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阳光与阴影”材料作文讲评

 钟楼语文 2022-03-09

作文材料

喜爱并走进阳光的人

阴影会同样引人注目

但他朝阳的一面

总在反射着亮光

害怕并躲避阳光的人

阴影会躲过人们的眼睛

但他本人的整个存在

也裹在一片灰黑之中

材料解析

诗歌的开头两行即给出“阳光”和“阴影”两个关键词。作为象征,其一积极一消极的特征是明显的,我们能很容易地联想到一对相关相反的事物来类比“阳光”和“阴影”,如“优点”和“缺点”,“成功”和“失败”等。但材料中提出的光、影不是并存关系,而是因果关系:因为走进了阳光,阴影才引人注目。如果接着前面的联想进行类比的话,应该是“因为想要展示自我(优点)而使缺点暴露”,“因为追求更大的成功而使经历的失败被人记住”。这提醒我们,审题时不光要把握概念,更要把握材料中展示的概念之间的关系。基于这种关系去选取光与影的类比物,作进一步思考,就能形成立意,构思文章。

以上是诗歌的前两行给出的本题要讨论的事理前提,诗歌的其他部分则又给出了立意和构思上的提示。

“但他朝阳的一面,总在反射着亮光”,是材料表达的明确立场,即肯定“走进阳光”的行为。同时,这句话也给出了持该立场的理由:“反射亮光”。这可以理解为走进阳光的行为让自身充满了光辉,也可以理解为走进阳光造福了大众。我们可以由此联想“走进阳光”所能类比的行为的积极意义,形成自己文章的论点。

诗歌的后一章从反面着笔,与上一章形成对比。这提醒我们可以从“躲避阳光”的角度构思文章,或者文章兼写“走进”和“躲避阳光”,采取对比的结构。“灰黑”是个值得玩味的词,那种不明不暗的状态,既是“躲避阳光”者的苟且、尴尬的处境,又是他们压抑、无奈的心境。仁者之心难求,小人之腹易度。从“躲避阳光”的角度切入,可能比正面赞美“走进阳光”更容易写细写深。

优作选评

评判本次的作文,一是看文章对材料中光影关系的把握,根据与材料意蕴的贴合程度,可以将之排序为:入光显影>因光生影>有光有影>光或影;二是看文章是否将具有普遍象征意味的光影关系落实到某个具体、有价值且有新意和深度的题材上。

下面选择三组文章,第一组的三篇文章紧扣材料中的光影关系,在切题入题和章法结构上有典范价值。第二组是记叙类和议论类优作各一篇,我们通过评语指出其得失,供大家参考。第三组是其他一些获奖文章,各具特色,帮助大家拓宽思路。

01

走进阳光,伴影而行

潘子健

向往光明是人类的天性使然。从古至今,讴歌阳光之辞从未间断。那么,我们为什么要走进阳光呢?

不知你可曾观察过阳光里的世界:在阳光的照耀下,万物都被赋予了生的色彩,是阳光使他们与众不同,成为独特的自己。而置身黑暗,剩下的却只有一片灰黑。而这灰黑,又将万物吞噬其中。朝着阳光前行,我们不仅能得到清晰的视野,使眼中的世界开阔明朗,更能在阳光下,看见最真实的自我。

最真实的自我,不是光鲜亮丽的外表,也不是那些引人注目的成就所包裹的形象,而是形与影,黑暗与光明共同织就的一个不那么完美,却因此而真实的人。在阳光下行走,我们惊讶地发现一个看似矛盾的事实:黑暗中的影子恰恰是由光明所造就的。而走到暗处,影子却反而消失不见。在我们的认识里,常常将光明与黑暗为对立面来看待,然而此处却不尽然。因为光亮就好比我们身上优秀的精神品格,阴影就好比我们的不足与缺陷,而阳光所照亮的,不仅仅有我们的闪亮之处,而且也有我们自身的缺陷,如此,才使我们用更真实的眼光看待一个完整的自己。

