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敲门中有故事,有人情,有学问

 钟楼语文 2022-03-09

金陵中学2017年高一期中作文试题

在日常生活中,敲门是再寻常不过的动作。敲门是一种礼仪,敲门是一种试探,敲门是一种诉求……总之,敲门中有故事,有人情,有学问,是人生必须面临的一大课题。

请根据以上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解析

本题与2017年江苏高考作文题相似,也是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入手,引导学生言说与之相关的人情与哲理。

题目的第一句点出了言说的对象——敲门,文章必须围绕敲门来展开。脱离实际的敲门,空谈细节、礼仪、感情等属于偏离题意。作文不宜仅把敲门作为喻体,无限地虚化,或简单地将敲门当作引子,把重点落在了敲门的前因或后果上。

题目的第二句解释了敲门“是”什么,是从实的角度来提示文章的几种立意切入点,可以从礼仪的文化层面谈论,可以从试探的心理层面诉说,也可以从诉求的人情层面落笔,省略号则包含了更多的角度,开放性很强。

题目的第三句进一步阐释敲门中“有”什么,是从虚的角度来提示可以升华的主题。可将敲门与人生联系起来,可以说故事,写人情;也可以攻学问,发议论,无论如何,都要与学生的人生、现实的生活紧密相连。此题既思路开阔,又有的放矢,既思接千载,又颇接地气,是一道很好的作文题。

从阅卷的情况看,很多作文简单停留在为敲门的合理性辩护的层面:面试敲门赢得好工作,家长敲门和缓了亲子矛盾,学生敲门获得了老师的表扬等文章大量重复出现,没有思想深度,缺少真情实感。而单纯讨论敲门方法的文章过于拘泥这一动作本身,也不可取。还有的学生简单扩写材料,把敲门是一种礼仪,一种试探,一种诉求当作三个分论点敷衍成篇,更无足观。

高明的立意构思应从实际敲门这一动作着手,再化实为虚,在人生的长河里漫溯。而由实向虚,正是初中到高中阶段学生思维与行文的巨大飞跃。

先说“门”,若要将门抽象化,可以将门解释为一种隔阂与阻碍,抑或是一种防卫与保护,人们既要尊重隐私又要加强交流,这里的两难便有文章可做。再说“敲”,与简单的推门不同,敲是一种打开前的动作,是一种意愿、意图,而非结果。这里可以引申为一种尝试,也可以理解为一种进取。

所以学生可以不将敲门仅仅局限在克服恐惧、缓解矛盾、沟通感情等具体层面,而是提炼升华,从敲开实在的门上升到敲开心灵的门,打破隔阂,走向融通;从敢于敲门上升到勇于面对挑战;从学会敲门引申到保护隐私,尊重独立人格。

总之,写作此题的思维方式和行文架构应该是由实到虚,虚实结合。不离不即,不黏不脱,恰在有意无意之间,则文章自有高格、自成妙境。

(陈可人老师)



1

长路归家

毕馨娅

我的故乡炙热,荒蛮,在有风的夏天更是如此。

狂舞的风沙拍打在我的身上,我伸手抓住椭圆的门环,还是一如几年前冬夜一样的冰冷坠入,带着与周围炽热不同的肃杀与萧条的气息。

我犹豫了半晌。

敲响门环后来迎接我的是奶奶,抑或是几个颓废而肥胖的租客?门上的风铃还会响吗?抑或是被风沙磨破了喉咙,发出苟延残喘之息?

门内的声音忽然响起:“门没有锁。”

我惊醒般地收回了手,推开了门,没有意料中的租客和奶奶,也没有沙哑或清脆的风铃声,有的只是风窸窣作响来临前喑哑的叹息。

“奶奶。”我唤道。

没有拐杖柱地的咚咚声,没有踽踽而行时的喘息声,甚至没有小声的隐忍的咳嗽声。

我跑向菜园,揭开一道又一道的门,合叶开闭的声音像是记忆洪流的穿梭声,滔声不停,日夜不息。

“奶奶”,我继续唤道。

我猛地停在了最后一道门前。

是木框搭成的旧门,摇摇欲坠,我一脚就能把它踹开。

我看见了门缝中闪烁的银白。

这扇门毫无疑问是我走后才搭的,没有钉子,没有门把手,锁也只是锈蚀的破锁。

可是我就是不敢打开。

我看见门后的三个土堆,嗅着飘忽而上的黑烟的焦臭之气,听着噼啪燃烧的纸钱发出抽噎时颤抖破碎之声。

我翻过土墙,避开了那门。

奶奶坐在地上,手里拿着还未散尽的纸钱。

我弯腰扶起她。

“他们要拆我的房子。”她絮语着。

我默然不语,想起了小时候背“小扣柴扉久不开”的惊艳之感。

“我就搭了这扇门,把你爷爷圈在里面。”

