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以直报怨,是正面冲突的基本原则

 九州好人 2022-03-09

学会正面冲突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不同于从小就学习的中庸和忍让,很多人往往要在吃过很多亏以后,才能学会正面冲突的技巧,或者说,永远学不会。

特别是那些在和谐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人,因为过于掩饰欲望和锋芒,反而失去了直面冲突的能力。

1

《论语·宪问》中记载: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

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似乎不同于我们从小认知里的“以德报怨”,这个观点一开始就被孔子否定了。

儒家不是提倡以仁待人、宽厚中庸么?

答案在“何以报德”四个字。如果一味容忍错误,那么正确就没有位置了。

如果你对敌人跟对朋友一样好,那么谁愿意当你的朋友呢?这么一来,好人反而就失去公正的对待。

最近网上有戏称,说《论语》其实是《抡语》,即可以随时抡起来砸人,因为孔子实际上是个身材高大的彪形大汉,所以才能让别人“心平气和”地听他讲道理。

就像之前流行的一句话:“读书,是为了跟人讲道理。健身,是为了别人能跟你讲道理。”

虽然都有玩梗的成分,但是其中的道理,其实特别简单:平等的人讲对错,不平等的人讲实力。

仁义道德固然值得提倡,但是必须建立在一个拥有仁义道德的土壤之上。这个土壤就需要所有人去维护。而那些一味退让的人,只会让仁义的土壤又丢失几分,不仅无益于自己,也无益于大环境的改变。

所以后世有些迂腐消极的看法,完全不如孔子一开始的观点实用积极。当孔子讲到“何以报德”的时候,就知道他着眼的是整个社会的环境,而不是个人的得失了。

2

现实中不乏老实人崩溃发飙的例子。

拒绝正面冲突,不能解决问题,就像在不断装填炸药。承受越多,后面导火索引爆的时候,破坏力就越大。

曾经有很多朋友跟我诉苦感情问题,大致描绘的,都是同样一种感情模型:

因为爱对方,所以一开始对另一半就是无条件付出的角色。但是付出的单方面倾斜,往往造成对方对你的误解,从而让一段感情变得越来越不平等。付出的人得不到期待的回报,越来越不愿意付出;得到的人被拉高了期待值,后期就很容易造成落差。

因为一开始就不愿意告知对方“其实我在乎”,那么当炸药引爆的时候,事情本身已经不重要了,旧事重提,不过就是火上浇油,因为误解造成的情绪肆意燃烧,很容易焚毁一段感情。

每个人都知道这是沟通的问题。但是尝试的沟通,又往往不愿意正视自己的欲望和要求。

然后被圈在自己立的人设中间,自己出不去,别人进不来。期待着自己不说,别人也能懂。然后在不断地失望中,开始怀疑自己的善良。

能够继续承受的人,继续受伤。不能继续承受的人,开始崩溃。别人犯错,自己买单。

3

所以任何善良都得建立在对等原则的基础上。适当的容忍是为了缓解人际矛盾,对等原则才是处理矛盾的常用方式。

而没有原则的善良,跟懦弱往往就是一线之隔。懦弱到退无可退,又怎么可能期待一段平等、合适的关系呢?

面对不合理的对待,不妨心平气和地讲出自己的诉求。可以谈的人就继续,不能谈的人就告辞。筛选出相处舒服的人,才能建立合适的圈子。

更不必因为觉得是小事就不说出口,越是尊重一段长期的关系,越应该直面微小的差异。因为有些差异可能现在会很小,但是随着时间流逝,会变得越来越重要。不解决就只能维持短期的关系,然后不断结束又不断开始,在一段又一段感情中打转,没有结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