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胡宗南进入延安后,发现毛主席一张纸条,不禁哈哈大笑

 历史客栈 2022-03-09

1946年6月,蒋介石撕毁墨迹未干的《双十协定》,悍然发动内战,几百万大军向我各解放区同时发起进攻。

经过一年多的战斗,国民党军屡战屡败,蒋介石不得不停止全面进攻,转而进行“重点进攻”,陕北延安就是其中一个重点中的重点。

在蒋介石看来,延安是共产党的“大脑心脏”,拿下它,就意味着抓住了共产党的“命脉”,于是,就命令胡宗南率领25万大军进攻延安。

1947年3月19日,胡宗南“顺利”攻下了延安。

能不顺利吗?其实,延安哪里是他胡宗南打下来的,分明是毛主席主动送给他的!

胸怀全局的毛主席,此时早已把目光投向了全中国这个大棋局上,偏于西北一隅的延安,其战略历史使命已经完成,为了全局的得失,延安完全可以暂时放弃。

对此,毛主席还有一个形象的比喻,他说:“譬如有一个人,背了个很重的包袱,包袱里尽是金银财宝,碰见个拦路打劫的强盗,这个人要怎么办?如果他舍不得暂时丢弃这个包袱,手脚不会灵便,就不会打赢强盗,要是被强盗打死,金银财宝也就丢了。反过来,他就可以轻装上阵,使出全身的武艺,不但可能打退强盗,还可能把他打死,财宝也就保住了。我们现在决定暂时放弃延安,就是这个道理。”

毛主席离开延安时,还给胡宗南留下了一张纸条,上面写着24个字:“胡宗南到延安,势成骑虎,进又不能进,退又不能退,奈何!奈何!”

据说,胡宗南看后,禁不住哈哈大笑。

根据他的机要秘书熊向晖描述,胡宗南这个人只有在两种情况下,才会这样放声大笑,一个是自己非常尴尬时,另一个是被人看穿心事时。

此时的胡宗南,之所以哈哈大笑,应该是这两种情况兼而有之吧!

不过,向来短视的蒋介石可没想那么多,听说延安被胡宗南一举“攻陷”,顿时乐得不可开支,还特地邀请国际各大重要新闻媒体派来记者,连同国民党自己的记者,组成庞大的新闻记者团,赴延安进行采访,宣传这一“伟大的胜利”!

然而,胡宗南却傻了眼,为什么呢?因为他吹牛皮吹大了,现在不好收场了。

胡宗南跟其他国民党将领一样,一贯善于吹牛扯谎,“打的好不如报的好”,败仗谎报成胜仗,小胜谎报成大捷,这早就成为国民党舆论造势的不二法门,胡宗南自然也深谙此道。

此次延安之战,国民党军伤亡五千多人,而解放军仅仅伤亡了数百人,但在胡宗南的战报中,却宣称击毙俘虏解放军五万多人!要知道,当时解放军在延安的所有兵力,也只有三万人。

所以,面对庞大的中外记者团的到来,胡宗南心里非常着急:上哪里找这么多解放军的俘虏呢?

最后,还是“机灵”的部下给他出了个主意:从部队里挑选几千名能说会道的官兵,换上解放军的军装,冒充解放军的“俘虏”。

于是,胡宗南紧急挑选了几千名官兵,还进行了紧张的“培训”,教给他们见到记者怎么说,各种问题怎么回答,并威胁他们说,谁搞砸了,就枪毙谁!

另外,胡宗南又挑选了一些精良的美式武器,当作战利品。最后,还伪造了很多解放军的“墓”,墓碑上胡乱写着编造的名字和部队番号。

一通忙活之后,胡宗南这才稍稍放心,等着中外记者团的到来。

记者团到后,开始在各个战俘营采访。

胡宗南谎报俘虏有几万人,一时找不到那么多人,就让这些“俘虏群演”在几个战俘营之间轮换,采访哪个战俘营,这些“群演”就事先转移到哪里。

国民党的记者都心知肚明,不会问什么刁钻的话题,但欧美西方的记者就不一样了,都瞪大眼睛想发现一点“真相”,结果很快就被他们找到了破绽。

比如有一个英国记者,就在解放军“俘虏”营里发现了一个熟悉的面孔,昨天他刚在另一个战俘营里采访过他了,怎么今天在这里又看见了他?

英国记者立即抓住不放,问他怎么回事?这个家伙无言以对,又想起长官说的话,搞砸了要枪毙,顿时吓得当场大哭起来,让陪同的胡宗南冷汗都下来了!

胡宗南怕再生事端,赶紧带着记者离开了“俘虏”营,去参观他们缴获的战利品。

结果,美国记者见到遍地的美式武器,非常惊讶,说:“我们什么时候把这些武器给共产党了?”

国民党的讲解员也很尴尬,只好说了半句实话:“这些武器原来是贵国支援我军的,后来被共军缴获了……不过,现在我们又夺了回来。”

欧美记者面面相觑,耸耸肩,表示很难相信。

这些细节,后来都被欧美记者如实报道了出来,胡宗南导演的这出闹剧,也成了一个天大的笑话!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