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孟子》第111讲【离娄章句下】(20)

 启明书院_元默 2022-03-09

承前启后,明德亲民

传递最纯粹的国学精华,最本真的生命力量!

主讲 | 涣朴老师

【经典原文】    

孟子曰:“禹恶旨酒而好善言[1]。汤执中,立贤无方[2]。文王视民如伤,望道而未之见[3]。武王不泄迩,不忘远[4]。周公思兼三王,以施四事;其有不合者,仰而思之,夜以继日;幸而得之,坐以待旦[5]。”

各位学友,大家上午好。今天,我们继续讲解《孟子》离娄章句下,第20小节。

[1] 禹恶旨酒而好善言。

中国制酒历史源远流长。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云:“古者少康初作箕帚、秫酒。少康,杜康也。”。东汉末年政治家曹操也在赤壁之战前,饮酒赋诗《短歌行》,留下了“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的诗句。孟子在离娄章句这一节中说:“禹恶旨酒而好善言”,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相传有人获得一种美酒,端上一杯献给大禹。大禹刚喝了一口,就感叹这真是美味。但是,他随后又听这人解说,数十斤粮食才可酿得这一坛美酒。大禹想到美酒虽然能给人的口欲享受,但这些美酒需要消耗大量的粮食,心里开始陷入沉思。大禹推断,人们贪爱美酒便会将它一饮而尽,那将消耗大量的粮食用以维持酿酒;另外,饮酒过量易乱性。长此以往,一定会有君王因为好酒而亡其国。所以,大禹对这个人说:“我以后不喝酒了,请不要再拿酒给我喝”。所以大禹在喝酒这件事上,态度很明确,他是厌恶酒的。

由此可见,大禹也有人的口腹之欲,他喜欢美酒的味道,厌恶美酒勾起人的贪欲,扰乱人的本性,掩盖人的智慧。对比大禹这种圣贤,我们凡夫俗子的好恶容易停留在感官的层面,譬如你尝到了美酒,你会因为味美而喜欢它,反而忘记它的危害。生活中也有类似场合,忠言逆耳,实际上是耳朵感官上不喜欢,人的本性是喜欢善言、忠言的。我们凡夫往往就是顾及感官的喜和恶,而忘了人的修身是要反着自己的习性。修行的开始,也许是要摒弃我们过多的好恶之心,喜欢美味,看淡一点;不喜欢某人,也要想想这人是否也有可爱之处?

[2] 汤执中,立贤无方。

孟子在离娄章句中讲到的第二个人是商汤。商汤执中立贤无方,执中是指坚守中道。例如商汤执政期间,发现伊尹非常有才能立刻就委以重任,忽略伊尹的奴隶出身,不受世俗上等级尊卑观念的束缚。所以商汤大量的启用贤才,立贤无方,只要发心为民请命且有真正才能的人,汤都会重要。汤的用人之道让整个商有了一个很好的立国根基。

[3] 文王视民如伤,望道而未之见。

离娄章句中,孟子也用文王的例子表达他的观点。文王有一颗纯粹的爱民之心,看到百姓总担心他们过得不够好,叫视民如伤。在他的治理之下,已经是一片王道的乐土。但是文王总是觉得不够好,离天下有道还很远,叫望道未之见。这就是文王的治国之道,把治国目标定得很高,而又有勤勉的执行措施。

[4] 武王不泄迩,不忘远。

另外一个例子是武王的治国方略:不泄迩,不忘远。对亲近的人不随意而失去礼仪,对疏远的人不会忘记他们的功劳;就像分配到周边诸侯国的姜子牙,也一直尊重有加。

离娄章句中,孟子谈到的大禹、商汤、文王、武王的例子,只在很小的一个视角来描述他们的圣贤之道,分别从修身,用人、对待百姓、治理天下不同的角度叙述他们的德行。其实对于这些贤王来讲,他们的内心都是相通的;即使换了一个环境,他们也都会做相同的事情,因为圣人的心都是一样的。

[5]  周公思兼三王,以施四事;

其有不合者,仰而思之,夜以继日;幸而得之,坐以待旦。

周公是一个继承者,他治理天下的事迹主要是辅佐成王。由于周武王去世比较早,轮到周公辅佐治理天下的时候,时代变迁,不能完全按照史书上记载的旧例来做。周公在面对具体问题的时候,会认真思考这个事情应该怎么去做。假如遇到不合旧例的事情,周公首先从仁爱之心出发,然后再结合现实状况反复思考,如果没有想好解决方法就夜以继日。一旦有所得,就很欣喜坐在那边等到早上,立刻去实行。

从历史记载来看,周公是成文武之德,开礼乐之治。在进入文武之德之前,三王、夏、商、周都是一样用本心做事。孟子在离娄章句中把这几个人的事迹连贯起来进行讲解,其本意并非展示他丰富深厚的历史知识,而是告诉我们圣人处世的道义------一以贯之。在离娄章句下第一篇中,孟子说“先圣后圣其揆一也”,我们要学习、理解并执行这个一,同时还要学习周公“有不合者,仰而思之”的方式方法,避免刻舟求剑,墨守成规,这才是一个合格的继承者。

好,我们这一节就讲到这里。谢谢。

涣朴老师

返朴归真 

涣若冰释

矢志知行合一

传递最纯粹的国学精华

最本真的生命力量!

主讲系列课程:

传统文化与家道建设(并实施)

儒家仁政思想与企业文化建设(并实施)

END

国学精华,欢迎分享!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