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宋新社社评:大宋的“谍影重重”

 shisanzhi 2022-03-10
文章图片1

间谍窥探虚实

我国古代战争自从开启谋略战以来,用兵伐谋的绝妙案例就层出不穷,特别是对于用间的方法,更是战争中获取胜负关键一步。

间谍细作,自古有之,早在《孙子兵法》的“用间”篇中就曾讲过间谍工作的重要性和方法。宋朝在长达320年的统治时期内,宋先后与辽、西夏、金、元等少数民族政权共存,政治斗争异常尖锐,民族矛盾错综复杂,是一个谍战频繁的时代。

文章图片2

宋朝周边局势

作为宋朝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的京城汴京,聚集了全国重要政府机构,是最接近中枢首脑的地方,因而成为各地间谍的汇聚之地。于是间谍大战经常上演,精彩程度堪比好莱坞大片。

时人曾感慨,天子脚下,哪里会没有外国间谍?官员王存等宋朝官员充分意识到间谍的破坏力,觉得外国人对宋的了解的如此细致,必然是由于他们间谍的工作得力。为此,宋朝政府曾多次下诏,公开招聘京城内外的能人抓捕间谍,抓到一名不仅赏钱三十万,还能获取一定的功名。而知情不报或掩护间谍者,家属或斩首或流放。

文章图片3

清明上河图疑似泄密

除了积极防御,宋朝政府意识到有必要建立自己的间谍和反间谍队伍。于是中国历史上真正的专业间谍机构——皇城司诞生了,掌宫城出入之禁,周流民间,密行伺察,这也是中国乃至世界上第一个直属于皇帝的间谍组织。据史料记载,宋朝的中央间谍情报机构是枢密院,专管军机要事。地方、边防军机要事都要上报、汇总于枢密院。经过大臣甄别、分析,再将有价值的情报上报。南宋时期,因战事紧张,情报很多。枢密院事务繁杂,还分出了一个机构——机速,专门管理间谍并进行情报收发,由宰相直接负责。同时,在地方设有情报机构——安抚司,主要掌管地方军情,并进行间谍人员的招募、选派等。如此重要的机构,稍有不慎就会有泄密的危险。所以朝廷对来往于枢密院的人员,控制得十分严密,规定了特定的接待时间。

文章图片4

宋代枢密院

在宋朝想要成为一名合格的间谍,文化基础必须过关。朝廷在招募谍报人员时,明文规定学历至少在秀才以上。除此之外,还得检查祖上三代的成分,必须是土生土长的汉人。最好还有推荐人和担保人。古代没有发报装置,也没法在敌后使用烽火台,所以宋朝间谍在传递情报时必须翻越崇山峻岭,对于身体素质有一定要求。为了不被敌人发现而顺利完成任务,他们经常得走一些羊肠小道、丛林峭壁,所以做间谍的还必须身体素质过硬

首先,间谍的“素质”要高。忠诚、不怕死、机灵当然是必不可少的。另外,那时打仗是家常便饭,探听敌情就成为间谍的重要任务。根据战争的需要,宋朝还招募了水性极好的“蛙人”当间谍。南宋初年,还专门设立了在海上传递情报的机构“水坼堠”。

南宋人所作的《昭忠录》曾记载:有一年,元军围攻襄阳,把襄阳围了个水泄不通,并在水道设置有严密的桩栅,鱼虾都难通过。襄阳的宋朝守军选派了两名“蛙人”,潜入水中,遇桩则据断之。在水道中潜行了数十里,搬来了救兵。

宋朝在选拔间谍时,“精通番语”是重要标准,以便于潜伏到敌后进行工作。除此之外,宋朝谍情人员必须掌握相关地理知识和绘图能力,最好有一定的数学知识,这样才能在瞬息万变的敌后获取各种各样的有用信息。想要混迹敌后不被人察觉,必须熟悉当地的风土人情。否则一些当地的基本常识会暴露间谍的身份,招致杀身之祸。间谍表面上从事各种行业,与普通人无异。外国的小商贩、番民、俘虏、和尚、甚至敌人的亲戚,都有可能从事情报工作。

其次,建立了较为系统的间谍网。宋代间谍的身份非常复杂,遍布各行各业。出使外国的使臣,做边疆贸易的商人,敌将的亲信、宠妾,土著、番民,普通老百姓、俘虏、僧人等等,都可能是间谍。

再有,宋代的密码技术非常先进。宋人将密码叫做“字验”。所谓“字验”,即将各种情报用四十字的一首诗中的某些字来表示。《武经总要》载,军中之事有四十种,如:请弓、请箭、请马、请粮料、请草料、请添兵、请固守、贼多、贼少、士卒病等等,按顺序排列好。如出现了四十项中的某一项或几项情况,就写一首五言律诗,按四十项的次序,用一个记号写在诗的第几个字下面。

文章图片5

宋版武经总要

以《赋得古原草送别》为例,全诗共四十个字:“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若出现“被贼围”的情况时,按四十项的次序是第三十一项,那么就在诗的第三十一个字“又送王孙去”的“又”字下加记号,即表示“被贼围”的情报。主将用手上的密码本一对,就能知道情况。情报的安全性大大增加。

其他的间谍技术,还有蜡书、瓮听、空飘、箭书等等,可谓花样百出,把间谍和反间谍战推向了当时的高峰。古代并非没有情报工作,只不过相关的记录较少而已,毕竟这些都是不可为外人道的绝密信息。不为外人道也。

文章图片6

瓮听(窃听器)

(一) 宋与南唐

文章图片7

南唐

针对南唐的反间计

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登基不久,很快将荆南、后蜀、南汉等小国灭掉,南唐后主李煜深感不安,急忙派人朝见赵匡胤,表示愿意取消国号、自贬为江南国主、向大宋称臣。赵匡胤从当时大局考虑,便暂时答应了这一要求。

