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青未了|爱,可抵岁月漫长

 冬不拉拉 2022-03-09
青未了|爱,可抵岁月漫长

爱,可抵岁月漫长

-----记于曼青烈士的妻子李桂香

冰心说:“世界上若没有女人,这世界至少要失去十分之五的真,十分之六的善,十分之七的美。”李桂香, 于曼青烈士的妻子,在她八十年的光阴里,用坚韧、深情和善良坚守自己的初心,演绎了一位中国女姓普通而不凡的一生 。

——题记

沿着岁月的足迹,让我们一步一步走进鲁西北那个叫李屯的村庄,听一听上世纪三、四十年代那一段风云故事,它的风骨里有沧桑,有悲壮,也有深邃和厚重。

同心圆

1928年的中国,长夜漫漫,风雨如磐。

在鲁北平原的禹城李屯村,有一位端庄、秀雅而又勤劳的姑娘叫李桂香,这一年,她十八岁。她要出嫁了。和那个时代众多的女孩子一样,从来没进过学堂。虽然对未来也充满着美好的期待,但在传统观念的熏染下,她认命,“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只要生活本本分分,一生平平安安就心满意足了。婆家就在本村,日子和她家差不多,也算是殷实人家。是受“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定下的一门亲事。那位小她六岁的丈夫叫于春溪,还是个孩子,正在读书。因为是同一个村庄,她曾经和他打过几次“照面”,虽然看得不是十分清晰,但对这个未来的小“丈夫”印象很深刻,凭直觉,这应该是个可以托付终身的人。

果然,嫁过门来的李桂香感觉到了丝丝的爱意。小女婿于春溪对他这位端庄秀雅的姐姐媳妇十分依赖,公婆也挺敬重这个通情达理、贤惠聪颖的儿媳妇。自从她过门之后,婆婆又生下了几个孩子。面对繁忙的家务事,李桂香总是不声不响地疼爱丈夫,照看几个小叔子小姑子,忙里忙外,把家打理的井井有条。虽然很辛苦,但心里高兴。

随着丈夫到距家不远的平原乡师读书,这短暂的平静甜蜜生活被打断了。

丈夫时不时地回家,但巨大的变化让她心中感到惴惴不安。她发现,这位小丈夫胸中却装着远大的志向。每当两人依偎着说话时,他就给讲一些她似懂非懂的道理,什么“中国就要亡国了,咱们就要当亡国奴了”;什么“日本人就要打过来了,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了”等等。从丈夫那充满激情的讲述中,她分明感受到了一颗血色的心在澎湃跃动。早在省平原乡师读书期间,在共产党员马霄鹏老师的影响下,革命思潮涌动,如星星之火,激发着青年人无限的力量。于曼青与王克寇、高凤灵等同学在学校秘密筹办了《禹声报》,他们以笔作武器,撰写了大批进步文章,呼吁抗日救亡运,篇篇檄文似利箭射向敌人胸膛。同时,他不断以“曼青”为笔名在山东省《民国时报》、《新亚时报》等报刊上发表散文、新体诗作60多篇 ,抒发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1936年4月,于曼青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他的生命再也不仅仅属于一个家庭,而是属于崇高的共产主义事业。

经过各种形式的抗日救亡运动的锻炼和洗礼,他已是一位优秀的中国共产党员,是八路军129师独立旅武装工作团创始人,历任禹城武装工作团团长,中共禹城县委书记、范筑先纵队四营教导员等职务。受党的派遣,他回到家乡组织抗日武装。

李桂香虽然不懂丈夫说的那些道理,但知道他干的是救国救亡的大事,是拯救老百姓脱离苦日子的正事,她对于丈夫的爱更加深了。“能给这样的人做媳妇是我李桂香几辈子修来的福分,为了他的事业,我就是再苦再累也心甘情愿”。李桂香经常这样暗暗地鼓励自己。

