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爆款臭个美

 addlss 2022-03-09


以下内容是迟写了300年的爆款首饰的文案。有点长,因为臭美的历史也很长。


仕女图

清 改琦



古代国人的一头黑发叫zhěn,加“王”字边就变成了“珍”。也就是说以头发又长、又浓密为美!也只有这样才架得住首饰的重量。


仕女图

明 蒋乾

折枝采花就想往戴头上,又香又美又有生命力,这爱美的基因你我都有。
为什么要簪戴珠花?因为别人戴,所以我也戴,攀比的心态之下,有比大的,有比多的,诉求不一样,但是基本的说法是像1500年前梁简文帝萧纲看妃子们别出心裁地各种打扮自己时写的赋一样:

尔乃裁兹金缕,
制此妖饰,
……
杂花胜而成疏,
依步揺而相逼,
明金乱杂,
细寳交陈,
义同厌胜,
欣此节新,
拟椒花于嵗首,
学夭桃于暮春。


最早发髻的首饰是模仿植物的欣欣向荣的感觉,细细碎碎的、会摇动的,产生一种对生命力的原始崇拜。
皇室中流行,民间也跟风。可惜纯黑的头发上加东西,千年的经验总结下来,就是纯金的黄灿灿、珍珠的幽幽幻彩白、还有点翠的神秘蓝,才镇得住。

白居易写前歌伎为主角的《琵琶行》,其中有一句:

钿头云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


宫乐图

唐 佚名

钿头云篦是一种装饰了金属套的的密齿梳子,可以文雅地搔头皮。篦子经常会滑到地上摔碎。加一个金属套可以保护一下,但是拿来敲桌子打节拍铁定要碎的。

唐朝审美细节控啊


银质鎏金的云篦是一般人家都戴得起的,又轻又薄还不容易掉。

唐 张萱 捣练图局部

还有一种玳瑁+贝母雕花的云篦,也是爆款,属于云篦的中档消费,尺寸有大小分。

宫沼纳凉图

传 宋 佚名


到了宋朝,玉料没那么容易进口啦,云篦奢华感也就没有啦。

小时候看林芳兵版的杨贵妃,被朵朵大(假)牡丹震撼了,这样才显得贵气(炫富)。

《簪花仕女图》的大花形象太标志性了,由于涉及的内容太多,以后找机会专门写一次。


好了,说到清朝的爆款,就只有点翠珍珠簪子啦。点翠在黑色的发色上是最显眼的。因为它并不是羽毛本身的颜色。而是人视觉的一种幻觉。佛家说“色即是空”,越华丽的色彩越有一种飘浮感。有鸟类专家说,翠鸟的羽毛表面形成一种折射效果,就像一个三棱镜分解白光分解成其频谱的彩虹色。翠鸟将光线折射成电化的蓝色。这种蓝色带有神秘的能量,让人直视后近乎着迷地盯着,时髦的说法是眼神拉丝。

自然界中,乌鸦都不是黑色的。而是在某个角度的阳光下,产生一种闪蓝的黑色效果,黑得并不纯粹。


乌鸦的羽毛也有这种神秘的电化色,但只在特定角度和特定光线之下呈现。


没有人会用乌鸦的羽毛点翠,只有翠鸟倒霉,是因为它的蓝色,不挑光线、不挑角度,任何时候、任何人看到它,它都是蓝色。春秋末年有一本《禽经》,首先把这种鸟命名为“翡翠”。其中的“非”字是指鸟类飞行时翅膀相对的样子。羽是指翅膀边缘一排整齐的羽毛。翅膀挥动任何角度都美的鸟才有资格叫翡。文中这样写说明文:状如䴔䴖,而色正碧,鲜缛可爱,饮啄于澄澜洄渊之侧,尤惜其羽,日濯于水中,今王公之家以妇人首饰,其羽值千金。

也就是说,2000年来,要不是翠鸟天性机警,早就因为人类的贪念而灭绝了。

在此表明立场,本文作者坚决抵制点翠饰品,本文也只对它曾经的华美和手工业的文明进程,进行潜层探讨,并不是商业推文。对野生动物杀戮是人性中的恶,强取豪夺占有自然资源是人类进程中的惯性。目前,人类已经深刻反思中,但也许只是换了个形式……


看到“非”了吗?我的翅膀对立起来也美,不容置疑!