此时,李煜身边有位忠臣,名叫林仁肇,此人体魄雄健,骁勇善射,是当时南唐名将,人称“林虎子”。林仁肇向李煜献策说:江北宋军,在灭南荆、后蜀等国之后,兵马劳顿,粮草不多,我愿意带兵从此地伺机击宋,收复失地,扭转局面。此举如能得胜,继续推进;一旦失手,您可治臣谋反之罪,杀掉我全家,向赵匡胤谢罪,以确保后主您的地位。面对这一忠烈之举,李煜却胆小怕事,居然没有同意林仁肇的请求与建议。结果此事不幸走漏了风声,很快被赵匡胤知道了,龙颜大怒,他清晰的认识到想要统一江南,就必须除掉林仁肇。

公元972年,赵匡胤派了一个间谍买通了林仁肇的一个亲信,从林府中偷出了一幅林仁肇的肖像画,很快带回大宋,交给赵匡胤,赵将画交给下人,挂在了一处豪宅内。随后引南唐使臣来参观豪宅,使臣不看则已,一看不由一惊,这豪宅中怎么会挂着林仁肇的肖像?宋臣悄悄地告知:林将军已经归顺了大宋,这肖像画便是信物,这处豪宅是皇上赐给林将军的。这消息很快传到了李煜的耳朵里,性格多疑的李煜相信了这一阴谋,于是便用毒酒赐死了林仁肇。一代忠臣良将,死于昏君之手,而自己的肖像画竟成了自己的“罪证”。不久,南唐被灭,李煜当了阶下之囚,因写词发泄悲愤之情,被宋太宗赵光义用毒酒赐死,李煜终于和林仁肇落了个同样的结局。

这个为赵匡胤统一南唐立下了汗马功劳的间谍是个无名英雄,使赵匡胤成功设反间计害死林仁肇,直接导致南唐再无北宋敌手,从而使得赵匡胤很快统一了全国。宋朝细作功莫大焉!

(二) 宋与大辽

文章图片8

宋辽澶渊之盟

澶渊之盟背后的故事

根据沈括撰写的张牧墓志、《补梦溪笔谈》和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的记载,澶渊之盟前有一名近卫军中级军官名叫张皓(即张牧的父亲),被辽军游骑活捉了。不过萧太后并没有虐待俘虏,反而好吃好喝招待他,然后不久就将其释放,目的是想通过其传达辽方要求和谈的信息。

张皓回到宋营就向内侍监军周文质透露辽军明天就会来袭击,周文质听闻后连夜紧急召见宋军的指挥官李继隆和秦翰研究对策。次日辽军抵达后果然“围合三面,轻骑由西北隅突进”,而此时辽军进攻的方位正是周文质主管的西北方向,萧达凛在一线亲自督战,结果被宋军床子弩当场射杀。

在萧达凛被射杀之前,“李继隆等整军成列以御之分伏劲弩控扼要害”,显然宋军是胸有成竹,早有准备,由此可见,最终形成澶渊之盟的一个重要因素辽军主将萧挞凛阵亡虽然有一定的偶然性,但绝非宋军纯粹中彩票式的好运气。说到底这是和宋军神奇而有效的间谍系统有关。

从常理分析,在辽军第二天就准备发起进攻的情况下,好吃好喝招待一个俘虏然后放回来传递议和的信息,本身就很蹊跷,应该是为了迷惑军队放松警惕。但是萧太后没想到的是,这个俘虏带回了真正有价值的情报,给自己一方来了个致命一击。以张皓的级别和刚刚被俘的情况,他是不可能掌握这个重要军事情报的,其中发挥作用的非常可能是已经混迹辽国高层的鼹鼠。这个鼹鼠很有可能就是之前被辽国俘虏的宋朝将领王继忠

王继忠是曾任武骑指挥使,戍守瓦桥关的王珫之子,他自幼丧父,六岁时补任东西班殿侍,宋真宗在王府时,得以事奉左右,因恭谨厚道而受到亲信。宋真宗继位后,累迁至殿前都虞候,掌领云州观察使,出任深州副都部署,改任镇、定、高阳关三路钤辖兼河北都转运使,升任高阳关副都部署,不久移任定州。在与辽军作战过程中,遇南府宰相耶律奴瓜等,苦战之余终于力竭被俘。萧太后很赏识他,授户部使官位,以康默记族女妻之。宋真宗以为他死了,优诏赠大同军节度使,增加等级送给财物以帮助办丧事,以他的四个儿子王怀节、王怀敏、王怀德、王怀政为官。

澶渊之盟前夕,也就是在萧挞凛被射杀后,辽圣宗命令王继忠参与和议,宋朝方面才知道他还活着。《宋史》称“朝廷从之,自是南北戢兵,继忠有力焉”。此后,朝廷每年派使者到辽国,必定以袭衣、金带、器币、茶叶和药物赐给他,王继忠对使者也必定伤感流泪,他也曾附奏表请求召回他,宋真宗因为澶渊之盟约定“各无所求”,不想背叛盟约,赐诏书晓谕旨意,没有同意他回来。另一方面,辽国皇帝待王继忠很优厚,将他的姓名改为耶律显忠,后又改名耶律宗信,封楚王,以耶律家族辽国宗室的身份看待他。

王继忠在和议中的重大作用是基于他的双重身份,这是明面上的,但是从蛛丝马迹来看,他很可能是张皓消息的来源,这个巨大作用恐怕是湮灭的历史的尘封之中了。

(三) 宋与大金

文章图片9

金国

1、疑似金国细作的秦桧南归

建炎元年(1127年)四月,金军驱掳二帝北上,把张叔夜、何栗、孙傅、秦桧、司马朴、陈过庭等都一并押走。到达北方后,孙傅等人都守节不屈,唯独秦桧屈服于威逼利诱,见风转舵。宋徽宗赵佶得到宋高宗即位的消息,叫秦桧起草一封信,向金酋粘罕摇尾乞怜,表示愿派人通知儿子赵构,愿意子子孙孙永远奉金正朔,并向金纳贡。后来,秦桧在金酋粘罕面前对此事并不完全隐瞒,还进行自我吹嘘。宋徽宗的一纸卖身契,并未使他摆脱阶下囚的困境。而秦桧却开始饱享女真贵族的残羹剩炙,粘罕非常赏识秦桧,赐给他钱万贯、绢万匹。 据说,秦桧通过'厚赂',打通关节,此信才得以传送到粘罕手中。

