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昌宫往事

 布衣夫子 2022-03-08

  刘兴手绘文昌宫平面图

  刘兴

  解放前的萍乡城在南门吉星街的尾端和小西门之间,有一块面积很大的空地,叫教场坪。坪的东边,有三栋古式建筑,并排连在一起,雕梁画栋,气势恢宏。

  中间那一栋,是主殿。门前两根石柱上刻着一副对联:“五科三解元,春色文章争瑞气;一点两主考,凤衔紫浩培天恩。”这指的是,李炳章、欧元炳章、胡增瑞三名萍乡人中了江西解元,刘凤浩、颜培天被乾隆皇帝钦点为山东、湖北、河南等省的主考官。这三栋建筑,便是城里人都知道的“文昌宫”。它何时建成,有什么功能?由于手边缺少相关资料,不得而知。

  但从我记事的时候起,便知道文昌宫是县法院和《群报》的办公场所,对普通市民来说有点神秘感。

  小时候,我曾三次进到文昌宫里面。第一次是缘于我的堂姐夫,他是县法院的推事,有一次他在我家吃了午饭后,便带我到县法院玩耍。当时只觉得房子很大,冷冷清清的,没什么印象。第二次是因为同学张乃,他的父亲是“群报”的社长,一个星期天,他带我们几个耍伴去报社的排字车间捡那些被废弃的铅字来玩。第三次是1947年,县自卫大队大队长胡鉴庭酒后开枪打死了一个勤务兵,原以为受害人是穷人子弟,案件被草草处理了事。没料到死者是湘东四大家族邓、史、夏、何中的邓家子弟。族人不服,便将尸首抬到县法院大厅呈尸抗议,要求严惩凶手。这件事一下轰动整个萍乡城,大家都赶来看热闹。我也跟着家人去了,只见死者躺在门板上,上面盖着白布,许多绿头苍蝇在上面嗡嗡飞舞。

  而文昌宫外面的大操场,却是人人可去的公共场所,更为人熟悉。操场很大,靠文昌宫左侧,有一个很大的戏台。操场中间,有一株直径过一米,高数丈的大樟树。大樟树枝繁叶茂,巨大的树冠,像一把大伞亭亭如盖。真是夏可遮阳避暑,冬可防雨下漏,是来往行人驻足休息的好地方。于是有的小贩便在树荫下摆摊设桌,树下摆着几张板凳,售卖凉茶、香烟、茶蛋和一些小食品,由于来来往往的人多,生意便很好。

  过去,萍乡西边的农民进城,有两条路线。一是大西路,包括老关、长平、下埠、湘东、青山,经过龙古坳便进入西大街。二是小西路,包括长丰、白竺、腊市、麻山、桐田,经过汪公潭来到文昌宫进入南正街。

  上世纪40年代,自行车进入萍乡市场,不但数量少,而且价格昂贵,只有少数有钱人才买得起。普通老百姓要过过骑车瘾,只有去车行租车。

  于是在小西门开伤科诊所的谢打师看到这商机,便买了十几辆自行车,在文昌宫广场附近,开了个自行车租赁行,生意十分红火。每到傍晚或节假日,广场上的骑车人互相追逐,车铃声响个不停,是城内最热闹的地方。

  广场的戏台上,经常有免费的演出活动,吸引四里八乡的人来看戏。解放前后,以教师为主体的文工团,曾在戏台上演出过话剧《雷雨》和歌剧《赤叶河》,老百姓称之为“文明戏”。

  民国时期,在这个城内最大的广场上,许多重大的群众聚会都在此举行。父亲曾告诉我们,他在城内几十年,在文昌宫广场参加过五次盛大的群众大会。

  第一次是民国十五年(1926年)9月,萍乡县城、安源各界12个团体,组织1.4万余人,举行欢迎北伐总司令蒋介石的大会。

  第二次是同年10月,北伐军进驻萍乡,城内各团体共2万余人,在文昌宫广场举行盛大的欢迎大会。

  第三次是同年12月,“萍乡人民审判土豪劣绅委员会”召开的公审土豪劣绅叶紫屏(又名叶先钧)的群众大会。戏台上面挂着一幅白布黑字“萍乡人民公审叶逆先钧大会”的横幅。大会主席团是县长朱孜磐。在主席台就坐的,还有中共安源地委书记刘昌炎等。萍乡中学校长肖赣在大会上发言,列举了叶紫屏欺压百姓、夺人钱财的十大罪行。会场上群情激奋,喊打喊杀的口号声此起彼伏,响彻云霄。最后,叶紫屏被判死刑,就地正法,真是大快人心。

  第四次和第五次分别是庆祝抗战胜利和新中国成立大会。

  这两次庆祝大会,我也参加了,印象深刻,终生难忘。

  1945年8月15日晚上,地处武官巷的县邮电局的值班人员,收到日本投降的喜讯,立刻大放鞭炮。喜讯很快传遍全城,人们纷纷涌上街头,敲锣打鼓,欢呼声、鞭炮声通宵不断。