我拉着她,穿过一道又一道的门。

“从你们走后,我再也没锁过门,因为我听不见敲门声。

但是我能知道过年的鞭炮声不就像敲门声吗,一阵阵的,好不热闹。”

“我们已经两年多没来了。”

“不,你们每年都来,每年都有鞭炮声,听啊,真热闹。”

我伸出手,叩响了面前的门。

我变幻着不同的方式,用掌击,用拍尖去触摸,用拍关节换着不同的节奏,叩着面前的每一道门。

“听啊,有好多人来看我们了”,奶奶笑着。

我也大笑着,笑声仿佛鸟儿一般飞出了笼子,直冲上天际。

最后一扇门了。

我用尽平生最大的力气,把门拍的山响,和奶奶一起走了出来。

满天的烟花猛然炸响,身后敲叩响的门訇然倒塌。

2

守门的敲门人

葛弘禹

深夜,市中心最繁华的区域,是一个外表平静内心却躁动不安的孩子。

朦胧的夜幕落下一层层紫纱,遮住了原本沸腾的街道。空气中飘荡着不少无家可归的雪粒,它们漫无目的地随意飘飞,顽皮地钻进人的衣领或眼眶里,路人做出各种滑稽的姿势来躲避这些不友善的精灵。

这时,街角的那家西餐店便显得格外耀眼。因为那里有暖气,有美食,有舒适的灯光与座桥,应该还有一点残存的人心吧!

那些不肯归家又不愿被雪折磨的男男女女们便陆续向那店门走去。

门前是一个瘦弱的守门人,戴着黑框眼镜,皮肤很白,却因为刺骨的风与超低的温度而变得粗糙以至于开裂,他穿得很单薄,却并不是因为他不想穿多,而是为了与里面的员工服装保持一致。

每当有人来时,这可怜的守门人便僵硬地举起自己的右手,朝着那扇厚重的保暖的木门上有规律地敲打着,提示着里面的员工——有客人来了。

然后木门被里面的员工拉开,暖气流便像野兽一样喷涌出来,随之而来的还有柔美的橙色灯光与服务生的亲切问好:

“欢迎光临!”

每到这时,那门前的守门人总会控制不住自己的双脚,想一头拥进那温暖中,可当他看见穿着时尚的男男女女们傲慢地从容地,甚至有些轻蔑地进入店里时,他才清楚地想起,这些温暖与欢迎,并不是给他的。

随后,木门关上,那关门的一声重响,像木锤敲打在那守门人的心中。

这时,那守门人便开始幻想,幻想自己成为一名顾客,高傲地、轻蔑地走进店里,吃最贵的菜,点最贵的酒。可片刻的想象后,他又被无情地拉回现实——这些怎么可能发生在他身上呢?

他便开始等待,一是等待下一位顾客的来临,让他能享受片刻的温暖,二是等待凌晨两点的来临,两点一到,他便能正大光明地走进店里,拿到属于他的工资。

他望了望手上的廉价表:一点二十九分。

他的手心已经冰凉,不过他的内心还没有,因为他的内心一直在等待,等待两点,等待温暖,等待金钱。

仍然没有客人来,他无奈地扭了扭僵硬的脖子,他感到两侧脸颊有些疼,不过没有刚出来站时疼,大概是他的肌肉已经被冻得麻木了吧!他的头发上缀满了飘落的雪粒,他也不再介意了。

“等我拿到工资,一定要去美餐一顿,一定要去洗个热水浴,一定要……”他的内心止不住地幻想,他又望了望表:一点五十五分。

他不知道自己是如何度过最后那难熬的五分钟的,当他再次望表时,时针与分针安静地睡在“2”与“12”上,他长叹了一口气,他已经可以感觉到了温暖!

他举起右手,敲了敲门,敲门声显得那样柔美,宛如一支动听的曲子回荡在整条街道。

……

没有人为他开门。

“一定是他们在忙着收拾吧!”他这样想,于是他又敲了敲门。

……

门丝毫没有反应。

他呆住了,片刻之后,他又回过神来,他鼓起勇气,重重地将手拍在那扇木门上。

深邃的街道上,守门的敲门人孤单、寂寞、寒冷、绝望地走着……



3

敲门声响

婆婆来了

袁晞玥

婆婆家住六合,有着一个大大的前院。舅舅在街上开店,总得在家里囤上好些货物,于是公公婆婆就把原先的门房改成了一个小便利店,平时卖卖烟酒饮料,在邻里间已经小有名气。每当我假期回去,敲门声就断断续续,时不时响起。

