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治证不治病3.16

 钟家台 2022-03-08

中医治证不治病3.16

中医学是以人为本的生命医学,“证”本质是活生生的人的病机本质,体现了中医学理论及其辨证论治的人文价值。几千年没有变化,是因为人没有变,天地自然没有变,人际交往没有变,活生生的人还是行走在天地之间的人,要接受春夏秋冬的风霜雨雪,还是生活社会群体之中的人,存在利益得失的喜怒哀乐。理论的创新,是基于对客观的认识,在同一个客观基础上,有了新的认识,就形成的新的理论,有了更加有效的实践方法,就出现新的技术。“现代化”的本质,不是靠拍脑袋,纯粹用理论想像的,而是和自己的客观基础密切相关的、经过实践效应检验后确定的东西,也就是能够有效解决现代出现的问题,不能解决现代出现的问题,再花俏的理论、再新奇的技术,又有什么意义呢?

科技文化总有一些新的理论出现,模仿这些新的理论“现代化”中医,成为了一些中医的文化习惯。信息论出现了,就用信息论“现代化”中医;系统论出现了,就用系统论“现代化”中医;复杂性科学出现了,就用复杂性科学“现代化”中医;科学哲学中出现了“反常”,就用排除“反常”革新中医,多种多样五花八门,没有一个确定的方向。任何学科理论、文化体系,都是独立存在的,用一种理论去“现代化”另外一种理论,试图把另外一种理论“现代化”成自认为是现代的理论形式思维作法,如同在空中修建楼阁。为什么从上个世纪用信息论研究中医开始,三十多年过去,没有一个按照西方文化逻辑“现代化”中医成功?因为这样的思路,脱离了中医的临床实践,背离了辨证论治的逻辑规则,是主观意识上的海市蜃楼!

分析“现代化”的本质,不外是用科技文化的实验方法,遵循直观感知的客观标准改造中医。直观性的感知,是你能够感知,我能够感知,他也能够感知,相同条件下的感知是可重复的,很容易得到大众化地推广、得到大众化地认同。为了融入科技文化之中,我们根本没有考虑显微镜下的东西和天地之间的生命是不是同一事物,没有考虑实验标本和活生生的人在客观基础上的本质区别,不顾中医理论的客观实际,不顾自然完整性的生命联系,一心去找寻清晰的、看得见、摸得着的本质。为了论述方便,我将借助于仪器,依赖实验室技术,具有直观性清晰、看得见、摸得着、能够数值化表达等逻辑特征的认识方法,称之为显微镜逻辑。

4.生命与现代化

中医的现代化不是理论体系、基本观念或者逻辑规则的更新,而是现实生命的保驾护航。曾经有人问我,中医难道就不需要发展了吗?什么是发展,脱离生命的发展,违背生命自然规律的发展,发展越快,生命灾难越深重。科技文化飞速发展,生态环境也在迅速恶化,地球上已经找不到一块没有被科技污染过的净土了。

文化的发展不能脱离生命客观,没有人这个尺度,没有自然这个根本,进步和发展都可能演变为野性之争。中医学一开始就站在了生命的珠穆朗玛峰上,只要生命还在地球上生存,就不能主观人为地改变它。生命还是地球上的生命,人还是要呼吸、要饮食、要二便,还是知冷知热,还是喜怒哀乐,中医学就永远具有生命的真理性。人的生命属性没有变化,中医理论就不能变。

科技文化的发展,是打破原本自然完整性,看见了新的物质客观的发展。没有发现细胞,就没有细胞的理论,没有发现基因,就没有基因的理论。物质形态不断地深入、细化,理论就不断地发展。站在自然完整性的生命立场上,宇宙时空运行亘古不变,因应调节的生命活力亘古不变,多维时空动态关联性亘古不变,情志感应的生命特征亘古不变,生命相因相应的气化活动都没有变,理论能够变吗?不能。

中医没有科技文化那样的物质发展观。亘古以来,生命有日月之寒热,有苦乐之情感,气候变化不外风寒暑湿燥火,情志变化不外喜怒忧思悲恐惊,过劳则疲乏,过逸则懒困,历史上的中医,都遵循中医理论,分析现实条件下的病机规律,把握就诊病人的证候病机,实现了中医的现代化。

中医现代化的全部内容,就在治疗现代疾病,就在为人们的健康长寿提供合乎生命自然之道的理论指导。生命是多样化的生命,时空是变化着的时空,但生命之应的基本性质没有改变,只有遵循亘古不变的规律,运用辨证论治的临床方法,有效地治疗现实条件下的疾病,中医才能称得上现代化。

理论的更新,标准的修改,本身是逻辑方法不成熟的标志,反映了生命知性的理论缺陷,在自然生命没有改变的情况下,成熟的理论和临床模式,用不着三天两头地去更新。中医犹如饱经风霜的老人,对生命旅途有太多的感受和体验,它抛弃了那些不适宜生命发展的东西,留下了熠熠生辉的生命真理。如今的“现代化”研究,让这样的真理蒙上了厚厚的积尘。

古老的中医学,不追求手段的美丽,不追求理论的严谨,不追求技术的新奇,重视的是现实生命、现实疾病的有效解决。宋·史堪《史载之方·卷下·涎论》:“善为医者,临事制宜,随机应变,审当轻重。”明·孙一奎《赤水玄珠·风门·中风》:“立法与四时之加减,更宜临病之际,审病之虚实寒热,土地之宜,邪气之多少。”

明·李中梓《医宗必读》:“病无常形,医无常方,药物常品,顺逆进退,存乎其时,神圣工巧,存乎其人;君臣佐使,存乎其用”,在“古今元气不同”一节,他还特别强调,中医必须根据当时、当地生命疾病的实际情况进行辨证论治,不能照搬前人经验,不能照搬书本,明确指出:“古人有言,'用古方疗今病,譬之拆旧料改新房,不再经匠氏之手,其可用乎?’是有察于古今元气之不同也。……天地初开,气化密浓,则受气常强;及其久也,气化渐薄,则受气常弱。故东汉之世,仲景处方,辙以两计;宋元而后,东垣、丹溪不过钱计而已。岂非深明造化,与时皆行者欤?今去朱李之世,又五百年,元气转薄,乃必然之理,所以抵挡承气,日就减削,补中归脾,日就增多。临证施治,多事调养,专防攻伐;多事温补,痛戒寒凉,此今时治法之变通也。”“与时皆行”四字,道出了中医学的先进性和现实性特征,道出了中医现代化的时间特征和生命内涵。

没有哪一种生命不是“与时偕行”的,不存在倒退着的生命,也没有超越自然时空的生命,生命就活在当下。中医把天地自然、社会人文环境,当成生命的牧场,把疾病看成是差异性的生命存在,用显微镜逻辑衡量中医,中医永远都是落后的、不科学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