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虎长路、龙虎墙、跛脚虎……广州到底有多少只“虎”???

 limaocn 2022-03-09



图片
图片

虎年第一天,

《广州旧闻》说说广州的“虎”。

第一只虎:

市区内现存地名之一

龙 虎 墙

在明清时是贡院的一段西墙,墙上曾用来张贴“龙虎榜”(科举名次), 

考完后公布录取名单称为“放榜”。放榜日一般是在九月的寅日或者辰日,寅属虎,辰属龙,因此称为“龙虎榜”。

广东贡院西围墙因张贴“龙虎榜”而叫做龙虎墙。

这里诞生了广东省6000多名各级官员,所以这里有个巷子叫做“龙虎墙”。

1906年,贡院被两广总督岑春煊改为两广优级师范学堂。贡院建筑除了明远楼(红楼)、龙虎墙外均被拆除,于是钟楼、东堂、西堂等建筑建立起来。

这个地名现存,就位于文明路的省中山图书馆的西侧围墙,就是“龙虎墙”。

龙虎墙的隔壁就是“龙腾里”,这里的故事应该很多很多。

龙虎墙现在是广州市的一个巷子名称。因为龙虎墙,这里的社区也叫做龙腾社区。

图片
图片

上图为在旧时画报刊登的龙虎墙放榜场景,下图是现存的龙虎墙。

第二只虎:

广州历史上的一道名菜

“菊花龙虎凤”

俗语云:秋风起,三蛇肥。 

蛇一身是宝,骨可以熬汤,胆可以泡酒,血可以饮,肉、肠都可以吃。

粤人吃蛇历史悠久,而广州人最精此道。 

广州吃蛇的地方,当以西关浆栏路蛇王满餐馆最为出名,今改名叫蛇餐馆。这是一家近百年的老字号。 

顾名思义,蛇餐馆乃专卖蛇菜。

其中最精的一道菜,名“菊花龙虎凤”。创始人是馆主“蛇王满”。 

相传亚满原为南海县人,在当地以捕蛇为业,风风雨雨几十年如一日,故有“蛇王”之号,俗称“蛇王满”。

“蛇王满”不仅擅于捕蛇,且是蛇医,以精治蛇伤而闻名,兼疗风湿骨痛。

一日,“蛇王满”夜间捉蛇归来,到家不久,忽有邻村两母女走了进来。那个年轻女子略带羞色地问道:“请问“蛇王满'住在这里吗?”

“蛇王满”笑着答道:“在下就是蛇王满,请问有什么要帮忙的吗?'

图片

年轻女子说:“原来先生就是蛇王满,久仰大名了。听说你善治风湿骨痛,今晚带我老母前来求您一治,还请多多费心。” 

原来这个女子的母亲得了风湿病已有多年,一到阴雨大风天气,则痛叫不已,后有人介绍她来找“蛇王满”

“蛇王满”诊过症后,笑着说:“伯娘,你的病是因为湿在络,风在筋,故起风则痛;我以蛇驱风,就可以搞掂此病。”

“蛇王满”说完,转身在笼中取出一条眼镜蛇,剖开蛇腹,摘下蛇胆,嘱女子母亲以滚水冲服,并吩咐她们将蛇带回家加瘦肉熬汤,下两片姜为引。此后每隔3天,母女俩就来看病一次。 

不出3个月,老妇人多年的风湿病竟然治好了,心里真是又感激又高兴。 

在3个月的交往中,年轻女子的心中,也日渐有了“蛇王满”的位置。 

一天,女子在临走时,递给“蛇王满”一块鸯鸳手帕,向他表白,愿与其结为百年之好。不久四邻为媒,两人订了婚。于是,蛇王满成了老妇人的未来女婿。 

次年,“蛇王满”一家正式邀请亲家父母来商谈婚事。 

但在这一天,如何才能招待好未来的岳父母呢?“蛇王满”一时未想出好办法,看看日子将近,不免心焦。 

一日,“蛇王满”正在家中苦思冥想,忽闻“喵”的—声猫叫,“蛇王满”回头一望,不由眉头一展,大叫一声:“有了!” 

