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作文研讨 | 浮萍和鱼,谁更漂泊?

 钟楼语文 2022-03-09

2018

HAPPY  NEW  YEAR

近日,一份名为《江苏省南京市多校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段考语文试卷》的试卷在网络传播,其中的材料作文试题在“从语文来,向语文去”的QQ群(群号:604659647)中引发了热烈讨论。现在,我们把讨论中的一些精彩观点整理出来,在这里发布。希望更多的老师、同学通过微信下的留言表达见解,共同探讨。

我们整理QQ群讨论时,对于不同老师的相同观点进行了一些归并,对于同一位老师几次发言的内容进行了合并和文字上的连贯和疏通。观点前的署名为实名者括注其所在学校,网名则括注“网名”。

作文试题

20.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著名作家毕飞宇在近期的“朗读者”中,接受董卿的采访,当他们谈到“漂泊”时,毕飞宇说,我们能说水中的浮萍是漂泊的,但我们不能说水中的鱼是漂泊的。

要求:① 自选角度,自拟题目;② 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③ 不少于800字。

商丽秋(刘国钧中学)、茫茫大士(网名):

本题材料和“风能吹走一片枯叶,却不能吹走一只会飞的蝴蝶”的意思差不多。

蓝苏扬(锡中):

这个题是考察学生在同态下找异质。共同性,两者都在水中;区分性,两者与水的关系。所以本题似乎可以这样理解:浮萍无根逐波,漫无目标,而鱼圆融于水,取于水成于水。

姜伟婧(江都中学):

“浮萍”从形态,和固化的文化符号角度,都可理解为“漂泊无依”;鱼的立意,可以稍广泛,在水中有归属感;或者把水当作施展自我的天地;等等,总而言之,水让鱼有了获得,或者说,鱼懂得如何从水中获得。

张曰虎(建湖高中):

我认为此材料有倾向性的,通过浮萍和鱼的对比和对举,立意重点在鱼:提倡一种掌控自己,驾驭环境,活出真我生活方式和追求有存在感和归宿感的生活。

苏志文(金陵中学):

浮萍与鱼之于水隐喻的是当代人四处奔波是感到漂泊还是仍有归属感。

隐喻往往可以有多重喻意,出题人不知有意还是无意,在毕飞宇的话之前加了一个导向或者说框框:谈到“漂泊”时。所以个人觉得要紧扣“漂泊”与否。而且此处的“漂泊”一词更应侧重于内心精神层面。因为鱼和浮萍都会随波逐流。此处“随波逐流”是中性词,这样理解似乎也能切中时代特征。

孙勤(南师附校):

这个作文题,我以为是在谈“对漂泊的理解”。可以赞同毕飞宇的观点,也可以执异议。赞同,则重点要探讨:浮萍在水,与鱼儿在水的不同,从而理解毕老师口中的“漂泊”是何意味。

漂泊本身,是或漂流或停泊,比喻居无定所,职无定业,生活不固定,东奔西走的状态。

反之,是稳定、安定,居有定所,职有定业,生活固定,安稳。

浮萍,有根但在水中而言无着,随波漂流,无法决定去向,类比于社会中的人,异乡的漂泊者,生活的苟且者,精神的无归属者都可以。

鱼儿,在水中有鱼鳍可游,有鱼鳔决定高下,有背鳍、鱼尾调控方向、速度,鱼儿是自由自在的,类比于社会中的人,哪怕他(她)是动态的不定的,但能够决定自己生活,活得自由自在的。这类人哪怕是异乡者也不能算是漂泊的吧?

那么,精神世界自由自在的“浮萍”是“漂泊”者吗?

所以,细思极恐。

欢迎大家留言讨论

       本期微信将选出一则优秀留言,向作者赠送的是德国赫尔曼·黑塞的作品——

    《漂泊的灵魂》

    作    者:(德)赫尔曼·黑塞

    译    者:吴忆帆

    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

    出版年:2013年8月

公众号ID:jlzxzwxp

金中语文

    为学生立心,

    为教师立命,

    为语文继绝学,

    为教育开太平。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