金太宗把秦桧分赐给挞懒。十月,陈过庭等人都流放到东北的显州(今辽宁北镇县东南),唯独秦桧却在挞懒的卵翼之下,留在燕山府,先充'任用',后任命为'参谋军事' 。有一次兀术还特地宴请秦桧,而'左右侍酒者,皆中都贵戚王公之姬妾' 。建炎三、四年(1129一1130年)间,挞懒负责淮东战场。秦桧如何当'参谋'的详情,已不得而知,现在所知的,是他曾向被围的楚州(今江苏淮安)写过劝降书 。楚州之战是当时最壮烈的保卫战之一,全城军民在赵立指挥下,尽管粮尽援绝,只吃树皮草根,仍死守不屈。城破之日,军民'抑痛扶伤巷战,虽妇人女子亦挽贼俱溺于水' ,以英勇就义回答了劝降。

建炎四年(1130年),挞懒率兵进攻山阳(今江苏淮安),秦桧随军同行。十月,秦桧携家眷离开金营,取道涟水军水砦,返回行都临安(今杭州)。 秦桧归宋后,自称杀了监视自己的金兵,抢了小船逃回。被掳至金国而得以举家归宋,而且还经过战火连天的敌占区,朝臣多持怀疑态度,但是宰相范宗尹、枢密院李回与秦桧关系要好,竭力保荐他的忠心。

秦桧返朝入对,提出'如欲天下无事,南自南,北自北'的南北分治方略,并呈上草拟的和议书。 金军在北方穷于应付游击健儿的袭扰,在南线又接二连三地挫败,使挞懒改变了单纯军事进攻的方针,重新捡起'以和议佐攻战的策略。'南自南,北自北'是挞懒的南北朝方案,也是秦桧在南宋的政治活动指针。高宗认为秦桧忠心可嘉,任命其为礼部尚书,秦桧的随从也都改为京官,就连船工孙靖也补官为承信郎。

随后秦桧排挤宰相范宗尹,密谋夺吕颐浩权,力主和议,排除异己,煽动张浚上位,阻挠岳飞北伐,罢免刘光世,见风使舵,掐准宋高宗的心思,坚决不迎二帝,致使二帝蒙尘,幕后操纵导致'淮西之变',四大抗金前线军区名存实亡,主持迁都临安,终止北伐的一切部署和准备,以示苟安一隅。秦桧在宋高宗默许之下不惜屈己称臣,希望和议速成。绍兴九年(1139年)正月,和议已成,大赦天下。兀术以谋反罪诛灭金将宗磐和挞懒,拘王伦于中山府。 韩世忠请求趁机攻金,秦桧以《春秋》不伐丧为借口反对,高宗也不赞成,出兵一事遂作罢。绍兴十年(1140年)五月,金人背盟,分四路入侵。 秦桧力主和议,罢黜反对和议的大臣,秦桧密奏高宗'论功行赏',收回诸将兵权。秦桧让谏官万俟卨弹劾岳飞,张俊又诬告岳飞部将张宪谋反,岳飞父子被押送大理寺。 十一月,金帅兀术派萧毅等到临安,宋金签订绍兴和议。 十二月,因岳飞在议和、立嗣等问题上和自己冲突,秦桧便诬告岳飞曾说自己和宋太祖都是三十岁任节度使,谩侮先皇、意图谋反,又以受诏不救淮西等罪名,将岳飞以“莫须有”的罪名赐死狱中。和议既成,秦桧开始粉饰太平,祥报不断,各地仪礼不绝。秦桧下令禁止野史,允许民间告发。并焚毁自罢相以来涉及秦桧的所有诏书和奏章。 十月,打击理学,禁止程颐、张载的著作在社会上传播。对舆论控制更加严密,不断兴起文字狱。宋廷加封秦桧为建康郡王,进秦熺为少师,皆致仕。当晚,秦桧去世,终年六十六岁,追赠申王,谥号'忠献'。

野史记载秦桧跪舔金国贵族,妻子侍奉挞懒,并写下忠诚大金的保证书才得以举家归宋。虽然在秦桧是否是金国间谍的问题上史学界存有疑虑,但是从秦桧南归后的言行举止来看,其秉承宋高宗旨意在流亡宋朝朝廷为非作歹,迫害北伐势力和爱国正义人士,甚至还抛弃在外国为国家暗战的细作。同时还夹带私货,排除异己,言论控制,粉饰太平,屈己称臣力主求和。一定程度上也是金国对宋朝侵略的帮凶内应。所以他基本上也洗不脱“宋奸”的罪名了,最后遗臭万年。

2、金朝版本的潜伏

宋金战争期间,除了秦桧之外,还有很多金朝间谍!1161年,在宋金边境榷场贸易的宋代商人认识了一个名叫刘蕴古的金朝珠宝商人,此人出手阔绰,而且他手眼通天有稀缺货源,就这样一来二去的,这位商人和宋朝的很多生意人成了好朋友!后来他们在相处的日子里,这个金朝的刘先生会经常在酒桌上抱怨金朝的暴虐,感叹生不逢时,作为宋人后裔备受金国人歧视,于是他只能靠做买卖为生,甚至在自己醉酒之后,他还说出自己羡慕宋朝强大的兵力,他告诉宋朝的商人们,金国只是虚有其表,甚至还希望宋朝军人早日作战成功!

后来这名心向着宋朝的刘姓商人也慢慢的引起了宋朝官员的关注,这一来二去的,官员们发现这个人文武双全,什么都会,更重要的是他从小在金朝长大,能够替他们了解对方的虚实,于是这个消息很快就传到了宋高宗那里,宋高宗得知后大喜,还亲自给他加封,而且后来还到了宋朝军政部门当官!