还有一个有趣的事实便是,我们越靠近阳光,发出的光亮便更加明亮,而身后的阴影便愈加缩短,所以当我们走进光明时,我们便越来越接近那个最好的自己,不足之处也会一点点地转变为闪光之处,最后与光明融为一体。不仅如此,我们的亮光还会反射给周边的环境,并以这些闪亮的精神品质照亮他人,实现于社会的价值。

而如果我们隐匿于黑暗,一味退缩呢?固然我们很好地隐藏了自己的缺点,避开了众人的目光,可却也因此丧失了最真实的自我。当我们欣喜于消灭了自己的影子的同时,却发现环绕自身的,却是更广阔无边的黑暗,将我们整个吞噬,还记得曾看过的一部纪录片,讲述了一群神奇的“盲鱼”——因长期生活在暗无天日的洞底,缺乏光亮而视力逐渐衰退,最终致盲的故事。所以,退缩于黑暗,不仅会使我们的视野更加狭隘,更会让我们远离光明,甚至丧失寻求光明的能力。

王尔德曾说过:“每个圣人都有过去,每个罪人都有未来。”惟有走进阳光,勇敢地与影子结伴而行,拥抱那个更加完整与真实的自己,我们才能走出狭隘,怯懦。由是,我们的眼界才会更加开阔,未来才会更加光明。

【点评】本文纯用说理,每一小节基本是对诗歌某一句的阐释,可以视作对材料的分析解读。这不失为一种考场构思文章的好办法。考试材料都有一定思想深度和逻辑结构,只要把材料里的道理说透,就能成就佳作。

责任之至,遍地阳光

张菁宸

周国平曾说:“我们太害怕自己的阴影,于是阳光就照不进来。”是啊,犯错的人,总是在黑暗中畏畏缩缩地爬行,害怕阳光把错误照个透亮。可你为何不勇敢地站起,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坦然地接受阴影,沐浴光亮呢?

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是对我的要求,是对本心的磨洗,是敬业,敬物,敬人,更是敬天地,敬自我。这是一盏灯,指引着我们在黑暗如磐的甬道里踽踽前行。

可世事纷杂,接踵而至的选择前,不是所有人都能坚持对自己的拷问。于是超市的货架深处放着被弄坏的商品;被刮花了的车前空无一人;抄袭作品被蛊惑而完成……责任意识从人们心堤的缺口上夺路而逃,只是因为那般坦荡负责意味着错误的暴露人前,引人注目。人们宁愿在黑暗中任伤口腐败溃烂,于是细菌便永远不能被阳光杀灭,最终威胁生命。

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蚀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勇敢承担责任,便是走进阳光,即使暴露了阴影,人们也会仰望你的光亮。

美国匹兹堡大学的白令葛教授,潜心研究化石数十载,呕心沥血,终成《匹兹堡石志》一书。谁知不久后,教授却发现,自己花费毕生心血研究的化石竟是伪造。教授尽力收回著作,并在离世前将其付之一炬。火焰焚尽书页后熄灭,而责任的光焰却永世长明。他勇敢走进阳光,连阴影都被镀上了金边。

肩负起自己的过去,才能真正走向未来的康庄大道。去看看负荆请罪的廉颇吧,一国武将为自己的傲慢自大悔过,与蔺相如共守赵国,留名史册;去读读卢梭的《忏悔录》吧,他把自己的缺点和过错完全暴露,在晚年终将精神最后一次永久升华。泰戈尔曾说;“你受的苦,会照亮你的路。”那么,我们犯的错,只要对它负责,未必就不能照亮我们的人生之路。

那些在黑暗中的人们,那些害怕阳光把错误放大的人们,难道你们不想看看真实世界的样子吗?秉承一颗责任心生活,是不论人生晨暮,都能拥有遍地阳光;是能将那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是能永远面朝朝阳。

【点评】本文有很强的切题意识。在立意上,把“阳光”落实在坦然面对过去,把“阴影”落实在暴露过错和缺点,举例恰切。在形式上,反复使用与“阳光”有关的词汇,且各有寓意,并不觉其刻意,如“灯”是形容“阳光”的积极意义,“日月”指能坦然面对错误者,“光焰”则指坦然面对错误的行为。

