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江南逢李龟年》的诗意来源(2)

 liuhuirong 2022-03-09

第三层诗意来自人物命运的前后变化。只要对这首诗进行注释,哪怕是最简明的注释,也一定会说明一下李龟年其人。综合唐郑处诲《明皇杂录》卷下和范摅《云溪友议》卷第六的记载,我们知道,李龟年是玄宗开元年间最有名的歌者,会谱曲,其中《渭川》曲旋律精妙,当时曾广泛流传,因此深受玄宗李隆基的宠爱,待遇十分优厚。李龟年在洛阳通远里大兴土木,修建了规模、豪华都“逾于公侯”的宅第,其宅第中堂的宽敞在当时洛阳是无与伦比的。安史之乱爆发之后,李龟年没能跟随李隆基到四川,而是流落到了潭州(今天湖南长沙)一带。“每遇良辰胜景,为人歌数阕,座中闻之,莫不掩泣罢酒”(《明皇杂录》)。当时李龟年在当地官员的筵席之上演唱的歌曲,有《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有《伊州歌》,“清风明月苦相思,荡子从戎十载余。征人去日殷勤嘱,归雁来时数附书”,都是王维的作品。可以说,李龟年相当于今天的流行歌曲明星。在其中一次当地官员的筵席上演唱的时候,杜甫见到了他,于是有了这一首著名的诗歌。可见,李龟年是一个曾经繁华、归于落魄的人物,他的人生今昔,有着强烈的反差。李龟年的遭际命运,足以令人感慨系之。

诗人杜甫的命运虽然没有李龟年那么大的起落,但是也经历了一定的变化。杜甫出生在一个“奉儒守官”的人家,他的祖父、父亲都在朝廷做官,父亲做到县令,母亲出生于当时望族清河崔氏家族,家境不会太差。杜甫本人比较早慧,十四五岁就进入文坛,开始跟当时在洛阳的一班名流交往,并且得到了他们的称赞,“斯文崔魏徒,以我似班扬”(《壮游》)。可见,当李龟年吉星高照、蒙受宠爱的时候,杜甫也开始在诗坛崭露头角了。杜甫虽然还没有得到朝廷的实际认可,还没有中进士,也没有得到一官半职,但是,他的心里是充满自信的,“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理想也很高远,“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不难想象,杜甫当年的心情是愉快的。但是,两次参加进士考试的失败,十多年长安求官的蹭蹬,四十四岁那年十月好不容易得到一个小职位,进入官场,次年八月就爆发了安史之乱。然后是逃难、陷贼,做左拾遗很快就因为上书言事触犯龙颜,不久又被降职。四十八岁那年八月,杜甫终于弃官不做。从此携家带口,踏上漂泊西北、西南、荆湘的道路。丧家犬似的,一路投亲靠友。虽然杜甫的诗名在与日俱增,但是这种一路漂泊的生活,也使他饱尝了人情冷暖的眼色与世味。“羁旅知交态,淹留见俗情。衰颜聊自哂,小吏最相轻”(《久客》)。这是杜甫见到李龟年前两年在公安县时的感慨。杜甫在临离开四川梓州(今三台县)时作的两句诗,很好地概括了他的今昔境况,“昔如纵壑鱼,今如丧家狗”(《将适吴楚,留别章使君留后,兼幕府诸公,得柳字》)。

诗歌涉及人物李龟年和诗人自身命运两端的反差,这种人生的今昔对比,是感动读者、引起感伤共鸣的重要内容。

第四层诗意来自对人生荣衰命运过程的反思与追问。一个有相当诗歌阅读素养和人生阅历的读者,绝不会将自己的联想停留在今昔两个端点上,而会从这两个端点出发,一点点用自己的阅读经验和人生体验,填满整个过程。根据史书记载,诗中所说的岐王、崔九都死于开元十四年(726)。也就是说,杜甫在他们府上见到李龟年、听李龟年唱歌,大约都在开元十三年,那一年杜甫十四岁。他们在“江南”也就是潭州(今天湖南长沙市)重逢,是代宗大历五年(770),这一年杜甫五十九岁。两回见面的中间,隔了四十五年。这四十五年之中,杜甫我们是比较了解的,李龟年虽然因为缺少文献记载,无法了解,但是,肯定也是酸甜苦辣咸五味俱全的。谁的人生会是几十年一跃而过的呢?人到垂暮,难免回忆往昔、反思过去,这四十多年的时间、经历,值得回忆、反思的内容肯定是无比丰富的。这里边,自然少不了关于功名利禄、关于荣辱毁誉、关于爱恨情仇、关于世事轮回、关于生老病死之类的感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