但是让宋朝这些人没有想到的是,这样一位爱国商人,其实就是金朝精心包装的一个间谍,他的目的就是为了打入宋朝的军政内部,窃取重要的情报!当这个刘先生到达杭州吴山的一个祠堂时,为了让金朝同伙知道他的下落,还专门把这个祠堂的匾额卸了下来,换上了一个新的,虽然这个新匾额看上去很朴实,但是却写着他的名字和职务,其实这是他做为一个间谍发出的信号,此时的他已经潜伏成功,而且这个祠堂已经成为了他们交换情报的地方!就这样,这个刘先生一直从宋高宗时期潜伏到了宋孝宗时期,直到1165年,他派去给金朝传情报的仆人被宋朝官员发现后并吐出了实情,这才让他的身份暴露。潜伏四年的这位金国汉人刘蕴古,天知道他给金国传递了什么宋朝的重要情报!这也给宋朝敲了个警钟,宋朝统治者伤心了,以致于宋朝开始对金国归来的归义人不怎么信任,也不敢重用,辛弃疾就是其中的著名代表。

3、宋代版本的潜伏

宇文虚中(1079—1146),字叔通,原名宇文黄中,后被宋徽宗赐名为虚中。徽宗大观三年进士及第。宇文虚中先做了一段时间的州县官,史称其“有才气”,后来做起居舍人,负责编修国史,之后又升迁为中书舍人,专职起草诏令。

金国潜伏成功

1122年,北宋朝廷打算引女真夹攻契丹,签订宋金海上盟约,试图恢复燕云故境。宇文虚中直言背弃与契丹的百年和好最终必反受其害。他建议维持与契丹的和平以消除战端,并作《论收燕山利害札子》《用兵疏》,详细地分析作战双方的实力,认为宋的实力并不能保证必胜契丹,此法犹如一个富人想要除去穷邻居以广屋居,竟和强盗合谋除去邻居,终会造成富人与强盗比邻而居,使富人的财富被强盗所图谋。但这份“罢兵疏”未得到朝廷采纳,他本人还因此得罪了急于立战功的权臣童贯而被降官。宋朝坚持对契丹用兵,战局愈发不可收拾,宇文虚中再次建言十一策,呈二十议,仍未被朝廷理会,导致宋朝国库空虚,金人坐享渔翁之利,为此后北宋灭亡埋下了巨大的隐患。

1125年,金兵南下,围攻汴京、太原,宋徽宗任命宇文虚中为资政殿大学士、军前宣谕史。宇文虚中集结散兵游勇2万,启用李邈管理军队,并令姚平仲整编失利援军驻守汴河,对抗金兵。宋徽宗欲派人到金人营帐谈和,众大臣无人敢去,宇文虚中慨然前往。经谈判,金人最终答应退兵,但以北宋割地(太原、中山、河间)、赔款、滞留康王(康王就是后来南宋高宗赵构)为条件。后来,宇文虚中又两次入金谈判斡旋,助康王归国。宇文虚中因不辱使命,被升任为枢密院事,但遭到权臣的嫉恨,被言官弹劾,贬至青州。南宋高宗即位后,又被流放到了韶州。

“靖康之难”发生后,南宋高宗赵构在继位的第二年恢复了宇文虚中的官职,任命他为祈请使出使金国,请求归还徽钦二帝。金国人折服于他的才华,将其扣留,许以官职,一心想要归化他。宇文虚中想以身份之便利探金国之虚实,密报南宋朝廷后,出仕金国。他的文采盖世,金人称“本朝百余年间以文章见称者,皇统间宇文公、大定间无可蔡公、明昌间则党公。”他在金国累官至翰林学士、知制诰兼太长寺卿、封河内郡开国公,后来,金国立金太祖《睿德神功碑》时,翰林承旨要求必须由宇文虚中来写。金人还尊称他为“国师”,后迁礼部尚书。

文章图片10

卧底九死一生

自从宇文虚中当官后,他就开始暗地里结识各种反对金国的仁人志士。他先结识了另一名间谍高士谈,后来又结识了洪皓等人,使他能在金国上下到处安插眼线。不久,宋高宗的使臣王伦来到金国,与宇文虚中秘密接洽。他发现宇文虚中 “身在曹营心在汉”,当即表示要回去给他平反。宋高宗得知后大喜,不仅大大奖赏了宇文虚中的儿子宇文师瑗,还要求大臣们给予宇文虚中必要的支援。有了联络线,宇文虚中的消息源源不断地到了宋朝这边。

1137年,宇文虚中为宋高宗送了一份大礼——干掉了围攻汴梁的完颜宗翰。那一年,金熙宗即位;宋徽宗在五国城去世。当时,金国的皇帝金熙宗完颜亶年仅十八,即位不到两年。而他周围,是金国崛起过程中成长起来的一大批权臣勋戚,尤其是完颜宗翰手握重兵,军政界影响很大。宗翰就是《岳飞传》里的粘罕,金国宰相的儿子,文武双全,一直是金国核心决策层成员,堪称灭宋的核心人物。这样主弱臣强的关系,金熙宗一直看宗翰不顺眼,宇文虚中瞅准机会进谗言,劝金熙宗削夺宗翰的兵权,金熙宗提拔宗翰成为宰相,其实玩的是明升暗降,变相地解除了他的兵权,同年,宇文虚中又上书,指控宗翰的手下高庆裔贪赃枉法,金熙宗借这个机会,将高庆裔革职、斩首。完颜宗翰本人性子比较刚烈,容不得自己的手下被欺负,所以在一个月后也病死身亡。没有了完颜宗翰,金国的军事力量开始走下坡路。

在金国试图用兵南宋之时,他极力劝阻,甚至通过推行汉化政策,希望用文化征服金国,以保南宋平安。但人们认为他已经“失节”,在《宋史》中被人诟病。

被猪队友出卖

宇文虚中在金国,身居高位,却仍感“幽囚困苦,非人理所能堪”。他以汉朝名臣苏武自况,为国守节。曾集聚在金的宋朝官员七十余人,策划趁金国皇帝祭天的时候劫杀之,把宋钦宗送回南宋。但此时的南宋朝廷已发生悄然变化,高宗赵构已不愿意徽钦二帝回朝,权臣秦桧为牵制宇文虚中,不顾他的再三请求,打着团聚之名将其在南宋的一家老小全部送至金国。宇文虚中未能及时洞悉国内形势,以蜡丸将计划密报南宋朝廷。当秦桧拿着药丸来找完颜宗弼时,完颜宗弼的下巴差点掉在地上。一方面,他这才知道原来宇文虚中就是那位隐藏18年的神秘间谍;另一方面,宋高宗和秦桧出卖朝廷同僚能出卖得这么彻底,恐怕也是他完全没想到的。见事情败露的宇文虚中做最后一搏,“急发兵直至北主帐下”,令“北主几不能脱”。壮哉宇文虚中!谁道书生百无一用?最终起义失败,宇文虚中被抓,一家老小同日被焚死。宇文虚中终年67岁。另外,与他一起绑架金熙宗的高士谈等人也被连带着一起杀了。至此,一代间谍尸骨无存。

