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慧 · 读 | 第61期 以笔代枪的“戎马书生”

 聽雨軒sjh 2022-03-09
图片

缘   起

由毓慧老师撰写的专栏《慧·见》(共100期)已经和大家告别好几个月了,一些热心印友总是恋恋不舍,希望有机会能再看到毓慧老师的文字。经过金石君反复努力,毓慧老师终于同意再开专栏,继续和大家一起交流印道。新的栏目名为《慧·读》,两周一更,主要分享毓慧老师的读印心得,试图从方寸之间的印文或边款,去探寻作者创作的根源及背后的故事,从而拓宽我们的视野,提升我们的鉴赏能力。如毓慧老师所言:“读方寸印,观自在心。”,就让我们一起用“心”和“眼”去寻找方寸之间的大美吧!
——金石君

61


图片

如果对鲁迅先生没有足够了解的话,是很难喜欢他的。总是觉得哪来的那么大的火气,看谁都不顺眼,都要怼上几句,没有他不敢得罪的人。但是随着对鲁迅先生的认识逐渐的提升,对他的喜爱也就会越发地多了起来。

上学的时候,相信每个人都被鲁迅先生深深地伤害过,语文课本中他的文章出镜率相当之高,令大家很是痛苦。痛苦的原因不是因为常常需要背诵,而是他的文章对于那时的我们来说,是那么的晦涩难懂。我们很难理解他在《狂人日记》中所说的字里行间写满的“吃人”二字,记得住的只有那一棵和另一棵的枣树,还有阿Q和他的那一句“20年后,又是一条好汉!”这常常成为男同学间互相打闹的口头禅,也是那个时代我们所能够理解的鲁迅先生。

与鲁迅先生同时代的热血青年,更多的选择是弃笔从戎,而鲁迅先生选择的却是弃医从文,拿起笔来战斗,因为他的心中有一个信念,要让文字唤醒沉睡中麻木的国人,实现中华民族的独立自强,这也正是他的一方自用闲章“戎马书生”的由来。

图片
△戎马书生(鲁迅)

如同大多数的文人一样,鲁迅先生也有不少自己的私人印章。他的私人用印据考证有56方,现存实物50方,大部分是当时的篆刻名家为他刻制的,其中有顿立夫、陈师曾、张越丞、刘淑度、乔大壮、吴德光和陶寿伯等人。据说当年刘淑度拿着为鲁迅先生所刻的印章给老师齐白石看时,老人还做了补刀润色。鲁迅先生不仅喜爱篆刻作品,在年轻的时候他也曾亲自操刀,此方“戎马书生”即是他本人操刀所作。他在篆刻上有着极专业的研究,并曾为绍兴印人杜泽卿的篆刻作品《蜕龛印存》作过序,讲解了印章的起源、发展及审美,有着相当深厚的篆刻认识。从他所刻的“戎马书生”来看,具有着传统的篆刻功底,但也只限于中规中矩,比起他的文字,终究是少了独属于他自己的几分鲜明个性。 

图片
△鲁迅先生为《蜕龛印存》作序

鲁迅先生作为一代文豪,不仅于篆刻,在平面设计及书籍装帧上也都有着极专业的研究。他不仅是一名先锋的现代文学倡导者,同时也是资深的艺术研究者。北京大学在设计校徽的时候,时任校长的蔡元培就亲自请鲁迅先生设计,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北大校徽,也正是在鲁迅先生设计稿的基础上加以修饰完成的。他的设计理念,“北大”两字有如一人背负二人,构成“三人成众”的精神意象,给人以“北大人肩负着开启民智重任”的想象,同时,“北大”二字还有“脊梁”的象征意义。在整体设计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中国传统瓦当元素的应用,同时“北大”二字,正是像极了圆形印面上的小篆文字,与印章的设计异曲同工。

图片
△鲁迅先生为“北大”设计的校徽初稿

也许我们今天应该庆幸中国篆刻史上没有鲁迅先生的名字,否则,中国就会少了一位杰出的大文豪,一个革命的先锋,一个戎马书生,那将是莫大的憾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