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设崩塌:北大“辛神”语文水平太捉急

 钟楼语文 2022-03-09

从语言得体角度看穿

北大教授辛德勇的鄙陋

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教授、2015年度“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多项文史领域研究性学习成果拥有者辛德勇,因其学术广度与出书速度,被大江南北的学术青年封为“辛神”。

下周二,他将在复旦大学作一次讲座。昨天,他提前一周在自己的微信公众号“辛德勇自述”上作了预告:

也许是为了加强其文史学者的人设,微信正文使用了繁体。六十余字中,有两点值得商榷。

1

敝人

文言常见的自谦词是“鄙人”。“鄙”原为边远、郊野之意,引申为粗俗、浅陋。自称“鄙人”即自称粗俗、浅陋之人。如《史记·司马相如传》:“鄙人固陋,不识所谓。”

表示自谦的还有“敝国”、“敝邑”、“敝校”、“敝庐”等词语,谦称与自己有关的事物。“敝”后面跟的,一般是处所名词,因为“敝”有“坏、破旧”的意思。但这样的“敝”是很难与“人”连接的。破人,就是残缺之人、刑余之人了。也只有司马迁在受刑之后才自称“大质亏缺”“身毁不用”。全乎人儿再怎么自谦,也不会说自己是残废的。

古时是有用“敝人”一词的。《后汉书·卓茂传》有“汝为敝人矣”,是卓茂斥责他人的话,并不表示自谦。之后文人作品使用“敝人”,均为对他人的贬义称呼。略举数例如下:

  1. 女怒曰:“子诚敝人也!不念畴昔之义,而欲乘人之厄。”(《聊斋志异》卷十一《神女》

  2. 女曰:“人以心事相告,乃加奚落,君真可谓敝人矣。……”(《淞隐漫录·杨秋舫》

  3. 继而忿然曰:“……我今已得所归,岂复甘从汝敝人!”(《淞隐漫录·媚梨小传》

当然,民国小说确实有将“敝人”用作“鄙人”的。如民国徐哲身的《汉代宫廷艳史》,就多有“女菩提!敝人这厢有礼了”,“敝人的志愿,仕宦当作执金吾,娶妻当娶阴……”,尤其是第七十回有两段邓辰的话,风格与辛德勇讲座预告的画风尤其相似:

邓辰便道:“刘将军文叔与敝人忝属葭莩,他的才干,谅足下已经深知,无须小子赘言了。”

……

邓辰继续道:“他的年龄已过弱冠,不过中馈无人,但是他的眼界高阔,轻易不肯就范。闻足下令妹才德兼优,颇有相攀之念,故敝人等不揣冒昧,来做一回月老,不知足下还肯俯允否?”

“足下令妹”的说法,已可见其对谦敬语使用的拙劣。所以“敝人”的自谦用法,实在不足为训。

当然,辛德勇如果不愿承认自己饱读艳史,大可翻开《现代汉语词典》来挡枪,上面的确写着“敝人:对人谦称自己。”文史学者要用现代汉语装13,我们又怎么好去阻止呢?

关于“敝人”和“鄙人”,可参考符达维《“敝人”还是“鄙人”?》(《咬文嚼字》1995年合订本,上海文化出版社,1997年12月,第120页),以及贺师尧著《汉字应用辨误手册:容易用错的字和词》中《“鄙人”与“敝人”》一节(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年1月,第13页)

2

应……邀請

邀请,本来是个比较中性的说法,但一般由邀请者使用,如讲座主持人会说“今天我们有幸邀请到了著名学者某某”。而作为被邀请者,面对第三方,一般会说“某某老师让我在这里讲两句”。如果说“某某老师请我在这里讲两句”,就有点不对味道了。要是说“某某老师邀请我在这里讲两句”,就更是情商低下了。因为这种表述在暗示自己受到了邀请者的尊重,隐然有自得之意,对邀请者是不敬。

另外,“应”字也让辛德勇显得迷之高冷。“应邀访问”“应邀出席”的说法,一般出现在客观叙述己方人员行为时。如受邀者回复邀请者,为表示谦敬,会说“承蒙邀请”“敬酬雅意”。比如知乎上的学术青年往往会以“谢邀”开始他的回答。

所以,即便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主动邀请了辛德勇,辛德勇既然以“敝人”自居,就不当将此邀请炫耀于人前,更不当以“应”对付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