文章图片11

宋臣宇文虚中被杀

1128年身陷敌邦,1146年杀身报国,真正的敌营十八年。其间,从一个无名小卒升为金国国师,且能做到金国情报保质保量的传递到宋朝,可见宇文虚中是名副其实的自学成才的伟大间谍。可惜,因为他长期卧底金国,宋朝人并不知道他的真实身份,反倒认为他是个叛徒,这让他一直被人诟病,事迹更是隐没不见。

直到三十多年后,宋孝宗(1174-1189)才为其平反,追赠宇文虚中开府仪同三司,认可他是为国捐躯,谥号“肃愍”,赐庙号“仁勇”,并将他的远房侄孙宇文绍节立为宇文虚中的后人。1205年,宋宁宗又对宇文虚中加赠少保,赐姓赵,并将出卖他的秦桧追夺王爵,改谥“谬丑”。

宇文虚中在金写了很多倾吐危难之苦、家山之思、沧桑之感的诗词散文,但很多散佚了,元好问的《中州集》中收录了他的诗文五十余首;《宋代蜀文辑存》收录其散文十余篇;《双流县志·艺文》(嘉庆版)收录其五言诗、七言诗二十六首。他的诗作在入金以后,风格大改,不再是抒发羁旅闲愁,更多的是痛恨朝中奸佞当道,亦恨自己无用被金人囚困,时常表达对故国的无比眷恋和为国守节的坚贞不屈。

无名英雄永垂不朽

可以想象,长期卧底的宇文虚中是孤独痛苦的,他身在敌营十八年,必须时刻警醒。时间太久了,他都成了金国的国师,岁月已经让他看不出一点宋人的模样痕迹,家乡的模样已经记不清了。就像现代的一部香港电影,卧底和单线联系人说:快把我召回去吧,不然我就成老大了。满满的无奈辛酸,尤其是不知道还得坚持到何年何月,自发的坚持很是不容易。在和敌方大臣交往的时候估计宇文虚中都不敢喝醉,睡觉也要睁着一只眼。只有在深夜里,他伏于案前,默默写下:

满腹诗书漫古今,频年流落易伤心。南冠终日囚军府,北雁何时到上林?

开口摧颓空抱朴,协肩奔走尚腰金。莫邪利剑今何在?不斩奸邪恨最深!

有人说,宇文虚中是孤独行走的英雄,却寂寂地死去,没有爆发出振聋发聩的巨响,也没有留下令人赞颂的名声。他于千万敌军之中,坚定信念,不忘本心。只是这个孤独英雄,也没有走出英雄之死的怪圈。昏庸如赵构,汉奸如秦桧,这样的猪队友最终出卖了他,并将他全家老小送往金朝,皇统六年(宋绍兴十六年,1146年),全家老幼百口同日遇害。他的坚持换来的是冷却心扉的背叛,残酷的现实和他的理想是巨大的反差,读完下面的诗文,后世的我们也不由得向他致敬!

遥夜沈沈满幕霜,有时归梦到家乡。传闻已筑西河馆,自许能肥北海羊。

回首两朝俱草莽,驰心万里绝农桑。人生一死浑闲事,裂眥穿胸不汝忘!

烈火中得到永生

黑暗里,你坚定地守望心中的太阳;长夜里,你默默地催生黎明的曙光;

虎穴中,你忍辱负重,周旋待机;搏杀中,你悄然而起,毙敌无形;

你的名字无人知晓,你的功勋永垂不朽;你们,在烈火中得到永生。

这段话,嵌在北京西山森林公园的无名英雄广场纪念碑上,纪念的是在隐秘战线上牺牲的英雄。这段话同样适用于八百多年前为国家大义而牺牲的宇文虚中身上。

4、宋代版“身在曹营心在汉”

北宋末南宋初。施宜生,福建邵武人,字明望。政和四年(1114年)的进士,宣和末年被朝廷授为颍州教授。在他刚刚进士及第时,他抱着满腔豪情,希望能在官场中施展平生所学,一展抱负。一首《题壁》可以看出他当时的踌躇满志:

君子道穷志不穷,人生自古有飘蓬。

文章笔下千堆锦,志气胸中万丈虹。

大抵养龙须是海,算来栖凤莫非桐。

山东宰相山西将,真把前功论后功。

然而理想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在颍州教授的这个位置上,他一干就是十数年而不得升迁,娶妻、生子、养家糊口、日复一日重复琐碎的政务组成了他完整的生活。后宋朝因战乱被迫裁员,失业后从范汝为义军,后获罪愆,乃北上仕伪齐,复入金,官至翰林讲学士。

文章图片12

伪齐政权

在游历各地时,他看见金人的残暴,铁骑下无数的亡魂呻吟让他食不甘味。在逃亡者的嘴里,他听到了南宋赵构的懦弱,风波亭的大雪。这一切既遥远又熟悉,一次次的让他内心煎熬。但是这一切,施宜生并不能与任何人分享。身在龙潭虎穴,只要稍微有一点对南宋的同情态度,且不说眼前富贵皆化烟云,身家性命更是难保。

