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解表散寒 苏性舒畅

 谷山居士 2022-03-09
Image

解表散寒 苏性舒畅

上海/程超寰

紫苏叶

     紫苏始载于《名医别录》,原名“苏”,列为中品,为著名的发散风寒药。功能解表散寒、行气和胃,用于风寒感冒、咳嗽呕恶、妊娠呕吐、腹痛胎动等。凡外感风寒,症见恶寒、发热、无汗等,常与生姜、防风、羌活配伍;兼有咳嗽者,常配伍杏仁、前胡、桔梗等;兼有气滞胸闷者,多配伍香附、陈皮、枳壳等;偏于气滞痰结者,常与半夏、厚朴、郁金同用。凡外感初起,微热、恶风、头微痛、鼻塞、咳嗽等,方以紫苏叶9克、薄荷6克、牛蒡子9克、桔梗6克、瓜蒌壳9克、橘红6克,水煎服,1~2剂多可见效。

     临床用治感冒寒热的香苏散(香附、紫苏叶、陈皮、甘草、柴胡、桂枝、防风、羌活),治胎气不和的紫苏饮(紫苏叶、大腹皮、人参、川芎、陈皮、白芍、当归、甘草),治体虚外感风寒、内有痰饮证的参苏饮(人参、紫苏叶、葛根、半夏、前胡、茯苓、枳壳、木香、陈皮、甘草、桔梗),都是以紫苏作为主药的常用方剂。

     紫苏的果实叫紫苏子,茎叫苏梗,它们都是常用中药。

苏子

     紫苏子功能降气、消痰、平喘,用于痰壅气逆、咳嗽气喘、肠燥便秘等症。《皆效方》三子养亲汤以紫苏子配伍白芥子、莱菔子,是温肺化痰、降气消食的著名古方,用于痰壅气逆食滞,症见咳嗽喘逆、痰多胸痞、食少难消、舌苔白腻、脉滑者,临床常用于治疗顽固性咳嗽、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心病等病症。

苏梗

     苏梗为理气宽中安胎药,用于胸膈痞闷、胃脘疼痛、嗳气呕吐、胎动不安等。《圣济总录》苏橘汤以苏梗配伍陈皮、茯苓、大腹皮、旋覆花、半夏(汤洗7次,焙),水煎服,用于伤寒胸中痞满、心腹气滞、不思饮食。《医略六书》安胎饮以苏梗配伍生地黄、白术、黄芩、当归、栀子、木香、香附、茯苓、杜仲,水煎温服,用于胎动不安、脉洪、滑、疾,两关弦涩者。

     紫苏的原产地在中国,华东、华南、西南及河北、山西、陕西、台湾等地均有野生和栽培;印度、缅甸、日本、朝鲜、韩国、印度尼西亚和俄罗斯等国也有分布。

     紫苏者,“紫”谓其茎叶之色;“苏”,古字作“蘇”,《本草纲目》曰:“蘇从稣,音酥,舒畅也。苏性舒畅,行气和血,故谓之苏。”苏叶嫩者偏红,老者偏黑,故有赤苏、红苏、黑苏诸名。其气香,因称香苏。

紫苏和白苏

     苏有紫苏和白苏之分。白苏,古作“荏”。《广雅·释草》王念孙疏证:“荏,白苏也。”《本草经集注》云:“荏,状如苏,高大,白色,不甚香。”荏形如紫苏,叶全绿,花、实皆白,故名白苏。野生白苏种子散落后,常成片生长,自成群体。

     白苏的果实以其色白而称白苏子,又名玉苏子,功能降气祛痰、润肠通便,用于咳逆痰喘、气滞便秘。国家药典方清肺化痰丸以白苏子配伍胆南星、苦杏仁、法半夏、枳壳、黄芩、川贝母、麻黄、桔梗等,水蜜为丸,功能降气化痰、止咳平喘,用于肺热咳嗽、痰多气喘、痰涎壅盛、肺气不畅。白苏子粒较紫苏子为大,质脆易压碎,油性亦大,故多作榨油之用。处方上凡称“苏叶”和“苏子”者多为紫苏叶和紫苏子;白苏子虽亦供药用,但习惯上并不简称为“苏子”。

     商品苏梗有老嫩之分,在6~8月与紫苏叶同时采收者叫“嫩苏梗”,9~10月与紫苏子同时采收者称“老苏梗”。商品苏梗的来源,紫苏的茎和白苏的茎均可作苏梗入药,且以白苏的梗更为常见。

     中医临床历来认为,紫苏和白苏是两种不同的药物。历代本草均将它们分条记述。事实上,它们的药效也确有不同。《本草衍义》云:“苏,此紫苏也,背面皆紫者佳。”陶弘景曰:“苏,叶下紫色而气甚香,其无紫色不香似荏者多野苏,不堪用。”但是植物学家认为,紫苏和白苏系同一植物来源,故将它们的植物名统统定为苏Perillafrutescens(L.)Britt.。从本草学的角度而言,这样的定名似无得当,容易把药材搞混了。

     在中药中,白苏的叶历来不作药用;紫苏同白苏的茎梗平行作苏梗入药;它们的果实,无论从形状、大小、色泽等外观性状来说,还是从化学成分、功能主治等内在指标而论,都有不小差异。本草学家认为,植物分类学也应该为生产和临床服务,主张将紫苏和白苏首先从原植物学名上加以区分。(谢宗万《中药材品种论述[中]》,上海科技出版社,第二版,1994年11月)

Image

Image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管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 主办

中医药知识          健康养生资讯



本文作者:程超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