大,但冬残奥的精彩却一点都不输冬奥会。

这把圣火,烧得畅快,烧得热血。

开幕仅三天,中国队就斩获了25块奖牌,在奖牌榜上一骑绝尘。

这样的成绩有多不可思议呢?

在此之前,我国冬残奥会历史上最好的成绩仅是一枚金牌。这次比赛中,我国参与的绝大多数项目,都是2015年北京申奥成功后,才紧锣密鼓开展起来的。

而且出战本届冬残奥的96名运动员当中,85人都是第一次参加奥运的“新兵蛋子”,还有不少人是半路出家做了运动员。

但就是这样一支队伍,在短短几年内把自己锻造成了无往不利的精兵,在冰雪赛场上大杀四方。

他们创造了包揽金银铜的奇迹,让三面五星红旗在赛场上空高悬飞扬。

有网友调侃道,冬残奥会中国拿奖牌的速度,真的让人无法低调。

是的,不必低调,因为这份荣耀,是我们的奥运健儿用远超常人的意志换来的,他们值得最高调的歌颂。

01.

征服雪场的背后,是父母的不忍

在冬残奥会的开幕式上,那个一手拽着五星红旗、披散黑发的女旗手,吸引了很多人的目光。

这个女孩,就是郭雨洁,也是本届冬残奥会两项女子短距离站姿组金牌获得者。

据郭父所言,雨洁从小就有运动天分。

但与一般女孩不同的是,对雨洁来说,运动是让她克服“自卑”的方式,因为她的左手有先天性残疾。

但幸运的是,雨洁是被阳光眷顾的小孩,她在运动方面学习能力强得惊人,用爸爸的话说,就是“不管是啥,一看就会”。

因为在体操、游泳等运动中都取得过优异成绩,2015年北京申奥成功后,郭雨洁就被县残联推荐参加了国家队的选拔。

经过几天的集中练习,此前从没接触过滑雪的她进步飞快,凭借出色的表现加入国家队。

她的训练项目,是难度系数极高的越野滑雪。

得知这一消息的雨洁父母却高兴不起来,因为冰雪运动太难太累,他们不忍心让本就不容易的孩子去吃这份苦。

面对父母的忧虑,12岁的郭雨洁表现得异常平静,她坚定地告诉爸妈,我觉得自己能行。

在越野滑雪的长坡上,郭雨洁一开始也会腿软胆怯,但她总能很快调整好心态,咬着牙去挑战更大的难度。

可冰雪运动,摔打无可避免,伤病也是家常便饭。

练习还不到一年,郭雨洁就在一次摔伤后副韧带断裂,而当时,她正在全力备战全运会。

于是,这个小姑娘硬是顶着伤病参赛,坚持到比赛结束后才去做手术。

六年时间,郭雨洁在冰雪中驰骋,用这样惊人的意志力,征服了白雪赛道。

不负所期,在冬残奥的赛场上,她为自己赢得了最好的成年礼。

手握金牌的雪上公主这个月就要满18岁了,前方等候她的,必将是更盛大灿烂的未来。

但对父母来说,比起金牌,她的身体才更让人牵挂。

这一点,其实是所有的运动员家属的共识。

这届残奥会首金获得者刘子旭的父母在接受采访时说,非常意外儿子一下子就拿了块金牌回来。

原来在这之前,他们对儿子的成绩并不了解,反而对刘子旭训练时的苦痛如数家珍。

“练了摔,摔了练”,是刘子旭父母对孩子这些年训练的一句概括。

能吃苦,或许是一个运动员必须具备的品质,可这背后无数次的负伤,却是父母心中难以释怀的痛。

但即便不忍、不舍,这些父母依然坚定支持孩子的选择,默默守望着孩子在赛场上的每一次“蝶变”。

记得作家陈衡哲曾说,泪是酸的,血是红的,奋斗来的生命是美丽的。

看着这些并不完美的身体,在残奥会中尽情绽放的模样,谁能不为这种美丽而惊叹呢?

02.