小时候我自然是不管事的,和姐姐在屋子里玩玩闹闹,偶尔回家想装作买东西的却总被婆婆识破。

后来年龄大些,在婆婆身边帮帮忙,这才发现婆婆的厉害可不仅限于识破我们的小把戏。

“拿条红南京来”,婆婆听见敲门声,冲里屋的我喊了一句,我急忙踩起椅子,在高柜中抽了一条烟递过去,婆婆接过烟去开门,外面是一位穿着大背心的大伯,戴着歪掉的草帽,咧着黄牙冲婆婆一笑,付了钱拿了钱就拖着拖鞋走了。我躲在门后,心中充满崇拜,眨着眼睛问婆婆为什么这么料事如神。

婆婆将门关上说:“他是常客了,每次敲门前都会先拿脚踢一下门。拖鞋擦着铁门滑下来,声音可明显了。”婆婆满脸不以为意,“你没听出来是你没用心留意。”

从那之后,我开始注意这些敲门的小细节,敲门声先是低低的轻轻的,却马上又变得快速而又接连不断,那大抵是哪家有客人来,支了小孩子过来买饮料;傍晚又或是将近傍晚,用两个指关节只扣两下门的,多是叼着烟的年轻人再来买上一包抽;早上能听见用拐杖顶敲铁门框的,总是那些老人来买黄酒或者调料——暑假的半个月过去,我虽然不能像婆婆那样猜中十之八九,但是五五开我也很是自豪了。

只不过,每当我晚上散步回家,希望用自己学到的敲门声骗过婆婆时,却无一例外是失败了的,对此,我十分沮丧。同时也百思不得其解,我特意观察过晚上来买酒的客人,他的手搭在门上的铁框上,用前半截手指悠闲地拍门,远远就听见了婆婆的声音:“阿是要买酒啊?”我自信学会了这样的敲门方法,于是我换了一条门框将手架上去敲门,婆婆的声音同样远远传来,却变成了“回来啦?”

临走时我问婆婆,为什么每次都能听出我的敲门声,婆婆把我送到门口指着门上颜色略深的那块说:“当年你公公补门用的铁皮薄了,敲起来哗哗响,你来特喜欢在这附近敲门。”婆婆打开大门,摸了摸我圆圆的头,“所以啊,每当铁皮哗哗地颤起来,婆婆就来了,来给你开门了。”

4

归人:

当你敲开那扇门

王蕾

“笃笃笃——”我迫切地敲着门。

来不及重温一下阔别多日的家乡风景与它高温天气里如火的热情,也来不及抹去额上因为一路飞奔而留下的汗水,我便急不可耐地拖着行李,怀着满心的思念与期待,敲着记忆中让我魂牵梦绕的那扇门。

等待着回应的间隙,我的思绪早已透过门板,飞向屋里去了。阔别多日的母亲,此时正在做着什么?她这几日是否也牵挂着我,或是因为不能与我一同旅行而遗憾不已呢?她这几日有没有好好吃饭,是不是因为天热怕事就天天只喝清粥应付呢?她有没有看我发来的照片,隔着屏幕感受与我一样的喜悦呢?此时,她是否与我一样,等不及要相见呢?

良久,门的那一头却迟迟没有动静。

我脸上的兴奋渐渐僵住了,手不自觉地伸入口袋中,握住了那个装着珍珠耳环的首饰盒——我给母亲的礼物,门后似乎传来微小的动静,刹时,我的手像被那个火红色的盒子烫了似的,一下子钻出口袋,无指地悬着。过了许久,我疑惑地贴近门,将手贴在门上像医师一样听着它的脉搏,企图从中得到自己心中的答案。

我又开始猜测,母亲是否因为工作操劳而睡下呢?或是她正在收拾屋子?还是正在准备美味的晚餐呢?这么一想,我似乎真真切切地听到了厨房里噼里啪啦的炒菜的声音,似乎真的有一种香气钻出门缝,勾住了我的魂,使我再一次扣响了那扇门。

“笃笃笃——”仍没有回应。

我开始着急了,扣门的频率越来越高,手上的劲道也愈发失控起来。我越是敲击,它越是沉默,它越是沉默,我越是焦急……多日的思绪与不安一时间涌上心头,当我被自己的震耳欲聋的敲门声惊醒时,手上早已红了一片。心里依旧烦乱如麻,一时间,我像被抽空了所有力气一样,那只手终于软软地垂了下来。这时,门却开了,母亲看着我,笑而不语。