光与影

尤好雨

画笔下的光影,描绘出立体优美的景象;建筑中的光影,构造出宏伟壮丽的蓝图;而人性中的光影,即便矛盾,即便引人注目,却也能塑造出一个个传奇人物。

喜爱光明的人走进阳光,身后的阴影便是代价。然而,阴影的存在不仅没有掩盖他反射的光芒,而使他更加立体,真实。

张居正便是这样一个人。那个当初怀揣雄心壮志的少年,经历官场的几度沉浮,终于坐上内阁首辅的檀木椅,实现了当初建立太平盛世的梦想。是他,使大明帝国的生命多延续几十年;是他,用更理性清明的制度影响了后代子孙。当然,他不可避免地权倾一时,引来时人甚至后世对他怀有篡权之谋的猜忌。我们谁也无法知晓他当时的想法;但我们能看到的是,当大明的太阳渐渐西沉时,有这样一个英雄挺身而出,用自己的光辉维持他所坚信的一切。而那些无谓的猜疑,是阴影,却更真实。

日本文学史上最耀眼的明珠川端康成,早在作品中提出“向死而美”的思想。他的一生都充满着不幸,他的笔就是寄托,用笔将不幸转化为文学是他一生的事业。在《雪国》中,他将叶子从楼上摔下来的场景描写得美丽如画:“僵直的身体从空中落下来,无拘无束,似乎超乎生死之外。”令人感觉对作者来说,死是幸福的终点。人死后回归虚无,这正是川端康成对死亡的理解。人们在他的作品中看到了才华、思考,同时也触到了抑郁、悲哀。批判的声音纷至沓来,对读者的引导也引发热烈讨论。才华与郁结,这两种看似矛盾的特质在公众面前显露无疑,它们却塑造了一位立体的,有血有肉的传奇作家。川端也许消极阴郁,也许才华横溢,在我眼中,他只是“向死而美”却又会呼吁“无限的活”的真实的人。

古人云:“瑕不掩玉。”事实却是那块细微的瑕疵正是这块玉天然形成的证明,是反映它自然之美的装饰。伟人之所以伟大,不是因为他的人性光明无瑕,而是因为那一小块阴影被人批驳,指责后还能继续自己所坚持之事,以无言的光明之举影响着这个世界。

光明下的形象有多光辉,背后的阴影就有多黯淡,只关注其中一种维度,都难免有盲人摸象之嫌。只有光与影结合,才能呈现立体真实的传奇形象。

【点评】本文结构严整,先用两段议论亮明论点,再就两个人物的事迹夹叙夹议,最后议论收尾。本文的亮点在于能提出自己对于接受阴影的理由:阴影的存在不仅没有掩盖他反射的光芒,而使他更加立体,真实。不足是叙述事例的部分稍长,文章结尾只是呼应开头而缺乏升华,不够有力。

02

希望你选择诗意地栖居

史沁若

我惊异于他们所做的充满光辉的梦。

记忆中烦闷的乡居生活在他们的梦中有着“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设想中的宿醉与头痛在他们的梦中能看到“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似乎永远活在一幅泼墨的梦里,和山水,和虫鱼。他们的名字叫做诗人。

他们的梦里,阳光编织成长长的阶梯,每一次闪烁都是理想主义的一次胜利。他们坚定地踏着诗和歌,步伐坚定地靠近那份胜利。他们贪婪地沐浴在诗意的光辉下;放肆地在笔端创造出一个又一个梦境般的平行时空,然后固执地搬了进去,他们的名字叫做诗人。

但是,人们只把眼睛盯住阳光下愈发明显的阴影,对着那些飘浮的梦境大声谩骂:百无一用是书生。粗暴地摇醒他们,尖刻地指摘着他们的文字,一字一句地在其中贪婪的搜刮着,正如想从农人那里攫取口粮,从工人那里搬来楼房,人们想从诗人那里榨取一些现世的良方;人们放肆地苛求着他们的理想,梦境成了空洞,成了无用,成了千夫所指的万恶之源。人们点燃熊熊烈火焚烧,不惜掘地三尺掩埋。人们将诗人背后的阴影践踏的凌乱不堪,人们的名字叫做庸人。

