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语》第230讲 宪问第十四 第3节

 启明书院_元默 2022-03-09

承前启后,明德亲民

传递最纯粹的国学精华,最本真的生命力量!


主讲 | 涣朴老师



经典原文:

子曰: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

内容简要:

一个学道之人,假如贪图安逸的环境,这个人就不能称之为学道之人。

孔子在鲁国做大司寇的时候,奉禄非常高,位列三公。当时鲁国国君不听孔子的建议,受了齐国的贿赂之后,孔子看到行道无望,

他选择愤然离去,开始周游列国。他不留恋安逸舒适的环境,选择颠沛流离。有些人说孔子削尖脑袋想做官,开什么玩笑?

孔子在鲁国做大司寇还不够大吗?至于说颠沛流离跑来跑去,是为了做官吗?这都是一些人拿自己浅薄的见解去妄加揣测圣贤的行径。

孔子毅然抛弃鲁国大司寇的位子去周游列国,他是在践行一个作为士的使命,士志于道,道令天下为公,令天下能够行其大道。

子路问孔子什么是君子,孔子说:“修己以安人。”佛家讲“自觉觉他。”作为一个君子、一个修行者,他一生都是在修己人,自觉觉他。

当我们号称是自觉觉他的时候,贪图安逸的环境,分别心、贪婪心就有了,哪里环境舒适就在哪里,自身都不正了,还怎么行道?

有人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你把黄金屋、颜如玉当成学习目标,就完了。文天祥说: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 间。

这就是一个士,他所有的一切都定格在自身的修行、人格境界的提升以及帮助更多的人修己安人。自己是什么处境,处之泰然。

咱们今天学国学,要把我们的志向往高处提一提,不要一味追求舒适安逸的环境,而要追求自己的价值是否得以实现,追求我们自身的修为是否不断提升,这才是一个正确的国学学习者应有的追求。

涣朴老师

返朴归真 

涣若冰释

矢志知行合一

传递最纯粹的国学精华

最本真的生命力量!

主讲系列课程:

传统文化与家道建设(并实施)

儒家仁政思想与企业文化建设(并实施)


END


国学精华,欢迎分享!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