一缕暖黄色的灯光倾泻出来,抚去我身上的菱角,将一片淡黑色的剪影投在雪白的墙上。这一幕单调的色彩画,治愈了我的一切。

“吱呀——”开门声,是母亲写给归人的诗,一切都是那样平静,只当你敲开那扇门。



5

僧敲月下门

葛嘉琪

月光清冷,归鸟回巢,惊起池水涟漪,月色下银刀一样荡开,池边的宅院外立着穿着朴素的僧人,她抬起手—

“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这是贾岛笔下的此情此景,世人皆知,韩愈将“推”改作了“敲”,遂成后世典故佳话。不论推敲二字后来引申为了何意,也不论就诗而言这二字的高下,让我们聚焦在抬起手的那一刻。

中国人的“领地观念”在还未上升到国家生死的时候,就已经体现在了建筑学上。大到王公贵族,小到寻常百姓,但凡有怕弹丸之地可居,总要筑一圈篱墙。这一道墙并非自私地将空气都清算划分,苏东坡曾写的“多情总被无情恼。”便是墙里墙外美好传递,“墙”的屏障给予了诗意的猜测和抒发。这样的院墙更多的事示意隐私范围,防小人不防君子。而敲门的动作,恰是验检身份居心的一道关卡。

立在门前,叩门的轻重缓急里藏了太多可供主人家判断的东西。敲门者是客,主客有别,亲疏有别,主人的隐私未必要示于你,故敲门的第一层是请求,踏入对方领地的请求,既是有求于人,自是不能将敲门进行得仿佛催命。轻缓有力,且要足够耐心。第二层的意味是表达善意,尽量谦和有礼,说明来意。敲门之于主人一方,则是给予缓冲的时间以见客。备下招待的茶水,收拾整理内务又或是整顿仪容,这一项简单至极的“敲门”的动作,实则是极大的礼仪习惯。

想象僧人抬起手的那一刻吧。夜已很深了,冒然推门必是推不开的,只怕还要被当做贼人。院落该是有主的,那便敲门吧。只听得“叩—叩—”平缓温和的声响,在无风的夜里未惊醒鸟雀。屋内不一会儿有了窸窣的动静和主人家的问话,僧人该是说了“云游路经此地”“望投宿”云云,被披衣起来开门的主人迎进了门。

这样的投宿在千年历史里发生过无数次,贾岛偶得的诗句和不知名的僧人毫无疑问该被记住。

门前——无论是柴扉或是朱门——立定。指节与门板相触发出温和的声响,在余音里蜿蜒留存的,是中华“君子之仪”在生活中的最直观印证。敲门的动作,是交际中的第一张名片,门后面对什么,是敲门时被决定的。

敲门吧,学着千年前的那位僧人。

“叩—叩—”

6

有事请敲门

侯奕歆

刚入高中,在一群同学之中显得有些默默无闻的我,也不知是走了什么好运,竟被老师“委以重任”,当上了生物课代表,原以为这是个“肥差”的我自然是满心欢喜,毕竟初中的时候和那么多老师打过交道,这次也定当游刃有余,不料,开学第一天就吃了闭门羹。

生物课前,我急匆匆地赶到办公室门口,望着虚掩着一条缝的大门,想想还是弓起指节,在门上小声地轻叩三声,低低地喊了句“报告”。

结果刚进门就望见最前面的老师从椅子上一把坐起来,表情带着几分惊吓,见到是我,又不悦地问:“说过多少遍了不要敲门?很容易吓到人的,直接推门不就好了吗?”我哽在原地,手在半空中僵住,讷讷地一时竟不知道该放在哪里,半晌,我才憋出一句:“老师对不起……我……我下次不敲门了……”

等我抱了书离开,又听到若有若无的一声嘀咕:“下次拿写字条在门口贴下……”

结果第二天去交作业时,门上真贴了一张A4纸,上书五个大字:有事请推门。这回终于长了教训,直接推门进去,这次前面的老师只淡淡的扫了一眼,就又继续他的工作了。

奇怪!哪有不愿意让别人敲门的人?

想着想着忽然忆起初中一事,那时,午休结束去老师办公室抱化学作业,可惜门关着,打不开,我锲而不舍地敲了足足五分钟的门才进去,结果进去老师的第一句话便是:“门有点紧,你下次直接进来就好。”

这两次打击让一向认为自己很礼貌地我忽然茫然了起来,到底是敲门好还是不敲门好?

直到有一天我也被外面的敲门声所惊扰,我才突然明白过来,不是所有的敲门都是有礼貌的表现,也许生物老师很忙,又要做教案,又要改作业,容不得别人打扰;也许化学老师还要休息,敲门声反而变成了刺耳的噪音……敲门,也是要分场合的。

有时候,有事情敲门;有时候,有事情推门。关于“僧敲月下门”还是“僧推月下门”的争议,贾岛给的答案是敲,因为敲表现出了礼貌,但在别人不愿被打扰的时候,改敲为推,何尝也不是种礼貌?

推敲,推敲。也许不只是门值得被推敲。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