庸人惧怕阳光,因为阳光让他们不得不看清自己眼前的路。他们心惊胆战地与黑暗苟合,活成了灰黑的颜色。深知自己缺少高尚的灵魂,却也惧怕泥潭的深渊;脑海中残存着一丝对阳光的幻想,却惧于纵身一跃,放手一搏。缺少诗意的的庸人,人生就像一个经营不善的剧场,没有任何鲜明的轮廓,只剩持续不断的冗长。当灰黑的大幕拉开,台词中是对现实的满腹牢骚,舞台上是他在理想门前无休止的裹足不前。

阳光和阴影都是公平的,诗人眼前的道路同样是遍地荆棘。但是,他们果断的选择了投身于最原始的热情——以诗来重写时间的节奏,以歌来把握生命的脉搏。即使被苛责,被掩埋,也依旧站在鲜血与废墟之上,重建被打碎的温柔梦乡。你说,诗歌与理想是无用的,他们将永远无法给世界以口粮以楼房。但我说,你只是在黑暗中嘲笑阳光下的阴影。他们的手中握有唯一的,也是最强大的一个魔杖——足以将生活从苍白的时间轴变为生命的发言人的一根魔杖。他们曾点亮过无数个万古长夜,今后也将持续散发着荧荧流光。

我们跟在时代的车辙后疲于奔命,但当阳光倾泻,照亮你眼前的路,我希望你头也不回的朝着阳光走去,我希望你坚定无悔的靠近理想主义的胜利,我希望见到你最令人惊异的梦境。

我希望你选择诗意的栖居。

【点评】“诗”超世愈甚,其无用愈甚,正如越走入阳光,阴影就越引人注目。作者正是把握住了这一类比关系构思文章。全文行文飘逸灵动,但又脉络清晰:先以充满光辉的诗句引出对诗人光明理想的赞美,然后指出诗人遭人指责的阴影在于“无用”,进而剖析庸人行为的原因和恶果,最后肯定诗人知其无用而为之的理想主义。文中反复提点“阳光”“阴影”“灰黑”等题中要点,与“梦境”“荆棘”“剧场”等意象融合,切题又不伤文章诗意,可谓形神俱佳。

踮起脚尖,心向阳光

张雪霏

直到那天,我终于明白,她踮起脚尖,是让自己更靠近阳光。

我知道她有多辛苦,毕竟我自己也曾跻身于学舞的人潮之中。不说那些难度动作,单单是基本功训练,就足以把我们这些平日里娇惯懒散的小姑娘折腾得够呛,红肿的脚趾,无法忽略的钝痛,还有保持着不能动直到麻木的手位,大概都是常态。

自己是什么时候放弃的呢?或许是终于彻底厌恶了严苛的练习后,又或许是听到别人说长期练习芭蕾会让腿型变得很丑之后。而她只笑笑,选择了继续。

我仍与她保持着联系,我知道他格外努力,知道她腰受了伤,知道她因被认为没有灵气而得不到展示的机会,知道她的腿肌肉发达甚至胜过许多男孩子。我看了看自己的细腿,不知怎地,有些庆幸,又有些难过。

“没什么的,变丑也好,受伤也好,当配角也好,都没什么,因为,对我来说芭蕾舞是光啊!那是一定要去追逐的东西呢。”他这样说的时候,眼睛中有光。

于是,当终于盼来了第一次登台的机会时,台下一片漆黑中的我竟也忽的紧张起来。聚光灯下的小姑娘们踮起脚尖,抬起下巴,展现出一个优雅近乎完美的姿态。而我的目光却投向他们的身后,被称作背景的那些舞者,她也在其中。我看看她,只有一小半身体洒上些微弱的聚光灯的余温,大半仍溺于冰冷的黑暗处,没有人看得清她的脸。可我能感受到她认真投入到近乎执拗的表情。真好呢,我想,真好!

