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治证不治病3.19

 钟家台 2022-03-08

人的形成进化是生命顺应天地自然作用的结果,疾病的发生演变与天地自然、社会环境的影响密切相关,天地气交人在其中,天地人事对人体的影响作用既无事先人为的“框框”,又大多是无形的。活着的人体的病变,具有多维时空的整体关联性,与过去相关,反应未来的变化。科技文化崇尚的是冷冰冰的仪器,崇尚的是技术,是看得见的可重复性,对人的理解依赖实验室,把人当成解剖刀下的标本。不少有识之士大声疾呼人文精神的医学回归,可充满了人文精神的中医,反而犹如西边的太阳,就要掉到地平线以下去了!

2.微观辨证的反思

中医是生命医学,将生命分为两种基本状态,一是健康“平人”状态,“平人者,不病也”(《素问·平人气象论》),和外部环境的因应关系是“顺”的关系,内在五藏气血的关系是“和”的关系,“平人”状态为“常”;一是患病的病人状态,和外部环境的关系是“逆”的关系,内在五藏气血的关系也是“逆”的关系,病人状态是“反常”。

中医没有实验方法,没有细胞组织、基因体液,确定指标、影像和病理结论的生命状态,需要吸取形态医学的正常值,才能明确其是健康之常还是疾病之反常。这种“常”与“反常”的确定,只是疾病现象与健康状况的区分,要将异常的指标、影像和病理结论上升到病机的疾病本质高度,必须经过“辨症求机”的逻辑加工,也就是所谓的“微观辨证”。

中医没有实验方法,没有细胞组织、基因体液,但可以运用经典理论分析其阴阳虚实、五藏联系等,也就是所谓的“微观辨证”。在《中医之和》中,我觉得“微观辨证”应该发展,随着思考的深入,认为“微观辨证”的提法有些不妥。有“微观辨证”,是不是还有个“宏观辨证”?辨证论治是逻辑统一的,无论宏观还是微观,都是疾病现象,都是疾病的反应,都必须纳入“辨症求机”的逻辑思维,经过病机逻辑加工后,才能上升到疾病本质的高度。“微观辨证”的意义,是通过辨证论治的具体实践,去认识指标、影像和病理结论等的病机意义,和其它疾病现象的本质化具有同样的逻辑方式-“辨症求机”、疗效反观、理论升华。

指标、影像和病理结论等是通过仪器得到的,除了现象本身有真有假外,和病机的联系也存在正、反、逆、从的联系,病机值同样存在大小的区别,病机本质化的“辨症求机”,和其它临床症状没有两样,也是责其有无,求其虚实。微观的象不是中医理论不能认识的象,“辨症求机”思维完全可以分析其病机。“微观辨证”的提法,容易导致误解,以为中医理论缺乏将实验结果病机本质化的能力,需要创立另外的“辨证”方法。

临床许多案例都证明,实验室结果得到的疾病现象,和脉舌症征、气候条件、情感因素等联系起来,“辨症求机”完全可以形成证候病机的判断,通过“随证治之”都可以获得很好的治疗,如肺结核、如甲减、如糖尿病、脂肪肝、无症状蛋白尿等等。阴阳应象思维的逻辑,是一种开放的、包容的逻辑,建立在阴阳应象思维基础上的“辨症求机”,同样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无论什么样的疾病,无论什么样的检验结果,只要通过“辨症求机”,就能够分析、判断内含的病机性质,再新奇的仪器检查结论,再新奇的形态学异常,都能够形成病机性质的认识。

无症状的指标、影像和病理结论等看得见的异常形态,在辨证论治的临床模式中,属于疾病现象范畴,与“观其脉证”的四诊所获得的疾病现象没有区别,它们的病机本质,如同发热恶寒、脉浮头痛等脉症一样,纳入病机的逻辑中去分析求证,就可以作出“知犯何逆”的判断。不少人对无症状的指标、影像和病理结论异常,觉得“无症可辨”而束手无策。无症状并不等于无脉象、无舌象,不等于不能了解病人的生活状况、工作压力,不等于就不能运用经典理论去分析血糖、蛋白、血脂和血压等。

“辨症求机”思维的客观对象是临床症状群,四诊合参的基本任务,就是保证进入“辨症求机”思维的临床症状群的全面性和真实性,只要是就诊病人的,无论中医四诊获得的,还是实验仪器获得,无论是理论规范的,还是没有规范的,都不会排除在外。

生命之象复杂多样、动态变化,总会有一些先前的文献缺乏认识的新的疾病现象,将这些新的疾病现象纳入病机逻辑中,同样可以实现中医的疾病本质化。如《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中,很少舌质和舌苔的记载,但后来的中医没有将其排除在病机逻辑之外,在“审察病机,各司其属”的逻辑规范下,通过辨证论治的临床实践,将各种舌象纳入病机的认知逻辑,获得了红赤、紫暗、瘀斑等舌质和白、黄、灰、黑、厚、腻、腐、滑、燥等舌苔的病机意义,在经典理论的逻辑框架中发展了病机。

3.无形无患此之谓也

大脑使我们具有了不一般的智慧,创造了文字,创造了文化,发展了思维。由于地域环境的差异性,不同种族发明了自己的文字,形成了自己的文化,确立了自己认识世界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有的文化存在了数千年,有的仅仅一、二百年。无论存在时间的长短,在现实社会之中,用文化去评价文化,用物质成就去衡量文化,不合乎可持续发展的人文要求。我们是中医,应该遵循中医的文化,而不是去变革、去重建。如果说批评中医是文化的狭隘,那么,重建中医、创新中医就是文化的自卑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