有一天发现一张字条,上面写着:施宜生,你还是有点良心,患思乡病的不只你一个人。明天,我们聊聊吧——宇文虚中

于是,在会宁府城外漫天大雪中,两位沦落人一同浅吟低唱,把酒言悲。

不久,宇文虚中被怀疑是南宋间谍,宇文虚中孤注一掷的反击被金兀术无情的碾压,宇文虚中潜伏那么久最终换来的是举家上百口的性命。为了恐吓朝中同情南宋的文人,金兀术以残忍的火烧之刑处死宇文虚中全家人。

在那段阴暗的日子里,施宜生写了不少的文章,既有贬损南宋的,也有为金朝歌功颂德的。于是,在南宋人眼里,施宜生成了一个成分十足的卖国贼,臭汉奸。

金熙宗被完颜亮杀死时,宋朝,武无领兵之将,文无安邦之人。踌躇满志的完颜亮,为了刺探南宋的军情,打算借着贺正旦使出访南宋的机会,让金国使臣收集南宋的军事经济情况,为日后兴兵南下做好充分的情报工作。

于是,完颜亮指派已成为礼部尚书的施宜生为正使、耶律翼为副使出访南宋。施宜生只能打点行李,带着贺正旦使团回到了二十一年未曾一见的故国。一路南下,看着山河依旧,百姓生活秩序井然,心情不知是喜是悲。让他大为惊奇的是,赵构居然同覆亡的北宋徽宗、钦宗一样,依旧幻想着与大金的“和平共处”,他们所过之处,军队废弛,边防空虚,一点备战的迹象都没有。

山雨欲来,然而临安城内依然是暖风熏得游人醉,一片歌舞升平。借着宴会的机会,施宜生对南宋的大臣观察许久,最终的结果令他大失所望,这是一个彻底生活在幻想中的国家,不思进取,只求苟活是他们的特点。金国已经在北方摩拳擦掌,准备战备。使团副使耶律翼到处派出探子收集情报,然而偌大南宋政府,居然恍若未闻。施宜生心里那故国情怀被激起,一定要想办法警告宋人,让他们做好准备。但是,说起容易做起难,耶律翼如影随形一般盯着施宜生。那双警惕蔑视的眼神,让施宜生无计可施,他只能耐心的等待机会。

施宜生的老同学兼同乡——礼部尚书张焘组织金国使团参加临安一日游。在天竺寺,导游张焘热心的向金国人介绍古刹历史,领各位贵客到禅房,重点推荐了茶道,品尝临安特产龙井茶。详细介绍龙井茶的采摘、炒制、冲泡、用水,如何辨色绿、闻香郁、品味醇……耶律翼听得眉头大皱:南蛮子怎么那么事!于是耶律翼离开禅房以求耳根清净。

这边故人相见,不胜唏嘘,施宜生对张焘说到:“记得崇化堂前赏月时否?”张焘答:“狐死首丘耳”。讽刺对方不要忘本,要记得家乡。施宜生故意望着北方,对张焘说:“今日北风甚劲。”看到张焘一脸懵逼的样子,施宜生急忙又取了案上的笔,敲着桌沿说:“笔来,笔来!”(必来,必来!)以隐语泄露军机,暗示宋朝要抓紧开始警备。张焘恍然大悟。施宜生深深的松了一口气,该做的,他已经做了。此行他最大的目的已经达到,可以回去了。

次年,除翰林学士。大定元年(1161年),得风疾。同年,完颜亮提点大军,兵分四路而下。虞允文以不足两万之众,击败完颜亮号称十五万大军。是役,称采石大捷。虞允文传有云:金使施宜生颇泄敌情,张焘密奏之……允文上疏言:“金必败盟,兵出有五道,愿诏大臣豫思备御。”矢志不做亡宋之贼也,也许是施宜生的内心独白。大定二年(1162年)其致仕。次年六月,施宜生去世。

正所谓:

感事伤怀谁得知,故园閒日自晖晖。

江南地暖先花发,塞北天寒迟雁归。

梦里江河依旧是,眼前阡陌似疑非。

无愁只有双蝴蝶,解趁残红作阵飞。

(四) 宋与西夏

文章图片13

西夏

北宋和西夏的战争在今天陕西、宁夏一带攻防百年,开战初期宋军的表现是“师惟不出,出则丧师”,西夏则是“寇惟不来,来必得志”。宋仁宗时期的短短三年间,宋军一败三川口、二败好水川、三败定川砦,三战没能打下来的太平局面,最终还是靠“庆历和议”用钱买到。

宋军连战连败的背后原因是多方面的,宋朝初期在双方情报战较量上的失误就是其中之一。相比于西夏国主李元昊的卓越谍战能力,宋仁宗君臣在一开始就犯下了一个致命错误,埋下了连吞三败的祸根。

一、山遇惟亮投诚被遣返出卖

1038年初,李元昊向北宋“请遣人供佛五台山”,表面上是派人入宋礼佛,但真实目的是“窥河东道路”,为日后的入侵侦察地形。遗憾的是彼时北宋朝廷对党项人毫无戒心,很傻很天真地同意了李元昊的请求,于是这些西夏间谍组成的所谓“礼佛团”顺利入境,而且还享受到宋朝给予的免费食宿待遇。

更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在这一年的夏天,李元昊的叔叔山遇惟亮突然携带妻儿家眷出现在宋朝延州境内,将李元昊的核心机密告诉了当地宋朝官员。山遇惟亮是当时西夏的重臣,在西夏军中是重量级大佬,立有战功无数。

这位辈分高、权位重的大人物为何要背主投宋呢?背后原因是西夏内部的路线之争。山遇惟亮和李元昊之父李德明都是亲宋立场,他期望李元昊继续走依附宋朝的路线,坚决反对李元昊称帝。但在早前的贺兰山大会上,李元昊还是向党项各路豪酋宣告了将要称帝的决定。只待解决掉山遇惟亮这样的异议者就要择吉登基了。

山遇惟亮再混下去只有死路一条,这才不得已出走西夏向宋朝投诚。但对于山遇惟亮带来的最高情报,宋朝延州的文武主官郭劝、李渭却完全没有抓到重点,他们深知西夏“自德明纳贡四十年,有内附者未尝留”。最后在睦邻友好的外交思想指引下,这俩人做出的决定竟是将山遇惟亮遣送出境、押还西夏。