青未了|爱,可抵岁月漫长

于曼青烈士留在世上的唯一照片

给一个冒着生命危险干革命的共产党员做妻子要受累。有一次,丈夫回到家和她说,他和战友们昼伏夜出,雨里来,泥里去,特别费鞋子,许多战士赤着脚走在乡村小路,脚上磨起了血泡;满坡的庄稼和野荆棘刺破脚掌,鲜血直流。李桂香二话不说,纺线、织布、裁样、纳鞋底。昏黄的灯光下,做了一天家务活的她不顾疲劳,忙得不亦乐乎。如豆的灯火,熏得鼻子黑乎乎的,她竟然全无察觉,直到鸡叫三遍,天已蒙蒙亮才躺下歇一会。丈夫回家看到一双双崭新的布鞋,激动地说,我替战友们谢谢你!一声“谢谢”让李桂香心里特别的熨帖滋润,连日的辛苦疲劳顿时间跑得无影无踪。从此之后,给战士们做鞋子成了她夜晚的主要活计。

给一个穷得叮当响的抗日武装负责人当媳妇要吃苦。没有吃,没有穿,更严重的是没有打鬼子的武器。一天晚上,丈夫悄悄回到家里,和家人商量,要从家里拿钱去买枪。公公也是位开明士绅,对于打鬼子是全力支持,可说到拿钱买枪,不禁眉头紧皱。兵荒马乱的年月,能有口吃得就不错了,哪儿来的闲钱啊!于曼青从前王刘庄刘吉堂家动员来一支湖北“汉阳造”,从姑父李丙山家动员来一支手枪。武器远远不够用。李桂香替丈夫着急,苦苦谋划着来钱的门路。实在寻思不着办法了,就和公公商量,干脆把咱家养的那口大肥猪卖了吧,再把家里不多的口粮也一块粜了。钱还是不够,怎么办?那天晚上,李桂香抚摸着一件一件娘家陪送的嫁妆,心里也有些矛盾,这可是娘家人对闺女婚后生活的期许和祝福啊。转念一想,东西没了可再买,打小日本可等不得。决心一定,第二天她将娘家陪送的全部嫁妆共十一件,卖了20块现大洋交到了丈夫手上。口粮没了,李桂香就去挖野菜、捋树叶、扒树皮,想方设法让一家老小凑合着填饱肚子。当她一个人在荒坡野地里寻找野菜时,想到丈夫能在队伍上跃马扬鞭打鬼子,心里暗暗自豪,别说吃糠咽菜了,哪怕是倾家荡产我也愿意。

给一个随时都会牺牲的战士做媳妇很危险。抗战时期,斗争形势十分复杂,敌伪顽固势力犬牙交错,抗日战士在刀尖上生存,稍不注意就会发生危险,他们的家属亦是如此。每到夜深人静时分,李桂香就十分警觉,随时注意大街上的动静。有时候,丈夫和他的战友们会来家稍稍休息。只要他们一来,她就赶紧起来给战士们做饭,然后悄悄地蹲在大门底下或爬到屋顶上站岗放哨,警惕地关注着村外的鸡鸣犬吠。有时候困得实在睁不开眼,就自己用手狠狠地拧一下胳臂。只要外面没有什么异常动静,她就宁愿让丈夫和战友们多休息一会。

尽管打起十二分的精神,但危险仍然无处不在,李桂香心里非常清楚这一点,和丈夫寥寥有数的单独见面机会,她都是嘱咐又嘱咐。那一次,丈夫发现了她怀孕的秘密,看到他高兴的像个孩子一般,李桂香叮嘱丈夫,你可是就要当爹的人了,千万千万注意安全。丈夫轻轻攥着她的手,眼里浸着泪花说,干革命就会有危险,牺牲是家常便饭。如果我牺牲了,无论男孩女孩,你一定要把咱们的孩子拉扯成人,让他(她)看到咱庄户人不再受苦受穷,过上好日子。听到这些,李桂香心如刀搅一般,她强忍着内心地不安安慰丈夫,你和你的战友们福大命大造化大,咱们都会坚强的活下去的。

1939年7月,就在他们的闺女三周岁时,她的丈夫,英勇的共产党员于曼青,在一次伏击战中不幸中了敌人的炮弹,壮烈牺牲。刚刚23岁的他,就像是一颗耀眼的流星,在黑暗的夜空中滑过一道美丽的弧线,永远地消逝了。当得知这个消息,李桂香脑子“轰”地一声,晕倒了......

