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谈谈满分作文的“交换价值”“价值”和“使用价值”

 钟楼语文 2022-03-09

谈谈满分作文的

“交换价值”“价值”和“使用价值”



对浙江满分作文《生活在树上》的讨论,到今天基本算过了风头。观察了一下几天来关于这篇作文的微信推文及留言评论,有些话想跟老师和同学们说一下,毕竟高考作文跟我们关系甚大,不能跟吃瓜群众和卖瓜“专家”一般见识。

分数→满分作文的交换价值

这篇作文能引起热议,直接原因是其得了“满分”,而能引起争议,是因为很多人认为其不够“满分”。

高考分数意味着排名,排名可以对应到大学层次,大学层次可以兑换成将来的工作、收入、生活……至少在当下多数人心里,这一等式是成立的,更何况从小学、中学,大家就是这么兑换上来的。对学生来说,分数永远是硬通货,那么作文的得分就是获得的标价。

那些说文章不够“满分”的人,对着评分标准有理有据地鸡蛋里挑骨头,而完全无视文章已经符合了高等级作文的所有条件。这是不是像极了跟卖主讨价还价的我们。

但其实又不一样。讨价还价,我们是为自己的钱包。但这次是别人的作文在得分,别人的大学在录取,我们干嘛要操心?谁都知道,满分作文并不一定是某种形式,这篇文章值这个价,并不代表你的文章不值钱了。“外国书”“生僻词”“多长句”只是风格问题,不是原罪。就像手持红米或iPhone的人,都不会去说8848钛金手机有毛病。

大家也就是因为8848是中国最贵手机,才会看这手机一眼。看就看了,没必要说什么。对于这篇高分作文也是一样,“满分”就是吸引你来看看,你说或不说,就在那里,不高不低。对多数人来说,“满分”的意义就只在吸引眼球,就像8848的广告已经成为热门的鬼畜素材,可以配合各种网络红人使用。而多数讨论这篇满分作文的文章,唯一的目的,就是点击率。

但不排除有认真测评8848的专业人员。而东西是不是值这个价,就涉及到其本身的“价值”了。

学习投入→满分作文的价值

“价值”是个见仁见智的事。许多认真批评满分作文的人,说这作文“没有论证出什么深刻见解”,所以没有价值。有人说这篇作文引用的不过是陈嘉映《何为良好生活》里引用的内容,所以没有价值。这就像有人说iPhone也就能拍照、上网、打电话,拆解开的配件批发市场价格很低,所以iPhone的价值跟千元机一样。常识告诉我们,这样是不对的。

决定“价值”的,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考场上,大家都花同样时间写一篇作文,但这个时间不是这篇文章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我们要看,一个普通学生,要写成这样一篇作文,需要花多长时间。

很多人说这篇作文就是拼拼凑凑,还有用报菜名来比喻的。这些人要不是没有看过原文,就是只认得原文里有几个外国人名。还有人给这篇作文扣上莫须有的罪名:“是事先准备的,当场只要默写出来”“是老师给他准备好的文段,临场拼凑一下”……话说得轻飘飘,可实际上呢,就是把这篇作文给他们看一个小时,然后给张稿纸让他们复写出来,他们都做不到。

就算这个考生考前只专攻了与这篇作文有关的素材,就算他整个高三只在打磨这一篇作文,他在作文上的投入,也比99%的考生多得多了。只要是在高中教语文的,经历过高考作文阅卷的,对于这篇文章背后的作者到底是个什么层次的学生,应该会有个基本判断,有良心的,都不会说那些轻飘飘的话。

完成这篇文章需要几方面投入:

1. 积累相关哲学名词和名著内容。即使不看原著,或者仅仅把名句背下来,也需要时间的。更何况文中的名词和名著用得都贴切,说明作者的投入不是简单的记记背背而已。

2. 掌握嵌套结构长句的运用。写长句而没有语法错误,是一件难事,是需要时间训练的。

3. 把握考场作文切题的分寸。浙江题要求写的是个人预期与家庭、社会预期的落差,作文由此进入个人与社会关系的讨论,特别聚焦于对否定社会价值者的否定,这是由题面入手,转入自己积累的讨论领域写作,让文章在题目之中而能有深入的角度。这是很成熟的应试技巧,没有多次写作尝试,并在模考中不断的试探和调整,是难以在高考考场做到的。这都是要花时间花精力的。