原来在猫的上面,挂有一幅龙凤图。猫属虎,龙与蛇同,而凤即鸡。“蛇王满”灵机一动,立刻想到用蛇猫鸡制作龙虎凤这道菜,既新鲜有趣,又大吉利市。想到这里,不由哈哈大笑起来。

过了几日,年轻女子与父母一齐来到“蛇王满”家,两家人开怀畅谈,其乐融融。到了午饭的时候,众人围坐开腾,“蛇王满”首先亲捧一羹上前孝敬未来的岳父母。

他们吃过后,大赞不已。未来的岳父问道:“亚满,此味如此珍稀,可谓天下第一品,只是不知叫何名字?”

“蛇王满”微微一笑说:“此羹名'龙虎凤'。”

众人一听其名,闻所未闻,便问何以称“龙虎凤'?于是,“蛇王满”遂将此菜来历一五一十和盘端出。未来岳父母听后,大赞“蛇王满”,认为亚满将来必有造就。

后“蛇王满”在广州西关浆栏路开了一家餐馆,以菊花龙虎凤为招牌菜,即以蛇肉丝、猫肉、鸡肉合冬菇、红枣,再加几片菊花烹制成羹,清香可口。 

从此,“蛇王满”普满南粤。而龙虎凤一味,也传遍西关家庭。 

图片

第三只虎:

狮子洋外口两个对峙的岛屿

大虎岛 小虎岛

珠江有八个大的出海口,其中位于主航道的狮子洋上,有两个岛。

因地频珠江之出海处,扼狮子洋外口,洋中有伏虎状的大、小岛屿两座,称“大虎“、“小虎”,两“虎”对峙,故名。为珠江“八门”之一。  

图片

1930年代地图上的大虎岛和小虎岛。

图片

大虎岛。 

第四只虎:

广州凉茶行业中的一个档口

“三虎堂”

广州的凉茶,是岭南文化的代表之一,出现了一个之只有岭南才有的行业——凉茶行。

清道光时,粤人王泽帮,乳名阿吉,于1828年在西关十三行路靖远街开设了一间凉茶铺,自号“王老吉”。

以后,凉茶铺越开越多。

比如一家叫'常炯堂”的,开始时不太起眼,后来铺主想了个主意,请府上的人上街作宣传,让一个人扮作发冷鬼,一个扮作青面雷公,左手拿凿,右手举锤在后面追赶,边追边唱:“常炯堂,一声雷;发冷病,尽驱除。”这一下引来不少小孩,“青面雷公”就每人给一粒糖仔,让他们跟在后面唱。一日之间,“常炯堂”之名就传遍整个西关。

“中长百草堂”则多是自己配山草药。店中一包包草药叠起,一个扮成道士模样的人不停地在门前叫卖:百草堂卖好凉茶,喉痛发热有揸拿;碗二文无价,饮落凉喉顶呱呱。

“神农茶”铺的卖法也很有意思。只见一个人披头散发,腰围树叶,仿佛神农氏在门口边敲鼓边唱:神农茶,神农茶,癍痧发热唔使怕,买包饮下有揸拿。神农茶,顶呱呱!

当然,还有“一葫春”、“大只威凉茶”、“黄振龙癍痧凉茶”、“廿四味凉茶铺”、“常炯堂”、“慈济轩”、“神龙茶”、“百草堂”等等,林林总总,举不胜举。

凉茶的品种亦五花八门,有治感冒的,有治咳嗽的,有治癍痧的;有五花茶、水翁花、生鱼葛菜汤、鲫鱼粉葛汤、罗汉果甜茶、茅根竹蔗马蹄水、红萝卜马蹄水、蔗汁水等。 

其中有一家,叫做“三虎堂”。

“三虎堂”在铺前挂有一个品字形的三虎牌,牌上画的出林夜虎,威风凛,十分醒目。 

无论男女老少,走在街边,看见一个凉茶铺,顺手喝一碗。这种状态,外省人一般体会不到其中的魅力,也理解不了其中的奥妙。

图片

广州的凉茶铺。

第五只虎:

民国时期道路上的

“市 虎”

民国时期,小轿车开始出现在广州市面上。

那个时候,交通规则不够完善,经常有汽车撞死人的现象,所以一般市民民都把汽车称为”市虎“。

在这个时候,媒体把小汽车撞死人,都一般称为“市虎”。

图片
图片

有关市虎伤人的报道。东沙路是指现在的先烈路一部分。丰宁路是指现在的人民中路。

第六只虎:

广州卖武行中的

虎鹤门

咚砰!咚咚砰!伙计慢打锣。打得锣多锣吵耳;打得更多夜又长。

这是卖武人的开场白。广州人卖武,其实是卖跌打丸。

旧时,在西关一带,卖武曾十分风行。每当夜幕降临之时,空旷的场地上便常可见到有一杆大旗插起,旗上写着诸如“少林×××馆”之类的名号,旗下有刀枪剑棍,还有一个竹架支起一盏大光灯,灯下有两个人,一个光着膀子,腰扎绸纱带,穿一条宽裤、双薄布鞋。这个人肌肉结实,脚步灵活,左手提着大锣,右手拿着槌敲。

而另一个则坐在凳上,光膀打鼓,很有节奏。于是锣鼓齐鸣,声传数里。轮锣鼓之后,观众自然来看热闹,围了一圈又圈。打锣的人见观众差不多了,手套一个飞铊向人群飞去,人群顿时“哗”一声退后,中间便亮出个圆圆的场地。 

清末民初,西关有湖南的苏乞儿卖少林还魂散,广东南海的黄飞鸿卖少林还生正脉散,周洪光卖少林刀伤散,皆货真价实,名扬四海。

清末民初,孙中山为组织反清武装力量,曾派郑士良、陆皓东等人,在西关带以设武馆为名,秘密扩充力量。郑士良与洪门三合会的交情很深,一时间,三合会人马纷纷云集西关,在黄沙、带河路、高基一带,公开招收弟子,开设武馆;连泮塘乡都有许多武馆相继建立。 

清末西关最出名的武馆,当属十三行仁安街中的黄飞鸿医武馆和长寿路的林世荣武馆,以及高基的“鸿胜馆”。后来,孙中山曾挑选“鸿胜馆”的教头关勤任自己的侍卫。

此外,位于带河路的天罡国术馆,黄沙一带的伕力武胜馆,黑门楼的“蔡李佛雄胜馆”、李恩武馆、王老力武馆,泮塘乡的颜耀庭武馆,都是当时比较有名的武馆。

国术一般都有家派。洪刘蔡李莫是广东的五大名家。其中的蔡家,有的说是“蔡家拳”,也有的说是指蔡李佛拳,蔡李佛拳堪称广东第一大派,至今武馆也属这一派最多。

此外,广东的洪拳虎鹤门也很有实力。后来,这行中又有虎鹤门宗师林世荣的弟子大耳陈陈泰山,一时均颇有名气。

图片

1925年元旦,广州精武河南分会成立留影。

第七只虎

广州白云山上的

虎跑泉

广州白云山自古以来,素有“南粤第一山”的美誉。

我国自宋代出现“八景”之说以后,广州地区也不例外。宋代“羊城八景”中的两景“蒲涧濂泉”和“菊湖云影”,就和白云山有关。

元代的“羊城八景”,除了继续保持“蒲涧濂泉”外,还新增了和白云山有关的三景,就是白云晚望、景泰僧归、粤台秋色。

直至清代,白云山的名胜已形成——十寺七泉。 

十寺是:白云寺、双溪寺、能仁寺、濂泉寺、弥勒寺、蒲涧寺、上景泰寺、下景泰寺、五龙谷庙、云岩寺; 

七泉是:九龙泉、五宝泉、甘露泉、虎跑泉、玉虹池、三叠泉、碧乳泉。 

图片

第八只虎:

人民路北段的前身

虎 长 路

人民路原来不叫人民路,而是由四条路改名合并而成的一条路,这四条路从北到南分别是虎长路、长庚路、丰宁路、太平路。1966年8月广州市人委把虎长路、长庚路、丰宁路、太平路四条南北一贯的一条路改名人民路。

太平路是1921年修建而成,拆去今上九路以南的西城墙和西鸡翼城墙,太平路是因为这里西城墙一个门叫做太平门而得名,有的资料习惯称为太平南和太平北。长度是820米,宽度是32米(人民北21米,人民中27米),是广州当时最宽的马路之一。

丰宁路是指中山路至上九路大德路之间一段。1918年广州市政公所成立后,其任务就是拆城筑路,广州在城墙的基础上修筑了广州早期的第一批马路,其中就有丰宁路。丰宁路,有祈求民丰安宁之意,长度是695米,也就是现在的人民中路这一段。

长庚路是中山路以北到市第一人民医院正门的位置,这段也是在城墙上的建筑的路,叫做长庚路,长庚路是因为附近有一条小巷子叫做长庚里。而长庚里的得名应该与这个地段的环境有关系了,也即这里是收集死人以及城西方便所等的原因。1966年又把长庚路与虎长路改成为人民北路,全场是2323米。

图片

1959年的广州地图。当时的虎长路叫做“虎墙路”,然后就是长庚路、丰宁路和太平路(地图上标注是“太平南路”)。

虎长路修建于1953年,是长庚路至虎山(今火车站位置)之间的一段。

图片

1965年改名前的广州地图上,标注着“虎长路”。

第九只虎

龙洞的得名来源之一

白虎窿坑

何谓龙洞?

龙眼洞又称龙洞,村名的由来有8种说法:

据龙眼洞村樊姓族谱记载:龙眼洞村曾称龙岗、龙峒、龙阳乡、龙洞村。北宋徽宗(1101~1120年)时称乌涌龙眼洞村。

村四面环山,中间形成小盆地(俗称窝)。风水学称山脉为龙,窝为洞,龙眼洞村建在山窝中,故称“龙洞。”

从罗浮山、帽峰山、大和嶂、洞旗峰、白云山,群山连绵起伏,像一群出海蛟龙。在龙眼洞西山有一条山脉直下龙眼洞方向,龙眼洞村就建在龙眼上,故称“龙眼洞”。

村南北向,长800米,宽300米,村中间岗头山像龙头,左面元头岗,右面西元岗像一对龙眼,前面蒲岗像龙鼻,故称龙眼洞。

据民国时期《白云、越秀二山合志》载:这里广植龙眼树,故称龙眼洞村。

“九龙归洞”之一:龙眼洞村周围有9座山,尧子峰、火罗岭、虾公岭、飞鹅岭、水冲岭、长行岭、洞旗峰、鬼王山、大和嶂,故称“龙洞”。

“九龙归洞”之二:当时龙眼洞周围有九条较大的自然村,伏塘岗村、三岗头村、西元庄、梁婆山村、瓦窑岗村、村哺、林屋山村、陈村岗、上村等,故称“龙洞。“九龙归洞”之一;

“九龙归洞”之三:龙眼洞周围有九条水,东边坑、乌蛇坑、龙眼仔坑、石陂坑、官塘窿坑、大坦坑、白虎窿坑、三松坑汇聚一起,流经岑村到车陂坑。古时人们以水为龙,故称“龙洞”。

图片

广州城与番禺县鹿步司龙眼洞之间的位置图。

第十只虎:

曾经白云山的保护范围界限

小虎山

1995年6月市十届人大常委会举行会议,审议《广州市白云山风景名胜区保护规定》地方性法规,将通过一项权威性较高、约束力较强的地方性法规来保护白云山风景名胜区。

1995年7月28日和31日,市人大常委会分别召开市各有关部门协调会和专家论证法规会议,听取对《广州市白云山风景名胜区保护条例的意见。

1995 年9 月1 日正式发布《广州市白云山风景名胜区保护条例》征求意见稿。规定了白云山的保护范围。

控制保护范围为:旧广从公路以西,新广从公路以东,磨刀坑公路以南,广深铁路、恒福路以北的地域。

绝对保护范围为:由南向东至北,从麓湖路铁路立体交叉桥以北,经大金钗、横枝岗、金鸡岭、小凤岗、双燕岗、大钵盂、西坑、濂泉坑、蟠龙岗、天平架、马头岗、五仙桥、马仔岭、梅花园、白灰场、蟹山、同和、磨刀坑到五雷岭;由北向西至南,从五雷岭向西,经元下田、大光园、黄婆洞、松仔岭、大金钟、下坑口、柯子岭、牛头坑、小虎山、景泰坑、大鹿鸣、飞鹅岭、西得胜、老鼠窿、下塘北至铁路立体交叉桥以内的地域。

图片

第十一只虎:

新中国成立后广州第一任市长的家乡

下虎形村

叶剑英是广州建国后的首任市长!

1897年4月28日,叶剑英出生在广东梅县雁洋堡下虎形村。图为叶剑英故乡——广东省梅县雁洋堡下虎形村。

图片

下虎形村。

第十二只虎:

曾经的广东省政府主席的雅号

“跛脚虎”

民国时期广东省政府主席一共经历了12届。 

其中有一届政府主席被人们称为“跛脚虎”,他就是陈铭枢!

 来源有两说,一说是1929年途径香港去上海,入住皇后酒店吃宵夜时候,遇到了香港政府的代号“春雷”的扫黄行动,他担心被曝光,于是情急之下跳楼逃跑,结果跌成跛脚。另一个说法是,也是路过香港修养的时候,在医院治疗香港脚,恰遇到医院起火,在逃跑中把腿摔断,于是腿跛了。

从此,陈铭枢就有了“跛脚虎”的雅号。

陈铭枢小时候生活十分坎坷,因为生母早逝,他经常会受到后母的为难,而且不让他学习,所以陈铭枢小时候的生活非常艰苦。更惨的是,陈铭枢从小就体弱多病,一双眼睛险些失明,最终不得不戴上厚厚的眼镜。不过值得一提的是,陈铭枢参军之后枪法极准,被同辈笑称为四个眼睛眼光更毒。

为了摆脱家庭带来的困境,陈铭枢只身一人来到广州讨生活,靠做学徒当店小二攒下了20块大洋,考进了黄埔小学。就此陈铭枢的人生发生了转折,他加入了同盟会,参加了武昌起义,而且在起义中担任了敢死队队长。

