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擅用错觉强调对比,让摄影作品更加分

 子君zijun123 2022-03-10

  对比的方法自古以来就是艺术创作的重要方法,唐代诗人杜甫的名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就是使用对比的典范,对比使其内涵表现得分外深刻。摄影作品《梦幻塞隆》,表现的是北京广渠路附近的46个水泥筒仓群,这是当年大规模建设所遗留下来的,现已转型,改名为塞隆,其夜景的灯光秀,筒仓为蓝紫色,而暮色天光和路灯为橘红色,冷色调和暖色调在色彩上形成很大的反差,增强了画面的视觉冲击力。正如古希腊的哲学家赫拉克力特所说:“互相排斥的东西结合在一起,不同的音调造成最美的和谐。”这段话是对摄影艺术创作中对比方法的最好诠释。

《梦幻塞隆》 李保生 摄

  形式的视觉效应产生于对比关系的变化之中。——美学家王令中

  请先看《邦左错觉》,图中两条纵斜线之间夹了两条横线,第一眼看过后,立刻请你分辨哪条线长,哪条线短(不许用尺量),也许你就会说:这很明显呀,上面线长,下面线短!实际二者一样长,这就是著名的“邦左错觉”。

《邦左错觉》

  这里有一个词——“错觉”,何为“错觉”?《新华字典》的解释为,“跟事实不符的知觉”;《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为,“不正确的知觉”。“错觉”也是美学家常用的语汇,上述现象在美学中则解释为,形式因素在相互作用的关系中 所产生的变异效应,对视觉而言称为视觉变异(也就是说,错觉是视觉变异的结果)。这段话不但解释了“视觉变异”这个词,还解释了其产生的原因,即形式因素在相互作用中使视觉产生了变异,换句话说,对比引起了视觉变异。视图《邦左错觉》,正是因为两条纵斜线条与横线条的相互作用产生了变异效应,其结果是给人一种错觉。

  下面再看一个例子——视图《奥比森错觉》,在一个由中心向四周发射放射性线条的图形中,放入一个正方形和一个圆形,因为接近狭窄的夹角处的图形显得大一些,而处在宽敞的夹角处的图形显得小一些,因此错觉出现了,左边的正方形不像正方形,倒像一个梯形,右边的圆则像椭圆。这是外环境的狭窄与宽敞的差异导致的视觉变异效应, 其结果是使人产生了错觉。

《奥比森错觉》

  从上面两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奇怪的现象:视觉常常被扭曲,眼见为实并不可靠。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也许你会问:“是不是我个人的视觉有问题,是我看错了?”其实不是,谁看都是如此。错觉不是看错了,我国美学家王令中说:“它是在一般情况下必然产生的普遍效应,是在固定条件下固有的扭曲和变异现象,这种错觉应该有规律可依,有客观原因可寻。”我们所研究的是“形式因素在相互作用的关系中所产生的变异效应”,并不涉及视觉误差等因素,这一点请影友们注意区别。在上面的例子中,视图《邦左错觉》、视图《奥比森错觉》引起的视觉变异是与被夹持的空间相对比而产生的。这种视觉变异引起的错觉现象,对摄影艺术创作 有重大意义。 

  关于视觉变异有多种学说,如“眼动说”“预测说”“移情说”等,在这里,我们不深入探讨这些学说,对于错觉和视觉变异理论也只是简述其结果。

  对于摄影艺术创作来说,这种视觉上的错觉正是我们所要利用的,专家对此有许多精彩的论述,如我国美学家王令中说:“错觉既是研究视觉规律的良好途径,又可以成为美术创作的有效手段。”例如,从前文美学实验的两个例子可以总结出一个视觉规律,即大环境中的物体显得小,小环境中的物体显得大,这个规律用在摄影艺术创作上就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为了加深理解,先看一个例子:摄影作品《森林晨光》,拍摄于美国旧金山国家森林公园,公园中都是千年的高大树木,游人行走于其间,显得十分矮小,其实这正是错觉的效果,而矮小的人物又更加衬托出了森林树木的高大,这又是错觉造成的印象。

《森林晨光》秦大唐 摄

  两种错觉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在画面中,这种大小的对比使画面的表现效果更加突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