因为经常湿水,所以要晒干羽毛的翠鸟,被人解读为“尤惜其羽”。


楚辞中《招魂》里有“翡翠珠被,烂其光些”,这也变成了宋朝审美的标杆。比如电视剧里想复刻出宋朝皇后的打扮,但是没有明白宋朝女性确实是用翠鸟羽毛贴在眉心和眼角作为装饰的花子。而不是用蓝色眼线笔描的一圈线。


电视剧《清平乐》剧照

道具组没有明白眉心和耳畔的珍珠其实都是垫了点翠在底面的。

宋仁宗皇后坐像

点翠花冠中翠鸟羽毛的存在感并不是很强。只是间隔一下颜色的作用。


宋朝的审美确实是全盘崇古的。我们熟悉的买椟还珠的成语中,那个令人想拥有的“椟”是什么样的——楚人有卖其珠与郑者,为木兰为柜,薰桂椒之椟,坠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翡翠。想象一下,就和宋朝皇后的花冠一样华丽啊。

注意,点翠这个工艺里“辑”是其专属。清宫内务府造办处银库舍友点翠匠三名,专司承造宫中的点翠活计儿,收集羽毛的活儿则有皮库负责管理。捕鸟者将翠鸟剥皮晒干(非常残忍的杀害,坚决抵制,再次声明),而不是像网络上说的活生生拔羽。作坊收购了这些皮货后,只取双翼部分,每翼7-8片。就是我们花鸟时翅膀边的大羽。取毛后在羽毛背面涂上胶定型阴干备用。这些羽毛的颜色不一定单一,有明绿、有明蓝、有宝蓝及蓝靛色,其中明蓝和宝蓝色最多。宫中造办的点翠首饰很有限,据说份位不够的宫女用的则在宫外作坊采购。


雍正十二美人图

宫中份位高的嫔妃可以用双色的点翠,就是明蓝为主调,靛蓝色点缀勾勒。


点翠钳珠宝番莲花鈿花

雍正十二美人图

这款祥云点翠也有深浅层次


清 改琦 仕女图局部

明绿点翠和彩宝的结合对比色也时时髦搭配。


月曼清游图

清 陈枚

梳妆时要涂榆木皮水给头发定型,所以要搭一个小围巾免得沾污衫裙。俗语说榆木脑袋,就是硬邦邦头的意思。
翠鸟的需求在成为爆款之后,原料吃紧。它的好处在于轻盈、华美、耀眼、不容易显旧,国内南方的翠鸟已经少见了,越南、柬埔寨的皮货源源不断地进口,以满足民间女子虚荣心。


雪艳图

清 冷枚


小姐戴的是大凤钗,丫头戴的是小凤钗。但是点翠簪花丫头也能戴。
首饰的美观和稀罕度是随时空的迁移而改变的,即使是同一个地区,相隔不长的时间,也可以看出其中的变化。珍珠就是,曾经跟点翠一起爆发的小珍珠流苏,就是被时光无情捧杀又抛弃的审美。

珍珠的审美源于佛教的盛行,唐朝开始,佛像上出现华丽的珍珠璎珞,但是用蛤粉点画,或者是雕塑,可以创造出纯洁无瑕的珍珠。但事实上正圆的珍珠,在没有人工饲养技术普及之前,是非常难得的。很多看上去是珍珠的首饰,实际上是在贝壳上的半珠,采珠人将它们打磨镶嵌好,作为帽正装饰、连宋朝皇后的眉心、耳畔也是这种珍珠。嗯,买椟还珠的盒子里的珠肯定是正圆的海珠,而木椟上的珠,就是半珠用于镶嵌。


加工前


加工后

幼珠如粱粟,常珠如豌豆,至于小到如沙粒一般的则为“玑”,说人文章写得好,叫字字珠玑,似乎也中肯地说并不是从头到尾都精彩。问题来了,为何到清朝,珍珠爆红?

自古以来,合浦海珠是公认的品质好,产量也稳定。清人自己的特产则是北珠,由于受水温和采珠季节的限制,并没有多少优势,但是因为是清室一脉的“龙兴”之处,又助力了族人的富强,所以北珠的地位因政治统治需要,被拉抬到神位。


春闺倦读图

清 冷枚

十二美人中份位最高的,或者说最受宠的,是这位有活泼感的妃子,她的点翠簪上有三颗正圆北珠,点翠有三种颜色拼成,更加高等级。这样的优越感也是她生动自在的体态根源。


小珍珠成为点翠首饰的伴侣,在点翠首饰边上走一圈珍珠流苏,更添生动活泼,爆款的产生可能又是由于清廷给珍珠设立严格的皇权使用规范导致。

为了保护北珠的尊贵地位,每到采珠季节,未达到朝廷进贡的八分珠级别的珍珠,都要投入水中,细碎的小珠一概遭弃。民间也因为严格的禁令,无人敢私自回收,所以生长周期本来就慢的北珠,变成了优质的标杆。好处是清廷的垄断政策维护了自身虚荣心,坏处是拉动了珍珠的需求,别的产地的珍珠反而销情看涨。

