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神经眼科Case27 脑出血之后又“脑梗死”——眼震里的秘密

 萃萃婆婆 2022-03-09

46岁,男,视物抖动感2个月

       眼震的确很复杂,但是临床医生又必须掌握它,因为特征性的眼震有时成为解开诊断谜题的钥匙。

        这是一位46岁的男性。因为视物抖动感2个月就诊于神经眼科门诊。

       通过详细的病史询问,这位患者的病史可以追溯到8个月前。

       8个月前的某一天,他突发左侧肢体不利,行走不稳,复视,口角歪斜,当地医院头CT显示“脑桥出血”,DSA未见异常,诊断为高血压性脑出血。保守治疗及后续康复治疗后,可自行行走,生活可自理。

       2个月前的某一天,他又突发行走不稳,无法独自行走,并视物不清,有视物抖动感。就诊过程中,医生发现患者存在明显的“眼震”。头MRI提示“延髓新近梗死”。给予阿司匹林、他汀等治疗。康复治疗后走路不稳稍有好转,但是视物不清、视物抖动严重影响了正常生活。所以至神经眼科门诊就诊。

体格检查:

  • 明显的自发眼震,垂直方向为主(见下视频)

  • 右侧周围性面瘫

  • 眼球活动受限(右眼内收及外展均受限,左眼内收受限)

  • 左侧上下肢深感觉缺失

  • 躯干性共济失调

  • 左上肢意向性震颤

大家观察这个眼震眼震之后,会总结出以下特点:

  • 无快向和慢向之分(即为钟摆性眼震,而非常见的跳动性眼震)

  • 双眼的眼震有差异(左眼眼震幅度明显大于右眼,左眼主要为垂直方向,右眼为垂直加上旋转)

  • 向下凝视时,两只眼睛在垂直方向上的运动不同步(分离性)

       钟摆性眼震是一种不太常见的眼震。机制不明,推测与小脑和脑干损伤有关,因为大部分患者同时合并小脑体征、核间性眼肌麻痹、共济失调、震颤等。国外的研究发现它多见于多发性硬化患者。患者一般都有明显的症状(视物抖动、模糊)。眼震在第一眼位就出现。双眼的幅度和方向可以不同,甚至可以单眼【1】。

        临床医生们通过长期的观察还发现一种特殊的情况,即钟摆性眼震和腭肌震颤同时或先后出现。这种组合被称为眼腭震颤

(Oculopalatal tremor)。这种情况出现在格莫三角区病变(如脑出血、脑梗)的数月之后(原因见后分析)。

       我们这位患者,在8个月前出现脑出血。我们用头SWI序列核磁共振证实了当初脑出血的部位在脑桥被盖处,其病灶正好处于格莫三角区。

图片

头SWI:脑桥被盖处陈旧性脑出血,偏右侧。

何为格莫三角?

图片

小脑的齿状核、中脑的红核、延髓的下橄榄核构成的神经环路被称为格莫三角。该环路负责调节和控制精细运动。该环路中的任何一个部位的损伤在急性期会导致相应的症状和体征,这些症状和体征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慢慢好转,但是在损伤数周或数月之后,患者可能出现新的表现,如钟摆性眼震、腭肌震颤、共济失调、肢体震颤、构音障碍等。

该患者的头MRI如下:

图片

头MRI的T2 Flair序列可以看到右侧下橄榄核高信号并肥大。

图片

头MRI的DWI序列也可以看到右侧下橄榄核高信号并肥大。

       所以,我们的患者2个月前的症状加重并非“延髓梗死”导致,而是既往格莫三角区出血导致的迟发性的并发症,即肥大性下橄榄核变性。这位患者目前只表现出眼腭震颤中的钟摆性眼震,而没有腭肌震颤。但是,他以后是否会出现腭肌震颤就需要长期随访了。

           氯硝西泮 0.5mg,tid,美金刚10mg,tid 及加巴喷丁0.3g,tid的联合使用,明显的减轻了该患者的眼震幅度和振动幻视的严重程度。患者因为四肢乏力的副作用,一度停用氯硝西泮,但是患者眼震立刻再次加重,说明氯硝西泮可能才是改善患者眼震的最重要的药物。


       肥大性下橄榄核变性(HOD)是一种特殊的“跨突触变性”。是由于中脑、脑桥或小脑的病变损伤了格莫三角(齿状核-红核-下橄榄核环路),从而导致远隔部位的下橄榄核神经元发生空泡变性、胶质增生而体积增大。HOD常发生在原发病数周或数月之后。常隐匿起病或亚急性起病(我们这一例为急性起病),常在原发病好转或稳定之后又出现新的临床表现【2】。常见的表现为钟摆样眼震、腭肌震颤、Holmes震颤、共济失调、构音障碍。原发病灶最常见的病因为脑卒中,而脑出血比脑梗死更加常见,其它还有手术损伤、炎症、肿瘤等病因。在MRI上首先表现出下橄榄核部位T2高信号,继而逐渐出现下橄榄核体积增大。数年之后可萎缩。下橄榄肥大变性,并不是常见病,所以容易被人误诊为脑干的炎性脱髓鞘、脑梗死,甚至胶质瘤等。患者常常因此而进行了很多不必要的有创检查,接受了很多有副作用的治疗。治疗方面主要为对症治疗。有报道氯硝西泮、美金刚、卡马西平、丙戊酸钠、加巴喷丁等可部分缓解眼腭震颤。

参考文献:

【1】uptodate:pendular nystagmus

【2】Foerch C, Schaller MA, Lapa S, Filipski K, Steinmetz H, Kang JS, et al. [Hypertrophic olivary degeneration : Cause of new neurological symptoms after stroke]. Nervenarzt. 2019;90(6):609-15.


Teaching points:

  1. 跳动性眼震有快向和慢向之分,而钟摆性眼震无快向和慢向之分。

  2. 钟摆性眼震在第一眼位就出现。双眼的幅度和方向可以不同,甚至可以单眼。

  3. 钟摆性眼震临床较为少见,国外常见于多发性硬化;另外一种特殊情况就是肥大性下橄榄核变性导致的眼腭震颤。

  4. 肥大性下橄榄核变性的MRI表现容易被误诊为炎性脱髓鞘、脑梗死,甚至胶质瘤等。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