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周一妍×《新京报》:如果买东西让你快乐,减少焦虑,那就买吧!

 第1整理术 2022-03-10

本周一晚上20:00,一妍与《新京报》的记者编辑、新榜的夏之楠老师等聊聊极简生活的起源、在中国的落地,以及如何戒除各种“瘾”。欢迎感兴趣的伙伴可扫码回听。

地址:喜马拉雅app。时常39分钟。

直播前,《新京报》的主播发给我一份有关极简的提问单。部分问题并未在直播中提及,我将提问和回复附上,作为本次直播的文字纪念。

《新京报》:极简的生活方式为何被提倡?谁在提倡?

周一妍:老师们好。很开心可以参与《新京报》的直播活动。
据我所知,近十年来极简主义的盛行,可以追溯到2011年美国人约书亚和好友瑞恩创办的网站the minalists,粉丝超过400万,五年内出了4本畅销书,极简风潮从美国传到欧洲、亚洲。约书亚和瑞恩都曾是在商业上非常成功的人士,享受极度丰盛的物质世界。约书亚28岁时,年薪七位数,管理百家店铺,一身名牌,但是他却感觉不幸福。母亲去世,妻子向他离婚,痛苦万分的时候,他患上扔东西的瘾,把家里的物品扔到只剩下288件,感觉到真正的富有

2015年左右,两位日本人佐佐木典士和沼畑直树在日本创办了mianlist.jp网站,前者撰写《我决定简单的生活》,后者书写《极小限》,把极简主义生活方式介绍到日本。我在2016年亲自拜访过他们两位的家,沼畑直树是三口之家,佐佐木典士是单身。经济收入上,他们不如约书亚和瑞恩那么富裕。他们一位是出版社的编辑,一位是独立摄影师,我看出相比金钱,他们更渴望对社会价值观产生积极的影。他们懂得传播,懂得讲故事,佐佐木典士把自己35岁没有收入、没有朋友、没有爱人的宅男故事分享出来,通过极简生活,他成为了一个摆脱物质欲望,身体强健,性格开朗的型男,最终成为成为的畅销书作者和演说家的逆袭故事,打动了很多人。

2015年,我创办了第1整理术,传播断舍离文化,鼓励读者把不适合不舒服不需要的物品抛弃。但是,我没有着重于宣传极简生活。因为,我觉得物质的愉悦也很重要。对于中国人来说,丰盛这个词,包括了物质的愉悦,以及心灵的愉悦。所以,享受物质愉悦,精选物品,过少而美的精致生活,是我认为在中国更可行可推广的生活方式。

《新京报》:为什么有人会认为低欲望的“禁欲系生活”更高级?

周一妍:当你花原本买十件衣服的钱,购买一件衣服,你的衣橱里,少了10件300元的衣服,多了一件3000元的衣服,你会更珍惜、爱惜衣服。高质感的衣裳会提升一个人的自我意识,让你感觉你值得更高级的东西。

当一个人放弃物质享受,追求精神世界,知道自己要什么,通常是自我感觉良好,自我价值感比较高的人。他们不太在乎别人的眼光。一般来说,人们用看得见的东西来衡量对方的成就,比如职位、房子、车子,衣服、包包、资源人脉等。极简主义者不在乎这些。他们心中有自己对于幸福的定义。

《新京报》:“戒掉一个瘾之后开始对下件事上瘾”的我们,真的可以做到“断舍离”吗?

周一妍:真正做到断舍离的方式,是发现自己的不离不弃
明白自己一辈子想要坚持的事,对这件事上瘾,那么其他的瘾,就不再重要了。
如果上瘾,就上瘾吧。只要不妨碍你想要一辈子坚持的那件事。
如果你的这个瘾妨碍了你一辈子想要坚持的那件事,那么就用另外一个瘾代替它。

 《新京报》:如何别让“焦虑”毁了你的正常消费体验?

周一妍:是的,如果买东西让你快乐,那就买吧!
小而美的东西,可爱的东西,小巧,也不会为收纳造成负担。断舍离也不心痛。
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当然可以买贵的东西。前提是你说得出它贵的理由,而且你信服这个理由。
尽量不买塑料的东西。塑料的家居用品容易产生廉价感。
不买一次性的东西。不买“即用即弃”的快时尚,不如看起来时髦,但因为质量问题只能穿一季的衣服。

最新直播

与一妍一起找天赋喽!

我会在直播中与大家解读我的人类图,并把自学经验无保留分享。希望我的读者未来可以借助人类图工具,为自己赋能,变得更强大,拥有更多做自己的勇气。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