“你竟然特地来看我的表演么,抱歉欸,因为只能做背景,所以只有很简单的一些动作。我这几年进步还是很大的哟,愿意的话我跳一段给你看吧!”台下的灯光已经亮起,我打量着她,高高盘起的头发,光洁的额头,灰黑色的纱质舞裙,还有那之下毫无遮挡地露出的粗壮的双腿。

这一次,没有华丽的灯光与震撼的音效,仍穿着配角的灰黑纱裙的她,却成为这场只有一个观众的表演的主角。或许是错觉,在她踮起脚尖的那瞬间,我竟觉得,这整个视野内的阳光都聚焦在了她的身上。她有力的双腿轻快的舞动着,支撑起舞的美好,也支撑起她的整个世界。时间仿佛凝滞在她的最后一个舞姿上,就这样,静止了。

恍惚中我突然意识到,十年了,原来她已经练了那么长时间的舞。而那一般人觉得可望不可及的十年艰苦的光阴,似乎就在她那一个在阳光下踮起脚尖的瞬间里,被十年前的她一步跨了过去,化作唇边近乎耀眼的笑容,曙光乍破。

一切都那么美,那一刻,你暴露在阳光下,我知道,你离太阳很近很近。

【点评】本文在构思上做到了与材料的多方面契合:一是设置了“我”与“她”的对比,契合材料中“躲避阳光”和“走进阳光”的两类人;二是情节上先写“她”因学舞而愈加明显的资质缺陷,再写“她”独舞时的美好,契合材料中“但她朝阳的一面,总在反射着亮光”;三是充分借助情节中的意象照应材料,如舞台上洒在“她”身上的聚光灯余温,照应了“阴影”,“我”所处的台下的一片漆黑,照应了“灰黑”。在舞蹈是“阳光”这一点上,文章作了充分的渲染。至于“阴影”,文章设计了“受伤”“腿型变粗”“没有灵气”等多项,其中“没有灵气”属于精神层面,是立意所在,文章对此还应该作更充分的表现。现在“腿型变粗”被多次提及,有些抢戏了。

03

不惧阴影,才有光明

骆昱萱

2011年,网络上多了个热词:“政治正确”,专用来评价某个人的言行举止迎合主流思潮,不敢有一点自己的主见,生怕被人揪住自己的小辫子,往自己脸上贴牵强附会的标签。

明明知道有些所谓公益是不正规的骗钱幌子,只因害怕被骂没有爱心,便缄口不言;明明清楚中医药学的价值,为了博取他人的认同,便斥其一文不值!是的,他们是如此的害怕——怕人言可畏,把自己和完美道德间的那一点差距放大。说真话容易犯错,便不再说话;愤怒、轻视与得意会影响人际关系,便没有表情。活得如同一部人类学行为规范,去掉特点,隐藏情绪,不带一丝人气,成了橡皮人。

人生的一切变化,一切魅力,一切美,原都是由光明和阴影构成的。橡皮人们是否还记得人无完人的教化?雕刻家在雕琢圆月之时,总是在四周点缀片片浮云,遮蔽一部分圆弧。人们在观赏作品时不免惋惜圆的不完美。于是,那月盘在他们心中越发圆了起来,人们忍不住在心中描摹、想象真正圆的月。从而艺术家用不完美构成了完美。光明所致,阴影必定随行。人应当对缺陷有一份接受,一份宽容,因那阴影原本就是光明的一部分,如果不坦然面对自己的不足,又如何能面对自己的优势呢?

相反,那些走进阳光,勇于展现自己的一切的人们,他们身上不仅闪耀着更加生动真实的优点,其自信的熠熠生辉也令人钦佩。因为自信于自己的善恶判断,牛汉文革中宁折不弯,也对与自己不合之人援手相助,一生风骨如诗;因为自信于自己对真相的追寻,伏尔泰顶着社论的批判羞辱,也要还一位小市民清白;因为自信于艺术文学的平等观,陈寅恪迎着诸多疑惑鄙夷,为风尘女子著书《柳如是别传》。他们的自信,源于对人性的宽容,对自我的坚守。你尽可以说牛汉做作,伏尔泰不识大体,陈寅恪不登大雅之堂,但你不能否认,他们的美德被自信点燃,那份光亮叫他们身上种种瑕疵黯然失色。

