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语》第192讲 颜渊第十二 第18节

 启明书院_元默 2022-03-09

National Day


承前启后,明德亲民

传递最纯粹的国学精华,最本真的生命力量!


主讲 | 涣朴老师



经典原文:

季康子患盗,问于孔子。孔子对曰:“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

内容简要:

季康子患盗,问于孔子。

季康子的领地当中,盗贼横行,他问孔子盗贼这么多该怎么办?

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

孔子说,假如你没有那么多欲望,就算你敲锣打鼓说给偷盗的人赏钱,人家也不会去偷盗,孔子是从根本的逻辑上来讲的,这是让季康子费解的一个答案。

一个好好的人,有吃有穿是不会偷盗的,人都要脸面。

但是假如没有吃穿,奄奄一息了,这时,发现邻居家一个富农粮仓的门没有关,就有可能会去偷了,因为饿。

人之所以出现迫不得已去偷盗的情况,是在上位的人欲望太重了,把财富都搜刮去了,在下位的人没有饭吃,只能铤而走险去偷盗,这是第一种。

第二种,虽然有吃有穿,但是发现别人家用的碗是银子做的,筷子是用象牙做的,勺子是玛瑙做的,再看一下自己家瓷做的碗,木头做的筷子,太不上档次了,就想着也要象牙做的筷子,银做的碗,玛瑙做的勺子。

可是,没有那么多象牙、玛瑙、银子来给你做筷子、勺子、碗,慢慢的就物以稀为贵了,银做的碗是好东西,周围没有人,就顺便拿走了,这都是因为贵重。

上面的人都在不停地搜刮这些好东西,最后都知道这个东西很贵重,偷过来,换点粮食,可以糊口。

《道德经》里面有一句话:“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如果在上位的的人只是要有衣服穿,要吃饱一碗饭,不会有那么多的欲望,就不会搜刮百姓,不会大兴土木。

只有当一个人习惯性要享受了,要去侍候自己这个身体了,他才需要有大量的钱财来供养自己。

会有盗贼出现,就是因为在上位的人欲望多,在上位的人欲望少了,他自然可以把大把的精力,花在如何治理天下,如何让百姓丰衣足食上面,百姓丰衣足食了,就太平了。

孔子讲到了根本点,也只有这个方法,才是解决匪患,解决盗贼的根本方法。季康子应该也是能听进去的,接下来就是要实践的过程。

我们经常会报怨下面的人不听话,干活不卖力,这些都是我们做领导的人不太懂得“躬自厚而薄责于人。”不太懂得去自身节俭,自身的欲望太多,想从别人的身上得到的太多。

一旦别人感觉到你想从他那里得到很多,他就会产生一种自我防预的功能,就会跟你产生阶级对立,只有你把自己的欲望放下来,才会跟大家融入在一起。

百姓丰衣足食,就没有人偷盗了,大家开开心心一起过日子。

要解决问题从根上去解决,否则,今天问题解决了,明天问题又来了。

涣朴老师

返朴归真 

涣若冰释

矢志知行合一

传递最纯粹的国学精华

最本真的生命力量!

主讲系列课程:

传统文化与家道建设(并实施)

儒家仁政思想与企业文化建设(并实施)


END


国学精华,欢迎分享!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