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唱响“初读感知三部曲” 深化“细读感悟三层次”(2011

 新用户0166JAFV 2022-03-10

唱响“初读感知三部曲” 深化“细读感悟三层次”

如同每个学科都有自己的特质一样,语文有属于自己学科的特质:“朗读是语文课堂特有的语言”“情感是语文课堂必备的元素”。

让学生“读会语文”,尤其要将“琅琅的读书声”传出课堂之外,大概是每位语文教师压在心底的追求吧,我特别坚持这一点。十几年的语文教学实践,进一步坚定了我“读”的信心,摸索出了一条较为可行的语文教学之路唱响“初读感知三部曲”,深化“细读感悟三层次”。

“让学生经历读的全过程”一直是我语文教学的主张。针对“初读走过场”现象,在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中,我加强了“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环节的研究,摸索出了“强化初读”的教学模式,即“初读感知三部曲”。

第一部曲:激趣导入,尝试阅读。精心导入,激发学生读书欲望。这一环节至少保证学生认认真真地读两至三遍书(过长的课文例外),不放过任何一个字音,遇到读不懂的、读不通的记下来,请教老师或同学;教师仔仔细细地倾听、巡视指导,时而帮助正音,时而帮着端好书,纠正一下坐姿,时而听听朗读的进程,难读的地方教一教,随时纠正学生不良的阅读习惯:像拖腔、唱书等,发现出错较多的字词随时板书在黑板上,有的放矢进行纠正,不再设计单纯字词教学环节。

第二部曲:指读课文,相机指导。请几名同学轮读一遍课文,发现问题即时解决。参与读的学生尽量多些,学生朗读水平在班级居中游偏下,利于暴露读书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进行读书指导。指名读中出现错误及时纠正,带有普遍性的错误面向全体学生纠正。读不准的字音,让学生重新读;读不通的句子,让好学生领着读;有难度的句子,教师示范学生跟读。一遍书读下来,难读的句子、段落反复练习、跟进指导,学生获得实实在在读的指导。

第三部曲:再读课文,整体感知,质疑深思

根据指名读课文时学生读书情况,确定此环节给学生自由读书的时间。如果大部分同学读得较好,则读书时间就短一些,反之,则长一些。此环节注重让学生“口诵心维”,积极开动脑筋,读进去,记下自己有疑问的地方,用“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和“有哪些疑问”来组织交流读书收获,进行读书后的初步信息反馈。在引导学生交流“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时,引导学生察觉课文的主要话题,发现比较明显的主题词、主题句和主题段,从而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通过“有哪些疑问”来了解学生的疑难所在,然后将问题进行梳理,简单的、跟课文内容联系不密切的,当场解决;和课文内容联系紧密的融入课文学习之中;关系到课外的问题则留到课下拓展用。

当然,教师的鼓励与肯定是谱写“初读感知三部曲”时回响不绝的旋律,真诚的微笑、赞许的目光让孩子始终沉浸在读书的乐趣中。

对于“初读感知三部曲”的实施,需要澄清一个认识:“强化初读”并未延长学生学习语文的时间。乍一看,强化初读费了不少时间,一课书按照这样的流程上下来,短课文需要两课时,长课文需要三课时,和我们已经达成共识的“压缩课堂讲解分析时间,精读品评、悟法迁移,节省时间进行课外阅读”的原则相悖,其实不然。阅读规律是谁也无法改变的,学生读熟一篇课文总得需要一定的时间,无论有无教师指导,是否在课堂上进行初读,总有一个初读的过程客观存在着,这是无论哪个学生也不能逾越的。将初读课文放在课下预习时自主完成,由于学生之间的差异会导致初读课文程度不一,这种差异必将影响到深度感悟的层次,形成某些学生阅读上的夹生饭,久之酿就阅读差生。可以这么说,形式上的“精读品评”课是以抹煞学生的阅读差异为代价的,长久下去,也就抹煞了学生学习阅读、学习语文的兴趣。在教师指导下的初读非但没有延长学生学习课文的时间,反而因为指导得法,进程安排合理,缩短了学生的初读时间。由于初读到位,学生对课文进行了自主感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大部分内容学生能够自主读懂,即使有困难,教师能够及时发现,相机指导。“书不读熟不开讲”的原则保证了每个学生在深度感悟这一环节,有着同等的交流机会,而不仅局限于部分初读充分的学生,保持了大面积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而且在细读感悟这一环节的教学,教师只须针对学生理解困难的关键地方作以引导、点拨就行,往往就是一两个重点问题,大大节省了细读课文的时间,使细读课文真正透过文本,直至课文思想内涵,避免了学生由于对课文读的不熟,分不清内容主次,眉毛胡子一把抓。同时提高了学生捕捉重点内容的能力,提高了语言感悟力。强化初读,抓住了阅读教学的牛鼻子,提高了阅读教学的整体效益。

在唱响“初读感知三部曲”的同时,我注重深化“细读感悟三层次”:第一层次,读出内容。第二层次,读出形象。第三层次,读出情感(思想和意境)

第一层次:读出内容。这一层次在初读感知的基础上让学生读一读、想一想就可达到。但这时学生的朗读是干巴的,没有什么感情,是对课文内容笼统的大概“知道”,并没有用心“感受”到。需要引导学生进入第二层次。

第二层次,读出形象。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透过语言和生活经验链接,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让语言所反映的形象立在头脑中,产生切身的感受。

下面以《第一场雪》“开始下雪时还伴着小雨,不久就只见鹅毛般的雪花,从彤云密布的天空中飘落下来,地上一会儿就白了。”的教学为例来说明。

学生知道主要写了雪很大,但朗读时,语调却平平。

师:“听了她的朗读,你们感受到雪大了吗?”(学生摇头)

师:“我来读,你们感受一下。”(教师范读)“现在你感受到了吗?”

生:“我仿佛看见雪花飘飘悠悠地不断往下落,眼看着地上就白了,真快。”(学生由衷谈感受)。

师:“知道我用了什么方法吗?我想起了下大雪的情景,雪纷纷扬扬的,没等眨眼睛,地上已经白茫茫了。我就这样一边读一边想象着。你们这样试着读读。”

在读出形象这一层次,由于学生生活体验的不同,要经常鼓励学生张扬自己的个性,凸现个性化解读。所以,这时的读丰富多变,不同的读展示不同的理解,朗读也同时传达出各自的情感体验,于是进入细读的第三层次。

第三层次:读出情感(思想和意境)。在读出形象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再次读书,逐渐感悟到文章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需要说明一点,为了表达的需要,这里人为的把“细读”分成了三个层次。在实际教学中,这三个层次经常是融为一体的:在读懂内容的同时,需要形象的支撑和情感的共鸣;在读出形象的同时,离不开内容的把握和情感的投入;在读出思想的同时,少不了内容的感悟和形象的闪现。但这三个层次的表述,能更加清楚的表述栾老师在细读感悟教学时的教学特色。

分享:

1

喜欢

0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