米兰昆德拉慨然而叹,“我心中已听到远方的呼唤,再也不需要回过头去关心身后的种种是非议论。”心为形役,尘世牛马,身被名牵,樊笼鸡鹜,追求阳光,更需要一颗不为外物所役的本心,别让阴影扰乱了自己的目的。坚守本心,是对困境的从容不迫,是对道德绑架的问心无愧!我是什么就做什么,有什么缺点就去改善,有什么失误就去弥补,不要被畏惧缺漏蒙蔽了眼睛——我为阳光而来,为心中坚守的道义而来,为追求而来。阴影是该被抛在身后的东西。

光影相生,才是生命,接受阴影存在之合理,不屑阴影阻碍之顽固,光明,自盈心间。

暮光之城

宋锐

五千年前,我们的祖先高举火把,走出了洞穴。他们最终踏入了这个向往已久的、充满阳光的世界。

这个世界是未知的,当诱人的阳光照耀在他们身上时,他们不仅看到了渺小的影子,还有更多面目狰狞的影子向他们扑来。他们有过无助与恐惧,但勇气最终战胜了一切。他们带着自己的影子,走出了石器时代。

这一路,阳光与阴影,相伴而行。

就像我们的祖先一样,当后来的人们踏出内心的那座洞穴时,是要作好面对阳光与影子的准备的。而一个文明若是想要发展,必须要走出洞穴——这样的过程常常是曲折的,而我们所需要的,除了准备之外,还有勇气与决心。中世纪时的阴霾曾笼罩了相当长的时间。人们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看不见光与影的舞蹈。幸而,在这样的时刻,出现了几束耀眼的光芒。他们容忍了无数世人的讥笑与排挤,他们相信真理是时间的孩子,而不是权威的孩子。在后人的不断探索中,科学家们看见了他们在光芒下的影子——不过这也无妨。在历史的星辰大海中,他们已经点亮了那个时代,成为后人所敬仰的几颗璀璨群星。

渐渐地,我们发现,阴影并不是那么可怕——正是因为阳光的存在,才会产生影子。随手翻开一本诗集,你会发现古代的文人墨客已把这一点表现得淋漓尽致。当初,正是处于报国无门的忧叹之中,辛弃疾才能够“梦回吹角连营”;在贬谪之后,人生的种种不幸让苏轼磨炼出了“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豁达心态;而丢失了一整片王朝的李煜,在异国的梦中,回到了雕栏玉砌的旧都,留下了千古绝唱。朋友,你可听出了巴山夜雨中李商隐的淡淡愁情?你可明白那依依杨柳和霏霏雨雪中的不舍与无奈?浮光掠影之中,他们诉说了多少世态炎凉;灯火阑珊之外,我们又能寻得几分真情?这一句句诗句,诉说的是那影子,展示的却是先人的智慧与情感碰撞而发出的光芒。

现在,我们生活在暮光下的城市之中。我们每个人都是追光者,就如同影子追着光梦游。然而,躲避在暮光之中,我们看不见自己的影子,却也无法迎接明日的阳光,去面对更好的自己。

所以,走出城市中那阴暗的角落吧。泛着紫红的天空如同晚霞的眼睛,将我们的影子拉得很长很长。

明天,该是个晴天。

面朝阳光,春暖花开

储沁仪

有的人喜爱并走进阳光,有的人害怕并躲避阳光,走向阳光的人,受万众瞩目,熠熠生辉;远离阳光的人,躲在阴影里,咀嚼着灰黑的滋味。

诚然,走进阳光时,阴影也尾随其后,在世人目光凝成的聚光灯下,优点固然“反射着亮光”,而那些缺点、丑事和短处,则像白纸上的黑点,醒目而“刺眼”。想想那些当红的娱乐明星、体坛巨人、政治名人,有几人不是荧屏上明亮耀眼,小报周刊上却绯闻漫天、流言不断?甚至那些早已“过时”的历史人物,也被人在旧瓶里装上新酒,凭《你所不知道的XXX》《XX的风流韵事》扬名于朋友圈。

于是乎,为了不使自己的短处在阳光下被放大,许多人自甘沉沦于黑暗中,以保全所谓的“清白”。他们在生活中畏手畏脚、谨言慎行,唯恐多说一句话,走错一步路而传为笑谈,也因此,他们不敢提出新的观点,不敢特立独行引人关注,只是跟在前人身后,亦步亦趋——永远活在别人的阴影里;又或是,他们不敢走进阳光,因为他们把阳光下的阴影看得比阳光本身还重,并认为别人也是这么想的,于是永远活在自己所臆想的阴影里。这两层阴影相互叠加,将他们拉入更深的黑暗。