李桂香老人生前最后一张照片

逆境情

当李桂香醒来时,看到炕上嗷嗷待哺的闺女,她浑身打了一个激灵,头脑一下子醒过神来。不行,我不能这样,家中还有年迈的公婆,我必须强忍悲痛,按照他的嘱托,拉扯孩子,孝敬老人,让丈夫的在天之灵安息。她来到公婆屋里,双膝跪地对老人说,您们的儿子不在了,还有我这个媳妇,请二老放心,咱家垮不了。一家人对日寇的仇恨又加深了一层。

福无双至祸不单行。这边丈夫刚刚牺牲不久,一些土匪就闹起了动静,趁火打劫,把刚满20的小叔子劫走了。这可把全家给吓坏了,要托人找关系,得需要一大笔钱。李桂香和公公商量说,咱就是砸锅卖铁也要把二弟救出来。唯一值钱的就是家里最好的10亩地了,公婆又有些犹豫,把地卖了,家里今后的日子咋过啊?李桂香坚定地说,地没了咱可以再置办,人命最重要,只要二弟能平安回家,比啥都强。小叔子被解救回来后听到事情的原委,感激地说,长嫂比母,这话真是不假。

时间不长家里又遭受了一次劫难。在汉奸的指引下,日寇点燃了于家的房子,幸亏乡亲们发现及时将火扑灭,抢救下来一部分于曼青烈士生前的遗物,包括同学录、书刊、报纸和唯一一张照片。家是不能待了,为了活命,李桂香抱着闺女随着婆家老小走上逃亡之路。直到一年后,才又回到家乡。

土匪的骚扰,日寇的搜捕,使周围村庄不得安宁,但村里竟有人说三道四,把火撒在李桂香家人身上,说都是你家春溪招来的祸殃,让四乡八邻都背这个累,受这个罪。委屈、屈辱像一团棉花堵在心口上,李桂香强忍着泪水在眼眶里打转,就是不让它落下了,她不能哭。她不能在外面落泪,那样会给自己的丈夫丢人。自己的丈夫没有错,他是为了让老百姓过好日子才拼死拼活干革命的。她不敢将这些风言风语告诉公婆,老人家已经遭受丧子之痛,身体每况愈下,她担心公公婆婆经受不住接二连三的打击。回到家后,李桂香把遭受的屈辱和对丈夫的思念暗暗咽下肚子里。

1946年夏天,当地的土匪李朝生反扑还乡,放话说,听说是于家老头子联系八路军来打的我,等调查清楚,只要是于家的人,杀个鸡犬不留。李桂香为保存于曼青的后代,带着闺女又走上逃亡之路。颠簸流离的苦难日子,李桂香更加清醒地坚信丈夫从事的事业是正义的,共产党是老百姓的救世主。

长期战乱,生存维艰。有的乡邻动了恻隐之心,多次劝她再找个人家改嫁吧,李桂香听后说,我从小没了娘,不能让闺女失去爸,再失去娘。为了延续烈士的血脉,她让闺女的名字按于家的辈份从“芳”字,取名于惠芳。她是解放前裹的小脚,走路左右摇摆,脚底下像没有根,同样下地干活参加麦收秋种。饭不够吃,她把稠饭让给公婆和年幼的小叔,自己喝剩下的稀汤,婆婆发现后,执意把碗里的饭让给她,她说,你们年龄大了,身子骨弱,弟弟们正在长身体,我不要紧。小叔子于春海在外读书,每次回家返校时,都是她起五更给做一顿热乎饭。几个小叔子成家后,公婆年迈病弱需要人照顾了,她提出自己同他们一样轮流赡养老人,小叔子们过意不去,她说,我不能让春溪在九泉之下落不是。她与弟媳们处的关系像亲姐妹,弟媳们心里有不痛快的事也都爱说给她听。她说的话大家信,说出来的理让人服,弟弟、弟媳都很尊重她。她用她的善良和大度成为大家庭的主心骨。这些都是后话了。