图片

华南虎曾到三元里吃人…

广州的“虎”也不少,比如“落虎岭”在新华镇西9公里。因山势为单斜山体,向下望似虎下山。

在太和镇东南有个“老虎窿”,同治年间建村,因村址地处谷地,且村后山岗形似老虎。

广州及其周边的珠三角地区,位处华南虎天然分布范围的边缘地带。

明清至解放初期,虎患屡有发生,由于人口稠密,人们还是谈虎色变。

白云山是南岭余脉,延伸至广州城脚,往日广州郊区的猎人上山守猎,一般会带上老虎夹、粗绳、火种等物。目的就是为能伺机而动捕猎老虎。

当时的广州,一出北门(小北路)就见山,入山遇虎是常见的事。

偶然也会遇到饿虎入城,危及人命的事情。

广州城北的村落,大多数村民家中常备着对付老虎的木棍、铁耙、叉戟等武器。

据报纸记载,1907年,老虎仍会在白天窜下山来,在三元里结队而行。

后来城市发展,老虎已经不敢白天入城咬人,但晚间仍有老虎伺机入村害人的事情发生。

虎患最猖獗的是在1941年秋,时值日军陷城,广州出现了老虎入屋吃人的骇人事件。

图片

1940年代 游击队在广州西北郊从虎口中救出的妇女儿童。

龙洞:炸掉一只老虎下巴

 龙眼洞村在建国前,尤其是日本侵华前,周围的山头都是天然林。树木参天,人迹罕至。数人方能合抱的大树无数,雀鸟成群,野兽出没,山猪常下山偷食农作物,老虎也偶有发现。

民国28年(1939)上社樊昌瑜父子锄竹笋,当行至深窿路口时,见到一只华南虎,惶恐丢下锄头、箩筐逃生,月余不敢再往那里。 

民国32年(1943年)12月29晚,上社某村妇正在家做粉果,听见屋外有野兽脚步声,从门缝窥见一头百余斤的老虎,经上社西奥公祠右巷巷尾路过。

清末龙眼洞村民曾两次结伴在浪伞(现东医药学校)打老虎。

一次有一村民手执大扒对着老虎,老虎猛扑过来,村民乘势向老虎咽喉猛剌,由于虎扑势猛,村民只得将扒柄撑地,使老虎前爪悬空,正僵持间,其他村民赶到,将老虎打死。

另一次,村民樊和英被老虎抓伤,幸无生命危险。群众中还流传这样的歇后语:“乔娣(樊和宇)赶山牛,越赶越多”。当时他经过石门堂山顶时天色已晚,怕有牛丢失,在朦胧月色中点数,竟多出一头。原来是一只老虎混在牛群中。惊慌之余连忙大声吆喝,并拿木棍用力击地,将老虎吓走。

建国初期,龙眼洞村民曾到筲箕窝用山猪炮炸野兽,结果炸掉一只老虎的下巴,寻遍数个山头却不见虎踪。一星期后,一山民上山打柴,见到一只下巴已被炸掉的死虎。

解放前龙洞的山上曾发生有只公牛为保护其它牛只,与虎相斗,用牛角把虎死死抵在山涯边,自已也力尽而亡,虎牛同归于尽但都不倒下。

当天黑还不见一只牛归,村民举着火把找牛时,见到这个场境,也不禁落泪。

图片

打虎队队员。

番禺:一民兵被老虎咬死

据《番禺县志》记载,1955年7月,番禺县会龙柏塘村的稻田中发现1只华南虎。

刚好有两位村民划艇经过这里,初疑为黄猄,两人上前用桨赶打,后来看清楚是老虎,急忙逃离。

1位民兵闻讯,独自持步枪追击,开枪打不中老虎,反遭虎扑噬致死。

驻当地解放军后派出人员围捕,寻踪达20多天未获。

过后,海军的巡逻艇在狮子洋附近的河面击毙1虎,应该就是这只老虎了。

增城:1950年击毙一老虎

据《增城县志》记载,1950年2月18日,增城县新一区庆福乡百花林洞发现有猛虎伤人。

增城县人民政府立即派出武装队伍,将虎击毙。

香山县令出“除虎文牒”

随着珠三角的开发,“人虎大战”越演越烈。

最脍炙人口的,要数清康熙年间的香山(今中山市)县令申良翰“焚牒驱虎”的事。

当时,申良翰鉴于香山境内“虎患烈”,就仿照唐代韩愈在潮州写《祭鳄鱼文》的做法,也写了一篇除虎文牒,并在土地庙当众焚烧,对虎宣战。文牒写道:

图片
图片

“·……兹邑多虎害,民畏之,犹苛政也。司民社与有责焉……是用虔戒致祷于神,其默相之,取彼戾虫,投畀荒裔,毋俾蔽害……使山禺无负,使穴无踞,茅寮不惊,四野以清……鉴之诚悃,幸勿我弃”

翻译成现在的话就是说:

这里的老虎太多了,百姓害怕死啦,城隍老爷,现今百姓惨遭虎患,你也有责任。如今就请您实情禀上天,查明真情,诛杀凶悍大虫,请实现我们的愿望吧。

图片

曾经的打虎队。

“灭虎专业户”很受欢迎

珠三角地区的人们,还常花钱请外地“灭虎专业户”来帮忙除虎患,叫“卖懵虎”(粤语叫法)。

这些猎户通常是来自粤北或粤西,甚至是广西这些自古虎患严重地区。

这些猎户常年涉足山林,祖祖辈辈积累了丰富的打虎经验。

当年,最出名“卖懵虎”猎户是一个来自粤西的周姓父子三人。

据说,父子三人常常是先收订金,然后上山打虎。

打虎时延用祖传技法,各带一张用老藤编织的大盾和一柄短铁锤。

上山遇虎后,三人迅速布成三角阵向老虎包抄过去,一人先上,以锤击虎。

待虎扑过来时,或蹲或曲卧龟缩,以大盾遮住全身,另两人则从两侧迅速扑上,锤击老虎。

三水:三年杀死三只老虎

据《三水县志》野生动物“兽类”记述,建国后在六和镇山区多次发现老虎。

当地民兵钟鉴清等于1952年至1959年间击毙2只,1962年击毙1只,后再无发现。

上世纪50年初打于粤西地区的1只老虎,虎皮现藏于某武馆 

斗门:卖掉150公斤老虎肉

《斗门县志》记载,1952年5月,有老虎夜间窜进斗门县古井坑村内叼吃村民圈养的生猪。

村民欧永久智勇双全,他在猪舍前挖了口陷阱,诱获1只华南虎,一过秤有150公斤,后自宰虎肉出售。

阳春县:40多个打兽队

953年,阳春县人民武装部向全县发布了“坚决消灭兽害,保卫生产”的动员令。

全县民兵闻风而动,组织了40多个打兽队和109个打兽小组,向野兽全面宣战。

这场人兽之战,民兵战绩辉煌。

据当时开列的清单,全年打死了21只老虎、3只豹、236只山猪、320只黄猄、212头箭猪,还有其他7896只小野兽。

此后,剿灭老虎一直还是重点。

到上世纪60年代,再打虎7只。到了1975年,还在合水平东瓦盎猎杀了1只。

此后,阳春县境遂失去华南虎踪迹。

图片

上世纪50年初打于粤西地区的1只老虎,虎皮现藏于某武馆。

化州:268元一只华南虎

卖给北京动物园

《化州县志》记述,1956年7月18日零时,十三区(今文楼镇)那建乡村民谢有光在本村后背岭用“老虎屋”(陷阱)捕捉到1只110公斤重的华南虎。

国家以268元收购,运往北京动物园。

信宜县:老虎致8人死伤 

《信宜县志》记载,1953年3月,县内共发现老虎17只,这些老虎致8人死伤,吃掉427头耕牛。

9月29日,在钱排区成立打虎指挥部,组织3个打虎队。

到1954年5月21日,全县共打死老虎13只。

新兴县:捕杀老虎重118公斤

新兴县志》记载,解放后,新兴的稔村、共成、里洞、合河等山区多次发现老虎出没。

咬死咬伤黄牛、生猪多只,后组织了多次大规模的追捕猎杀。

1970年和1975年,里洞民兵分别捕杀老虎2只,分别为118公斤和105公斤。

该县志记载,上世纪80年代老虎已罕见了。

清远:三坑击毙1虎

重110多公斤

《清远县志》记载,1953年10月21日,源潭迎咀乡卢定坑村陈记荣等20余人,搜捕咬伤妇女潘长财的老虎,在船底窝山上把老虎击毙。

1964年11月在三坑滩又击毙1虎,重110多公斤。

南雄:1967年打死老虎

重135公斤

据《南雄县志》记载,1967年7月13日清晨,南雄县珠玑公社民兵在小里源大队牛栏岗村芋田击毙1只重135公斤的黄斑老虎。

上世纪80年代,中科院华南植物研究所在罗坑乡作的不完全调查中,还发现有华南虎的踪迹。

图片

曾经的打虎队“打虎六兄弟”,一年打死6只老虎

图片
图片

80年代后野生华南虎数量已很少

1987年广东省境内华南虎有成年虎4只

30多年过去了,

至今,在多个传闻有虎出没的地区

一直未得到有力的实据显示有虎的存在

据说最后一只野生华南虎死于2001年。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