然“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优点和缺点宛若一对孪生兄弟,缺一不可。一个兼具优点和缺点的人,才是一个有血有肉、真实有情的人。有时候,那些名人身上的流言蜚语非但没有使他们的光辉形象受到多少影响,反而会拉近他们与平民群众的距离,从而收获更多的喜爱。试想,当你知道民国时的某位杰出文人同你一样怕雷鸣时,你是不是觉得他的形象更加有亲和力了呢?

海伦·凯勒说过:“当你面对阳光的时候,阴影便全部在你身后了。”面对阳光,勇于展现自已的优点,那么缺陷便不再笼罩在你周围,挡住你的视线,阻碍你前进了。它们只会被你甩在身后,跟着你走向光明。而当光愈亮、愈耀眼的时候,那阴影只会愈黯淡、愈渺小。有意思的是,那些走在你前面的人是不会看见你的阴影的,只有尾随在你身后的人,才会指着你的背影大惊小怪。当你面向阳光的时候,这阴影不再是黑暗对你的束缚,而是你曾追逐过阳光的证明。

勇敢的面对阳光吧!毕竟那远离了黑暗的地方,是一个春暖花开的世界。

走进阳光

庄婧涵

诗人纪伯伦曾写道:“欢乐与痛苦,喜悦与忧伤,恰似光与影,紧紧相依相行。”同样,当一个人乐于展示自己、走进阳光时,他的不足也随之显露;当一个人自我封闭、躲进阴影时,虽然缺点似乎逃过人眼,却也同时陷入了灰暗之中。久而久之,走进阳光展示自己的人不断提升自我,躲进阴影自我封闭的人则日益消沉。由是观之,走进阳光、正视阴影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其实那些躲进阴影的人,他们是太在意别人的目光了。因为在意所以害怕,害怕别人眼里的自己不够完美;又因为害怕,所以痛苦,整日患得患失,别人一个眼神,他自己心里便恨不能揣度出千万种意思。为了逃避这种痛苦,渐渐地,也就自我封闭,不取正视自己的不足,躲进了阴影里。

这样的做法,未免也太自欺欺人了些,以为自我封闭便绝断了别人的目光。爱因斯坦在《我的世界观》中写道:“我完全不相信人类会有那种哲学意义上的自由。”永远不要认为我们可以逃避,即使躲进阴影,只要不与世隔绝,只要有旁人见证我们的行为,不管我们乐意不乐意,都要适应旁观我们的目光。更何况,因为自己不与旁人交流,就以为别人会看不见自己的缺点,则是掩耳盗铃,“与小儿之见无异”。这样的人最终像诗人杜运燮《光与影》中所描写的那样,“裹进一片灰黑之中”,也不足为怪了。

马克·奥勒留曾说:“我们听到的一切都是一个观点,我们看到的一切都是一个视角。”自我封闭的人,所听所见的都是自己的观点和视角,他们和那走进阳光展示自己的人相比,失去的是正确地了解事实、完整地认识自己的机会。做一件事情,除了受到外界的影响,更重要的是要顺应内心的必然。若是连完整认识自己尚且不能,又何谈顺应内心的必然呢?

更可能的是,他们因为自己的封闭,而对勇于展示自己的人产生了敌意和怨恨,“人的一切怨恨,本质上是对自己无能的愤怒”。这样的怨恨毒蛇般地扭曲了一个人的正常心智,却又因为封闭而无法发泄,便只能以更加的封闭以示不满,由此,便陷入了恶性循环,永远地失去了走进阳光的勇气。躲进了阴影的坏处,由此可见一斑。

王小波写道:“我不愿再做一只老鼠,躲进黑暗的货仓。”走进阳光并不意味着盲目的展示自己。只有学会适度地表现自己,并同时不断改正不足,才能从灰黑之中走出,不做躲进货仓的老鼠。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