郭劝、李渭之所以急于了结此事也是有苦衷的,因为北宋对党项人一直是用“赐”金帛锦绮的方式加以笼络羁縻,对西夏采取的是一种近乎不设防的状态。这就造成郭劝、李渭在处理有关西夏问题上,陷于“西陲撤备,将帅戢身,戍兵束手”的尴尬境地,自主和变通的余地几乎没有。

当时蔡州有一名进士认为李元昊必会称帝反宋,建议朝廷加强边境防备。结果这位提建议的进士竟被时任宰相亲自下令流放到南方的建州。可见,当时所谓的宋夏友好是不能触碰的言论禁区。受此影响,郭劝、李渭甚至在将投诚的山遇惟亮遣返后,还搞了一个“约束缘边勿受降者”的专项整顿行动,深恐被扣上维护宋夏友好不力的锅。

就这样,本应成为北宋对西夏情报宝库的山遇惟亮,在遣返后被李元昊以乱箭射杀。一个月后,李元昊改元称帝,并随即酝酿对宋朝边境的大规模军事进攻。如果山遇惟亮能够得到宋朝的重视和留用,那么宋军在与西夏作战时就抢占了先机,宋朝的这一失误无疑是致命的。

二、大力缉捕西夏刺事人(间谍),不信任党项归附者

文化昌盛的宋朝对于信息封锁是很重视的,因为议论国政是士大夫们文学创作的一个主流方向,而繁荣的民间出版业又有强大的图书出口能力。因此,为防止外人从宋人文集中读到朝廷政策和军国机密,宋真宗时便颁布诏令:“民以书籍赴缘边榷场博易者,自非《九经》书疏,悉禁之”,除儒家九大经典及其相关书籍,其它出版物一概在禁止出口之列。

宋仁宗即位后也在1027年颁布了更严格的类似禁令,要求所有准备刊印的文集必须先接受官府的审查,“别无妨碍,许令开板,方得雕印;如敢违犯,必行朝典,仍侯断遣迄,收索印版,随处当官毁之”,这种对图书出版销售的管控,属于最基本的情报封锁,也并非只针对西夏一方。

直到李元昊正式称帝之后,宋仁宗面对西夏的情报战才第一次做出针锋相对的反击。在《续资治通鉴长编》的记载中,宋仁宗在1040年至少两次颁布缉捕西夏间谍的诏令,这年正月里的诏令是:“募京城内外捕索元昊刺事人,获一名者赏钱三十万,公人仍转两资,百姓优与厢镇。而知不告者,法外重诛之,其妻孥仍配广南编管”。所谓“刺事人”,就是当时对间谍的称谓。

受宋军三川口之败的刺激,六月,宋仁宗的新诏令对缉捕西夏刺事人的奖罚价码大大升级,“元昊刺事人自今获一人者,赏钱百万,补班行;其容匿者,家长斩,妻子配流;所在失觉者,重劾其罪。”

但在反间谍行动中,北宋君臣又犯了另一个致命错误,从之前无条件信任西夏人的极端,走向完全不信任西夏人的又一极端。虽然在缉捕西夏刺事人时,曾任用归附宋朝的西夏人韩怀亮参与搜捕,但更多时候对来自西夏的归附者都是不信任和不使用的。

例如,西夏的团练使李兴归附宋朝后,反而因为他曾是李元昊亲信的人,被宋朝有关部门认为“恐不得其情,故徙之南方”,给安置到远离宋夏战场的南方去了。一度受到任用的韩怀亮,也曾遭到过开封府的拘押审查。另一位归附宋朝的西夏团练使鄂齐尔,虽然被授“为怀化将军,给供奉官、巡检俸”,但在宋夏战争中发挥过什么作用则未见史料记载。

如果说宋朝对山遇惟亮的遣返是自我放弃先机,那么随后对西夏归降者的冷落无异于自废武功。虽然宋仁宗三番五次地下诏,许以丰厚条件诱降西夏人,但史料中几乎见不到西夏降人在宋朝真正发挥作用的记载。

相反的是,宋人归附西夏者却有许多人得到重用,也是极大地讽刺。例如,灵州屯戍军校郑美叛投西夏后被授以兵权,宋朝的灵武因之而失于敌手。华州人张元投靠西夏后官至国相,在好水川之战中助李元昊大败宋军。如此反差,究其原因,在北宋内部党争不靖,归附的党项人基本上都是防备猜疑,留而不用。

三、宋朝情报不准确,内部不团结

《孙子兵法》用间篇说:“爱爵禄百金,不知敌之情者,不仁之至也,非民之将也,非主之佐也,非胜之主也。”这话的核心意思是要重视情报战,要舍得真金白银花大钱,而李元昊在这方面是相当合格的。

据《宋朝诸臣奏议》的记载,李元昊“所用谍者,皆厚家赏赂,极其尊宠,故窥我机宜,动必得实”,因而西夏所获情报的准确度极高。而宋朝方面“所遣刺事人,或临以官势,或量与茶綵,止于熟户族帐内,采道路之言,便为事实”,以小道消息为主,相当不靠谱。比如,三川口之战中李元昊故意散布假消息,致使号称“铁壁相公”的宋军守将李士彬得到的情报,都是“铁壁相公之名甚威,吾士卒闻而丧胆,狼狈逃窜,虽军令而不可止”这类顺耳的假话,李士彬最终兵败被俘。

在好水川之战中,当时宋军统帅中范仲淹主张坚守,韩琦主张进攻。范、韩两人意见不一的情况被李元昊准确探知,他于是一边加紧兵力集结,一边给范仲淹写信佯装求和,这一手让韩琦攻意更决、范仲淹守志更坚,宋军决策层的分裂由此加剧,结果军兵尚未出塞就一败涂地。

从三川口之战到好水川之战的两年时间,是北宋与西夏关系最紧张的时期,也是北宋应对最慌乱的时期,宋军的情报战表现是灾难性的,因轻信小道消息而多次犯下致命错误。

四、宋朝的暗战反击

好在那之后,被打懵的宋朝君臣逐渐回过神,因好水川战败而被调任秦州知州的韩琦,建议向西夏派遣间谍:“倾内努三分之一,分助边用,以金帛赐逐路帅臣,使行间觇贼,则动静先知。”这表明宋朝边州官员开始尝试应对西夏的新策略了。

