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统编本教材指瑕(3):《师说》“杏坛图”

 钟楼语文 2022-03-09

前 言

插图虽小,但既然出现在教材上,就会影响一代人对图像和课文的印象,不能不谨慎从事。而且新课标明确提出了“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的学习任务,要求学生“掌握利用不同媒介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应用信息的能力”,那么语文教材首先应该在图文匹配上做出表率。但部编本教材中《师说》的插图,既与课文主题不符,又有增加误解的可能,不可不作修正。


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给课文《师说》配了一幅图,图注为“杏坛图(南宋版画)”。



这幅版画在之前的人教版教材中就已作为《师说》的插图。



所谓宋末版画,指的就是一般称为宋刻递修本《东家杂记》卷首的这幅版画。 



《东家杂记》是孔子四十七代孙孔传所编,记载有关孔子的杂事旧迹。传世宋本原为南宋初期衢州孔氏家庙刻本,自孝宗朝至南宋季年,又几经修版。这幅版画与正文无关,可能是后来修版时增入的。

版画原无标题,但配有一篇名为《杏坛说》的短文:

昔周灵王之世,鲁哀公时,夫子车从出国东门,因睹杏坛,逡巡而至,历级而上,弟子侍列,顾谓之曰:“兹鲁将臧文仲誓盟之坛也。”睹物思人,命琴而歌。

歌曰:

暑往寒来春复秋,夕阳西去水东流。

将军战马今何在,野草闲花满地愁。

歌词俗白,常见于元曲及《水浒传》等小说,传为宋僧释慧远所做。孔子此事显为杜撰,但孔子坐坛抚琴,确实见于《庄子·渔父》:

孔子游于缁帷之林,休坐乎杏坛之上。弟子读书,孔子弦歌鼓琴。奏曲未半,有渔父者,下船而来,须眉交白,被发揄袂,行原以上,距陆而止,左手据膝,右手持颐以听。曲终而招子贡、子路,二人俱对。

无论是《渔父》还是《杏坛说》,都把叙述重点落在坐坛鼓琴上。唐代类书《艺文类聚》就是把《庄子·渔父》中的那段文字,归入了“乐部·琴”和“居处·坛”两处。所以版画让孔子坛抚出现在画面中心。

类似的版画,还见于元至顺(1330-1333)建安椿庄书院刻本《新编纂图增类群书类要事林广记》:



总之,无论是从创作意图还是后人使用的角度来说,此图的主题是“琴”而不是“师”,与《师说》所论师道毫无关系。



教材误用该图,是因为受了“杏坛”一词的干扰。我们现在将“杏坛”认作孔子聚徒授业讲学之处,并借为教育之称。但上述《庄子》之文,是孔子事迹中唯一涉及“杏坛”的,而该文无关教育。“杏坛”与教育相关,是因宋天圣二年(1024)孔子四十五代孙孔道辅监修孔庙时,在正殿旧址“除地为坛,环植以杏,名曰杏坛”。这个“杏坛”当然不是孔子鼓琴之坛,而孔子也从未在杏坛或杏树下讲学。孔庙建坛的过程,《东家杂记》专门有一篇《杏坛》在讲述。可知将版画增入《东家杂记》者,也不认为版画配文之“杏坛”与孔庙之“杏坛”为一事。而教材编者因熟悉孔子杏坛设教的传说,见“杏坛”之名就认为版画是在表现孔子授徒,因孔子被尊为圣先师就用来作为《师说》所论老师的代表,未免过于草率了。



即使抛开这幅版画的源流,单就现代人对“杏坛”一词的理解和画面布局来看,这幅图也与《师说》的主旨有矛盾。画面上,弟子们簇拥孔子,但并没有面向孔子,与一般授课图的师徒对坐截然不同,无法表达《师说》“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孔子居中,高坐坛上,众弟子簇拥,这一画面结构颇似佛教众诸菩萨围绕佛祖的画面。所以,此图只能表现对孔子的无上尊崇。《师说》的主张是“道之所存,师之所存”,是“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而这幅版画没有表现出一丁点“相师”的意思,与“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矛盾的。



如果要配合《师说》中的“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可以选用汉画像石中常见的孔子见老子图像来作为教材插图。



值得一提的是,畅销教辅图书《新课标72篇古诗文全解(一本通)》中也使用了《东家杂记》的版画。



这幅版画来自于清代爱日精庐影刻宋本《东家杂记》。因为是翻刻,所以画面与宋本有细微差异,而其所配文字已经删得只剩那首诗歌。大概是重视考据的清人认为原《杏坛说》于古无据,不宜传播,宁可仅将此图与此诗当作一般的绣像和开场诗来使用。

上述教辅没有将这幅版画用于《师说》,而是用为《〈论语〉十二章》的配图。从图中可以读出弦歌不辍的意思,配合《论语》“仁者不忧”“居无求安”等句子,确实是合适的。不过,该书所加图注是“宋代孔传《东家杂记》插图《孔子杏坛讲学图》”。“宋代孔传”易被误会为版刻的作者和时代,而“讲学”二字,确实画蛇添足了。

公众号ID:jlzxzwxp

 

钟楼语文

    为学生立心,

    为教师立命,

    为语文继绝学,

    为教育开太平。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