青未了|爱,可抵岁月漫长

长相思

天终于亮了。

1949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终于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无数母亲送儿打日寇,妻子送郎上战场。他们前赴后继,以血肉之躯与敌人进行殊死决战,历经艰苦卓绝的战斗,禹城如英雄于曼青所愿,这片土地终于回到了人民手中。

在喜庆的锣鼓声中,李桂香和她的女儿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来到于曼青的墓前,双手掬着一个用野花扎成的胜利花环,向自己最亲爱的人报告这个喜讯。

于曼青的战友们没有忘记他,经常来到他的墓前祭奠;他们也没忘记为抗日战争做出贡献,吃尽苦头的李桂香。高风灵,是于曼青生前最好的战友之一,1960年,他已经是沈阳军区某部师级干部,在大连工作。他得知李桂香家的日子过得很清苦,想把她带到大连去过几年好日子。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好事,周围邻居都非常羡慕,也替她高兴,都劝她说,真是苦尽甜来,该去大城市里享清福了。李桂香摇了摇头说,我哪儿也不去。人们非常不解。李桂香有自己的想法,丈夫生在这片土地,长在这片土地,为这片土地而牺牲,我要永远陪着他。闺女于慧芳也长大成人了。她鼓励闺女参加宣传队,扭秧歌、唱小曲,编小戏,庆祝解放。孩子们再不恐惧战火,疮痍被繁华抚平,和平的曙光每天如日而升。

1959年,于惠芳成长为一名人民教师。于惠芳结婚后共生育五个子女,她平时工作繁忙,除了教师工作,还是文艺宣传队的骨干,常常忙的不着家,女婿也不在本地工作,李桂香挑起养育外孙、外孙女们的担子。几个孩子们的吃喝拉撒,洗涮穿戴等李桂香一个人操持得井井有条。每逢有走街串巷的小商小贩来到大门口,李桂香总是拿着干粮,再舀一碗热乎乎的粥端到人家面前,逢年过节还把家里的年货拿出来。弄得那些过路人措手不及,连连道谢。她常常教育几个外孙,宁愿让人家负咱,咱也不能负人。几个外孙在她的照看下成人也成材,个个事业有成,家庭幸福。

女儿于慧芳发现,别看母亲平时总是乐呵呵的,可每到夜深人静的时候,总是对着父亲的遗像发愣;有时睡梦里还会喊“春溪,小心”。女儿明白,母亲在思念父亲哩。是的,随着年龄的增大,李桂香对丈夫的思念也日甚一日。她常常一个人来到丈夫墓前,采一把野花放在坟堆,薅一捆青草坐在旁边,一个在外面,一个在里面,她倾诉着衷肠,道着思念,仿佛有说不完的悄悄话。

1990年,李桂香因病不治,走完了她不平凡的人生之路,享年80岁。临咽气之前,她紧紧拉着女儿女婿的手说,我要走了,去和你的父亲团聚去了,我和他再也不会分开了。我要和他说说这些年咱们村里发生的变化......

李桂香安葬在了丈夫于曼青身边,当地党组织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仪式。她实现了与丈夫同根连理的愿望。

那一天,来了好多好多的乡邻,他们眼含热泪回忆着于曼青李桂香生前的点点滴滴;

那一天,来了好多好多于曼青生前的好友,他们心中默诵着: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

那一天,来了好多好多的孩子们,他们系着红领巾,宽宽的布幅组成了一道红色的墙,上面写着:血沃中原肥劲草,寒凝大地发春华。

那一天,暮色苍茫,残阳如血......

青未了|爱,可抵岁月漫长

作者简介:

黄靖,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德州市作家协会会员、禹城市作家协会理事,齐鲁晚报·青未了副刊签约作者。作品散见于《人民检察(卷首词)》《检察日报》《联合日报》《齐鲁晚报》《山东法制报》《当代散文》《鲁北文学》《德州》《青州文苑》《中华女诗人》《禹城文学》等纸媒,以及山东省文联、《中国剑魂网》《鲁检文化》等新媒体平台。有3篇文章分别被编入《齐鲁文学作品年选》《清泉录·齐鲁晚报壹点号优秀作品选集》《德州作家作品精选》。

壹点号安之乐之的世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