我们往往对“方法”和“技巧”有错误认识,觉得只有让我们少花力气的才叫“方法”,能以小博大的才叫“技巧”。其实,用的杠杆越省力,用力的时间和距离就越长,本质都是要做一样的功。所谓“方法”,就是让力有效发出并用到一条线上,所谓“技巧”,就是让积累的力在一点爆发。总之,不下功夫,都是一场空。

在这篇或者其他的满分作文上,作为教师和考生的我们如何下功夫,就是我下面要谈的“使用价值”。

教学意义→满分作文的使用价值

那位考生用这篇作文获得了满分,就是实现了文章对于他的“使用价值”。其他考生能从这篇文章里得到写作上的启发,就实现了文章对于他们的“使用价值”。

懂得满分作文好处的老师,就不用去看那些贬低这篇作文的微信文章来给自己添堵了,把我们的热情用在自己的学生身上,跟学生们多讨论讨论吧。

有人担心这种文风会给学生不好的引导,让他们走火入魔,写出文章来不伦不类。我觉得完全是瞎操心。学生多看几篇文章,只会有好处,不会有坏处。像这篇文章,学生如果能把其中的生僻字词和概念去查一查,把每段讲的是啥理一理,所得必多。如果能在课堂上争论一下全篇逻辑通不通,句子用得妥不妥,教师善加引导,让学生对于文章写法形成基本共识,对将来的作文训练大有裨益。(《浙江满分作文《生活在树上》逐句逐段译析》)

当然,讨论就不要定位在能打几分上了,前面已经说过,“满分”不过是已经实现了的“交换价值”,与学生无关。用“满分”来激发课堂趣味或者学生的进取心就可以了。现在的学生,不缺表态的勇气,也不缺表态的话术,缺的是把文章多读几遍的耐心,对不理解处不轻易下判断的虚心,和取长补短的诚心。

对于语文教师,本文的“使用价值”更大。

首先,用这篇文章磨磨自己的性子。不要把自己放在评分者的地位,咬牙切齿地说什么“反正我不会给满分”,或者意气用事地说什么“我个人不喜欢,我更喜欢语浅情深的文章”。耐心把全文看完,把好的坏的都先看懂。既然考场上有这样的文章,那我们以后在教学中也会遇到写这样文章的学生,总要跟它过过招的。难道那么多人不主张者文章满分,就是为了以后再没有写这样文章的学生,好让自己轻松一点吗?

其次,用这篇文章测测自己的深浅。“一篇文章需要注解才能叫人看懂,能叫好文章吗?”这种话,语文老师可不能说。课本里的哪篇文章,我们不是在课堂上掰开揉碎讲的?而解读文章,是语文老师的基本能力。就这篇文章而言,生僻字我能认识几个,外国人我见过几个,那些句子我能读通几个,给自己打个分吧。倒不是说分数越低水平越低,这里面有个知识结构的问题。但假设你有图书馆或者网络去查询,能够看懂这篇文章几成。如果你都无从查起,那么你的阅读能力是危险的。

再次,用这篇文章理理自己的思路。我们可以想想:何为“文”,何为“质”?何为“道”,何为“技”?书面语与口语距离的极限是什么?这篇作文里的那些生僻词汇,除了眩人眼目外,是不是的确有独特的表意功能?而这样的表达方式,是不是本文内容的必须?这些是文章方面。教学方面,我们可以想想:这样的表达方式是刻意习得还是自然形成?学生读过的书如果不是这样表现在文章里,又会是怎样表现的?我们是否有能力或者有权利向学生提供语言形式的典范?众声喧哗中,如何表达和倾听意见,才能促进认识的进步?……

最后推荐一篇南京师范大学骆冬青教授的文章论“说人话”。他文艺美学深有研究,又是多年的江苏高考作文阅卷负责人。这篇文章没有明说是讨论浙江满分作文,而且行文比较委婉,不过最后几段已经把事情说得很明白了。


公众号ID:jlzxzwxp

 

钟楼语文

    为学生立心,

    为教师立命,

    为语文继绝学,

    为教育开太平。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