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孟子》第184讲【尽心章句上】(6)

 启明书院_元默 2022-03-09

承前启后,明德亲民

传递最纯粹的国学精华,最本真的生命力量!

主讲 | 涣朴老师

正文:

各位学友,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们来讲《孟子》【尽心章句上】第六小节。

孟子说:“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一句话当中出现三个无耻,读下来,有点摸不着头脑。孟子在说什么意思,是告诉人不能无耻吗?

第一句话,人不可以无耻。这和我们平常所说是一样的。人要有羞耻之心,不可以没有羞耻之心。但是,人的羞耻之心,是有大有小、时有时无的。所以有些人,确实是没有知耻之心。做了错事,不觉得错,说了错话,也不觉得是错话。

像孔子所说:“久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

常常处在卖鱼的地方,闻不到鱼腥味。所以,人的无耻之心,并不是说道德上面有多么的败坏,无赖、无耻,不是这样。是人有的时候习惯了,价值观上面不认为这是错的。所以,不把自己做错的事情,当成是错的事情,他当然不用为此而羞愧什么。

举一个比方,大家都看到过古代的壁画。在远古时期,很多人是不穿衣服的,是光着身子。你能不能说,那些人不知羞耻,都不穿衣服?没有。不穿衣服,在那个时代是正常的,这就是人的认知问题。

但我们今天这个年代,谁走在路上不穿衣服,那这个人有问题吧。同样人的无耻,孟子在这里,没有骂人的意思。就是指,当我们还没有产生一个时时观照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道义之时。人的羞耻之心,是和自己目前的价值观相匹配的。在他的价值观里面认为我这样是对的,那么他就认为自己是对的。即便错了,不会有什么羞耻之心。

但是,自己不认为自己错和自己真的没有错,这是两回事。所以,我们如果要成长,就得从自己认为自己没有错,走向自己真的没有错。怎么走过去呢?靠的就是耻。

孟子说:“舜,住在深山老林当中,和麋鹿为伴,豺狼为伍,与野人无异。”但是,听到别人说一句好话,内心的善就奔如泉涌,喷薄而出。听一句恶,马上能够觉察到是错误的,这便是知耻之心。

所以,耻是义之端也。孟子说:“义者,羞恶之心,羞恶即是耻也。”人从没有羞恶之心,从没有羞耻之心到有羞耻之心,从羞耻的标准是自己固有的一些价值观,到羞耻之心的判别标准是拿《论语》、《孟子》这里面对于君子的要求来要求的。这就是从“无耻”转变为“耻”,叫无耻之耻。

这个“之”是“到”的意思,不是“的”意思。“之”在文言文里面,一般三个意思。一个是“的”,君子之行,君子的行为。第二个是代词,第三是“到”的意思。比方说,李白所写的《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之广陵”就是“到”广陵去。这边所说的“无耻之耻”,是从无耻到耻。所以,这个“之”理解为“到”,这就很好明白了,就是转变。

人,从一个无耻的状态转变到“耻”的状态,转变到“知耻”的状态。然后就“无耻矣”。何为“无耻矣?”后面一个“无耻矣”的意思就是远耻辱也,就没有再被羞辱的情况。

为什么?因为自己给自己安装了一个防火墙。孔子说:“人必先自辱,而后人辱之。”我们会被别人侮辱,都是因为我们自己先侮辱自己。如果说,我们一开始,自己的起心动念之时就可以觉察,我们先把自己的恶给挡出去了。那是我们先“耻耻”我们自己,就不至于被别人来侮辱,“远耻辱也”。

论语里面说“恭近于礼,远耻辱也。”你做得好,别人就不会来说你什么,你做的不好,自己先辱自己,然后再被别人辱。

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人,不能够拿无耻的心来对待人生、对待世界。人不可以无耻,可跟以也是分开的,以,就是当做、面对,我们不可以拿无耻的心来面对人生、面对世界。

我们要把自己所持之心,从无耻转变为有耻。就是无耻之耻,从无耻到知耻,时时刻刻警觉自己,一言一行向着至善的方向走。

人要能够达成一个自我发现问题、持续改进的循环。这个循环会帮助我们走向至善之境。这无耻要转变到耻,有无耻之时,人就可以远耻辱矣,无耻矣。这句话,孟子是这个意思。

告诉我们要知,就是转,从无耻转到耻。其实是对自己要提高要求。人往往在面对自己问题的时候不愿面对。不愿面对,也就是不能面对。但是,人要提升,像前面所说的“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总不能一直在原来的纬度原地踏步。人要成长,就必须由着无耻之耻这条路去走,才能从根本上把自己的底线拉升。当人有知耻之心之后,很多事情都不愿再做了。所以,我们要抓住“耻”,“耻”是大也哉!

这一段我们就讲到这里,谢谢。

经典原文:

孟子曰:“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

涣朴老师

返朴归真 

涣若冰释

矢志知行合一

传递最纯粹的国学精华

最本真的生命力量!

主讲系列课程:

传统文化与家道建设(并实施)

儒家仁政思想与企业文化建设(并实施)

END

国学精华,欢迎分享!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