撑起残缺身体的,是不屈的灵魂

有人说,奥运会选出来的,是人类最强健的身体,而残奥会选出来的,是人类最不屈的灵魂。

本届残奥会第四枚金牌获得者郑鹏,就是这句话最好的代言人。

郑鹏出生于福建的一个小村庄,20岁时到深圳务工,在一个汽修工厂做学徒。

但很不幸,工作时的一次意外,让他永远失去了双腿。

经过很长时间的恢复后,郑鹏接受了以后要与轮椅作伴的事实,但却不肯向生活认输。

2013年,郑鹏被北京残疾人体校录取,毕业后,顺利进入残疾人冬季两项和越野滑雪坐姿组的集训队。

从那天起,雪场就成了郑鹏的战场,与他对抗的不是旁人,而是他自己。

经过多年的艰难训练,郑鹏登上了平昌残奥会的赛场,并取得第四名的成绩。

回国后,郑鹏带着超越自我的干劲投入了备战北京残奥的新一轮训练中。

对郑鹏来说,比起身体上的困难,心态上的焦虑更难克服。

竞争强度大、速度瓶颈期,面对这些挑战,他能做的只有再试一次、再练一次,然后突破、冲顶。

在这次残奥会比赛之前,郑鹏的心态已经调整得很稳,他早就忘却了输赢。

他说,我今天要做的就是发挥出训练水平。

结果超出郑鹏的预期,他在赛场上再次战胜了自己,用破纪录的成绩夺得金牌。

从20岁的汽修学徒,到30岁的世界冠军,郑鹏用自己十年的经历告诉世人——

没有双腿又如何?我依然能跑出惊人的速度,站到让人望尘莫及的高度。

同样用不屈意志向残缺身体叫板的,还有单板滑雪运动员武中伟。

武中伟的父亲说,今年是儿子从17岁左腿截肢以后,最快乐的一年。

原因很简单,因为他终于有资格代表国家出战冬残奥会了。

在参加这届冬残奥之前,没日没夜参加训练的武中伟已经八年没回家过年。

最初接触单板滑雪时,只有一条腿的武中伟无法找到平衡,简直是没法克服的硬伤。

但凭着不达目标不罢休劲头,他在无数次的摔倒后坚定站起,终于啃下了单板这块“硬骨头”。

汪国真说,你若有一个不屈的灵魂,脚下就会有一片坚实的土地。

现在的武中伟终于踩实了脚下的雪地,他拿到了人生第一块残奥会铜牌,并将带着它,往更高处攀升。

看着残奥会上一个个狠狠扇命运巴掌的运动员,我们热血沸腾,也热泪盈眶。

因为身残志坚这四个字背后,是无穷无尽的能量。

03.

 慢慢来,可以跑更远

残奥会,是残障人士征伐命运的舞台,但在那片舞台之外,生活也一样是他们的主场。

如今这个越来越包容、多元的社会,正在尽力帮他们扫清前行的障碍,让他们有了更多被看见的可能。

你知道吗,这些从不向命运低头的人,已经在很多领域的高处,发出了最强音。

前阵子,因获得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而为人所熟知的江梦南,就是其中一个。

不满一岁时,江梦南就因为用药错误,失去了全部的听力。

但20多年过去,这个与外界声音隔绝的女孩,却凭借超人的努力,叩响了清华的大门。

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博士,这个成绩,是江梦南用刻苦和坚持,向命运换来的奖赏。

失聪,让梦南从说话起,就远远落后于同龄人。

但有了上学的机会后,江梦南把所有寒暑假的时间都用在学习上,跳级、逆袭,她不仅没被失聪拖垮,还迎头赶上了迟滞的人生进度条,完成了一个又一个不可能的挑战。

如果生命从开始那刻就给了你一个定量,那往后你迈出的每一步,都是最大的变量。

不断与命运斗争的江梦南,是清华室友眼中的“向日葵”。

她向阳而生,把命运诅咒的阴影甩在身后,坚定地向自己的目标迈进。

在成为清华博士以后,江梦南并没有停下进取的脚步。

她成为清华学生无障碍研究学会的会长,挤出时间来,推广宣传无障碍设施,想为更多残障人士提供便利。

她深深明白,残疾人承受的命运阻碍有多累,于是她愿意尽己所能,帮大家铲平生活的障碍。

见自我、见天地、见众生,这三重人生境界,江梦南用20多年一一走过。

被捂住耳朵的她,依然“听”得到远方的哭声。

她在更高的地方持续发声,让残障人群体被听见、被温暖。

有梦想谁都了不起,这群身残志坚的人,在赛场上、在生活里,用磅礴的力量,击碎了这个世界看向他们的异样目光。

在废墟之上建造城邦,用不屈的灵魂去接近梦想,戴着镣铐起舞的他们,是真正的强者。

关爱他们,敬佩他们,希望每个人都能像他们一样勇敢而奋进,迎向更美的明天!

作者简介:及人,写世事,辩是非,向外探索,向内求索。

 · 今日互动 ·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