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弱者易怒如虎,强者平静如水
2022-03-08 | 阅:  转:  |  分享 
  
三十立什么、四十惑什么、五十知什么?孔子在《论语》中说“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这是孔子对自己一生的总结,然而我们在阅读这句话
的时候仍然会对这句话产生疑惑,孔子的“立”是什么?“惑”是什么?“知”又是什么?01三十而立:独立人格的树立??出生是一个人生命的
开端,“立”才是一个人生命的开始,在孔子看来,三十岁之前生命都是处于懵懵懂懂的状态,直到“立”生命才有了真正的根基。孔子说:“吾十
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很多人对于孔子所说的“立”感到困惑,人生立在何处,以什么东西为立?“立”是指所谓的成家立业还是指安身立命
。“立”非成家立业。一般的理解都是把“立”理解为成家立业,但是按照古代社会结婚的时间来看,一般人结婚的时间都是比较早的,一般是在1
8岁左右结婚,就算晚点也是二十来岁。如果“立”指的是成家立业,那孔子为何不说“二十二立”呢?可见,看孔子所说的“立”另有它意。南怀
瑾先生认为,孔子所说的“立”是人生命的阶段性觉醒,是一个觉悟的过程。孔子在十五岁的时候就立志做学问,经过十五年的磨炼,到了三十岁的
时候终于“立”了,不动了。那什么不动了呢?是孔子的人生观、价值观不再发生变化了,是做人处事的方法不再发生变化了。因此孔子所说的“立
”不是指对于事业或者家庭的建立而是人格的建立,是经过了长时间的洗礼,对社会和人生有了一个清醒的认识之后,形成的一种独立自觉的意识,
产生的稳定的人生观。有了独立的人格,这才是人的生命的开始,从此摆脱庸庸碌碌的生命状态,开始以独立的姿态行走在世间。02四十不惑:摆
脱私欲“四十而不惑”是孔子对自己四十岁的生活状况的描述,但当人们去阅读儒家经典的时候,读到这句话,常常对“惑”产生疑问。一般认为“
不惑”是对一切知识的理解,不再产生疑问。朱熹就在《论语集注》解释孔子的“四十而不惑”的时候说:“于事物之所当然,皆无所疑。”朱熹认
为“不惑”是“无所疑”,是掌握了关于事物的知识,对事物的各种变化都了然于胸后,不再产生任何的疑惑。但孔子早就说过“十五而志于学”,
在十五岁的时候就开始学习,开始格物致知了,为什么要经历25年才可以对世间的一切都了如指掌呢?我们知道世间之理是无法穷尽的,一个人是
不可能将所有的知识都掌握,必然会有产生疑问的时候,因此“惑”不应该是知识上的疑惑。那“不惑”又是指什么呢?是指对欲望的摆脱。《论语
·子罕》篇说:“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大意是,孔子杜绝了四种毛病:没有一意孤行、没有武断专横、没有固执偏激、没有高
傲自大。这四种都是人的欲望所造成的人性的弱点,孔子却摆脱了它们。因此孔子所说的“四十而不惑”是一种修养上的功夫。孔子强调修身,同时
又说:“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认为修身的关键在于正心,“惑”是修身最大的敌人,“四十而不惑”是因为正心达到了一定的功夫,因此可以不
受各种偏见、欲念的困扰。03五十而知天命:知道人的使命如果说三十岁之前是人的生命萌芽期,那么三十岁到五十岁便是人的生命的探索期,直
到五十岁,人的生命才算真正的成熟。在孔子看来,人到了五十岁这个年龄段,终于了解了自己生而为人的使命,也终于知道了人在世间行走的意义
,就应该顺应天命而动了。正是因为顺应自己的使命而动,在五十岁的时候,孔子提出“仁者人也”,人之所以为人首先在于人有“仁”,因而孔子
说“与命与仁”。孔子知道了自己这一生的使命,他说:“道不远人”、“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同时“仁”即是“道”,孔子“以仁以为己任”
,将“仁”作为生命的本质,作为人的第一使命,因此他的依照“仁”行事就是天命之命。虽然“道之不行我知之矣”,但也必须“知其不可而为之
”,即使自己的理想在当前这个社会中难以实现,但仍然要明知做不到却还要去做。就算是失败,孔子也绝不后悔,孔子发出感叹“道之将行也与,
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这一切的成功或者失败都是天命,而天命不可违。以上就是关于对孔子提出的“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这一论点的相关见解,您读懂了吗?欢迎在评论区继续探讨。
献花(0)
+1
(本文系壬凯远航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