人工饲养淡水珠技术在这个阶段就因为供需而成熟。以打磨的砗磲壳为胚体,植入蚌壳人工饲养的方法得到推广。一位在北平的传教士将这个方法当新奇事写信给瑞典的植物学家林奈,他因而做实验研究,并将技术转卖,买主就是小红书up主口中的日本真多麻饲养海珠的创始人。


梅花仕女图

元 佚名

这张《梅妆图》取自典故“梅妆作面”,女主角学南朝的寿阳公主点梅妆,小型的点翠,珍珠小小的,就是清朝的小家碧玉配置啊。说成画于元朝,肯定不到代,明末清初则勉强成立。

月曼清游图

清 陈枚

月曼清游图

清 陈枚

这个宫廷画家的册页,变成了整本的点翠买家秀,虽然珍珠流苏看上去都挺大颗珠的,但是因为当时已经有伪珠工艺了,将鲤鱼鳞晒干磨碎,加胶搓圆,外附一层珍珠精(从蚌壳里闪亮的部分提取)。用上伪珠,让点翠首饰的整体价格下降,但看起来很体面。

仕女图
清 焦秉贞
不能分辨真伪的话,那大家就比谁戴得多吧,除了两侧一对的点翠首饰,发髻正中还戴点翠,这样可以跟自己的跟班分出身份差别了吧。

点翠设计是很有细节层次的,画成平面的画还真是折损了这些信息,只反映出一团颜色。


你看到的画中美人头上戴满首饰,除了身份确实尊贵、出席重要场合的人,其他人的首饰基本都不贵重,很多都是银鎏金的,而且非常轻,银的成分也有限,价格都不太贵,原因之一是——非常容易掉或者丢。


钗一般是指这种扁厚形的固定首饰。簪则是带细长针的。紫钗记中的紫钗,我觉得就是当时卖到天价的人造琉璃中一种紫琉璃。女主将其变卖还能筹措到不少寻夫资金。现在听到琉璃,觉得很Cheap,那是时代变了。
好比汤显祖写的戏曲《紫钗记》,根据唐朝的故事改编,女主元宵夜观灯时丢了名贵的发钗,男主拾得发钗后归还,而产生姻缘又遭人作梗的故事。到了宋朝,还有人专门在元宵节灯会后的凌晨天蒙蒙亮专门去捡灯会沿途遗落的首饰。


仕女簪花图

清 金廷标

为了减少滑脱的风险,两个插脚的鎏金发簪也多了起来。

插脚可以根据使用习惯分开或合起来用,多一层保险。

盥手观花图

南宋 佚名


钿口基本造型就像现在欧洲皇室的皇冠一样,材质不太名贵,也不会很重,戴起来整体感强。

眷秋图

明 陈洪绶

怎么低头都不怕滑下来的鈿口,采花这样的事当然可以自己上啦。

杨柳青的年画中,戴点翠鈿口打扮的场景。

最近于正的剧《尚食》,都是这个金箍鈿口。

宫女图

南宋 刘松年

发髻上鈿口的装饰与唐朝的衫裙、隋朝的发髻在一起的组合,只能取最靠后的来到代,疑为明初作品。


到了明朝,有了些改革,把首饰改成钿口,就是像头箍一样卡在发髻的前面,也可以跟其他的金发簪一起搭配使用,像是与侧戴型的凤簪一起戴。一直以来,我都觉得在明式简约的大背景风格下,这金灿灿的风格怎么跑出来的?有一次看泰国的古装电视剧,一下子明白,这就是东南亚传统金饰风格,短时间内涌来的大量舶来品总是牵动着当时的社会审美风向,美的定义和资本就是天生一对。


浮雕型、金灿灿,每个明朝贵妇都有女王范。


倦绣图

南宋 陈居中

一个贵妇人贤惠的一面,衫裙明显不是刻画的重点,所以注意力全在发髻上了。

明朝后期点翠已冒头,鎏金饰物上留白的平面其实都是给点翠羽毛预留的位置,原意可能只是想给这些累丝花丝首饰一些变化,把颜色碰撞一下。但市场跟风的需求是:点翠部分大于累丝花丝的、整体蓝色首饰更能体现佩戴的人身价,累丝花丝反而成为了点翠的附庸。小家碧玉都以头上顶一个点翠为荣。


记曲图

清 改琦

赏兰仕女

清 顾见龙



清宫里的实权娘娘,只能和你们这些小家碧玉比铺羽毛的面积啦!贪欲啊,水涨船高!


本文作者:芷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