  经过近一个月的精心筹划,9月上旬,全县各城镇乡村2万多人在文昌宫操场,举行盛大的庆祝抗战胜利大会,参加大会的人们,手持三角彩色旗,敲锣打鼓在街头游行。

  最精彩的活动是当晚的提灯晚会。

  当年,还没有电灯。城内的商户都备有写上自家店铺招牌的灯笼,以备晚上外出之用。如今要举行提灯晚会,这些灯笼正好派上用场。

  当夜幕降临时,参加晚会的队伍,便以保甲为单位,提着灯笼,拿着彩旗涌入文昌宫操场。郊区的农民也带来龙灯、狮灯、鲤鱼灯前来助兴。广场上几千个灯笼与天上的星光互相辉映,十分壮观。

  经过简短的仪式后,人们便到街上游行,几百米长的彩灯,像是一条巨大的火龙在街上巡游。沿途的商家,不计成本,一捆捆的鞭炮在空中炸响,十分震撼。两边街道上看热闹的人挤得水泄不通,直到半夜才散去。

  当时人们那种饱经战争的苦难、劫后余生的喜悦,现在的人是很难体会得到的。

  1949年7月26日,萍乡解放。10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开国大典。萍乡也同时在文昌宫操场举行庆祝大会。

  为了迎接这一天的到来,萍乡各界集资购买了大批白布,染成七彩颜色,遮在从南门桥到凤凰池的街道上面,当地人叫做“蒙街”,各公共场所如孔庙、县政府,都用松柏枝条和彩色纸花扎成一座座巨大的牌坊。

  10月1日上午,2万多城乡群众进入会场。当时没有广播,台上使用收音机套上扩音喇叭,收听天安门广场开国大典的实况,然后群众便进城游行。队伍在铺满街道上方的七彩布下行走,像是在彩虹中穿行一样。十里八乡的农民都赶来观看这一千载难逢的盛况,令人难忘。

  1951年,在县人民政府的号召下,县机关干部和学生,在城区土冲里修建了人民体育场。这里地处城市中心,以后各种大型的群众集会活动,都在此举行。文昌宫操场便不再举行集会了。

  1956年,萍乡二中成立,原来只占用“劝贤堂”和陈家祠、叶家祠几处房子,面积不大,校门是朝吉星街开的,后来规模扩大,学生增加,县政府便将文昌宫三栋房子和大操场拨给二中。操场砌起了围墙,三栋房子的大门被堵塞,改建学生宿舍。三栋大楼也成了教师的住所。从此,整个文昌宫及操场,成了二中的后院。

  1964年,我调入二中。当时,文昌宫原有的三座建筑都保存完好,我在其中住了5年,每天进进出出,几乎走遍了每个角落。对文昌宫的三栋建筑,从外形到里面的结构,都了如指掌。

  原来,文昌宫由三栋建筑并排相连。三座大门前,都有高大的廊柱,雕梁画栋,飞檐翘角,恢弘壮观。

  中间一栋是正殿。一进门,是一个大厅,再进去是一个长方形的大天井。两旁各有一排带走廊的厢房。厢房中间是一个圆圆的拱门,中间是一个小客厅,两旁各有房一间,窗户对着天井,古色古香,有点苏州园林的味道。

  从厢房走廊过,上几级台阶,是正殿,面积很大。原来是三面有墙,只留中间大门进出。而现在左右两面墙和大门已拆,只留后墙,三面通透,空无一物,成了风雨操场。

  正殿左边一栋,大门进去也是一个天井,两旁各有一排带走廊的平房,一共六大间。进去二层楼前面有走廊,花格子门窗,十分精致。除一楼一大间做医务室外,其他房子都给几个带家属的老师住。

  右边一栋,由呈品字形的三排二层楼房组成。中间是天井,共有房子十几间,供没有带家属的老师居住。记得1956年冬天,全县教师集中在城内开会,我们芦溪区的200多名教师,便住在这栋楼中,可见面积之大。

  后面一块空地原是个花园,后来用木板隔成两个大房间,只留下两株两米多高的大铁树,这是三栋房子正中唯一的两棵树。三栋房子的天井内,只有遍地青苔和从砖缝中长出的小草。

  这是教师的生活区,很少有学生进来,后院显得特别安静。

  1969年秋,萍师与共大合并,搬到宣风去了,原校址让给了二中。我们搬走时,文昌宫的几栋建筑都还保存完好。二中搬走后,房子让给了市电工厂,后来变成了变压器厂,变压器厂迁入山下大队新址后,萍师又搬回文昌宫。1983年,萍师又搬入山下大队黄花冲新校舍。后四中创办,文昌宫又分给了四中。经过这十几年的反复折腾,文昌宫的三栋建筑被拆,后来四中又在大操场内盖了两栋教工宿舍。至此,几十年来,文昌宫被分来分去,最后无影无踪,实在可惜。

  为了留存一点历史痕迹,现将我记忆中的文昌宫平面图草绘于下,供后人参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