1041年,北宋名将张亢“谋击琉璃堡(在今陕西府谷西北),使谍伏敌砦旁草中”,预先派出去刺探情报的间谍,对琉璃堡的成功收复起到了很大作用。同年的麟州解围战则堪称宋军对西夏谍战的经典之作,当时李元昊的间谍探知麟州(在今陕西省神木)城中无水源,遂决定围至城内水尽后待其不攻自破。结果麟州知州苗继宣在危急关头“取污沟之泥以饰坤”,使李元昊误以为城内另有水源而撤围退兵。

1042年,泾州知州滕宗谅“募敢勇,谍知贼远近形势,报旁郡使为备”,派出间谍监视西夏军动向,相当于为各州郡建立了军情预警。1043年,陕西宣抚副使田况成功将间谍派入西夏腹地,“诸路得谍者,皆声言西界迤逦,遇乞、刚浪嵬等诸腹心谋叛贼,事觉被诛,国中大乱”,不仅刺探军情,连西夏国内形势也探知了,这表明北宋的谍战工作已经大有进步。

在此期间把李元昊坑得最惨的人,当数北宋名将、“种家军”创始人种世衡。宋人魏泰的《东轩笔录》就记载种世衡在1042年的冬天,用一个僧人成功离间了李元昊对他部将裕勒且的信任,导致裕勒且无罪被杀,为宋军除去了一个劲敌。同年的定川砦之战,李元昊虽然杀伤宋军葛怀敏等部两万人,但却在退兵时中了范仲淹的埋伏,被宋军斩杀万余人。宋朝张亢、滕宗谅、范仲淹、种世衡等谍战人才的反击,使此后李元昊的谍战奇招不再灵光,把这位谍战高手拉下了“神坛”。

文章图片14

宋代西军名将种世衡

当时西部边地用兵,守备不足,种世衡建议,延州东北二百里有故宽州,请求因其被废弃的城垒而兴建,用来抵挡西夏的锋锐,右可稳固延安的形势,左可致河东的粟米,向北可图取银、夏州的旧地。朝廷同意他的建议,命他负责这项工程。西夏人多次出击争斗,种世衡一边战斗一边筑城。但地险没有泉水,众人认为不可防守。凿地一百五十尺,才碰到石头,石工认为石头不可凿穿,种世衡下令一畚碎石付酬一百钱,终于得到泉水。城筑成后,赐名青涧城。(现为清涧县)青涧城修好后宋廷即任命其为青涧城知事,总领西夏防务。

其时,李元昊手下有两位得力干将,一位叫野利旺荣,一位叫野利遇乞,“有材谋”,“亲信用事”,是李元昊的主要羽翼。此二人实为兄弟,旺荣称“野利王”,遇乞称“天都王”,分别握有西夏兵权,所属士兵素以骁勇善战著称,让宋兵心惊胆战,又被称为西夏二王。李元昊在对宋的三川口、好水川两次战役中击败宋军,就是因为采纳了这兄弟俩“诱敌深入”、“设伏以待”的计谋。故此,种世衡一直寻求机会除掉他们。

交手过程中,旺荣、遇乞深知种世衡也是一位足智多谋的名将,故而派出间谍前去诈降,并伺机窥探宋军虚实。种世衡灵光一闪发现机会来了。种世衡对野利旺荣派来的间谍给予优厚待遇,“出入骑从甚宠”,一边佯装不知他们的行间目的,每天好吃好喝供着,一边积极寻找着可以执行这次反间任务的人选。

法崧冒死行间

当时有个名叫王光信的和尚,骁勇善于骑马射箭,熟悉蕃部的山川道路。种世衡出兵,常常让他作为向导,多次荡平羌人族帐。此人就是法崧,本名王嵩,本地人氏。这法崧原为行伍出身,身材魁梧且精于骑射。他曾多次往来于夏、宋之间,与党项部族中人有交往,又熟知夏的山川道路。后来落魄潦倒,看破红尘,于是在紫寺出家为僧,法名法崧,又有人称为王和尚。

种世衡得知法崧是个侠肝义胆的义士,便多方暗中观察,发现果然不是虚传,便派人设法把他请到军中。种世衡对法崧非常器重,一直当作亲生儿子,最终说服他还俗从军,接着举荐他做了一个小官。法崧的许多坏毛病,诸如喝酒、赌钱、嫖妓、打架等,种世衡看在眼里,却少加约束,而且还经常提供金钱任其挥霍。与此同时,种世衡设法将法崧的家里安顿妥当。这一切都让法崧十分感激,一直有知恩图报的念头。突然有一天,种世衡对法崧翻脸,将他押到将军大帐,指责他叛变投敌。法崧大喊冤枉,种世衡声称手中已有铁证,法崧再怎么辩解也已经无济于事,被关到牢中严刑拷打数十日。期间法崧对狱吏倾诉:对种将军并无二心,就算现在让我赴死,我也没有怨言!狱吏将此话传给种世衡,种世衡不为所动,并吩咐不时拷打提审。

就这样一直过了半年之久。法崧经过了无数次的严刑拷打,仍然对种世衡忠贞不二。就连野利旺荣派到宋军大营的细作,都知道了种世衡手下有一位叫法崧的奸细。他们非常关注事态的发展。在他们看来,到宋营卧底半年而寸功未立,是一件让自己感到非常羞愧的事情,而这一次终于可以赢得立功的机会了。如果抓住时机,很好地利用这名奸细,一定可以邀功求赏。

后来种世衡觉得时机成熟,将法崧秘密押到帐中并且亲手为其松绑,将间谍计划一五一十告诉法崧,这一出苦肉计是希望借此机会来反间西夏二王,使李元昊对二王起猜忌,除掉二王。不知道你肯不肯答应?法崧明白了前后经过和种世衡的良苦用心,不禁百感交集,立即含泪点头答应。种世衡说:“这次行间任务非比寻常,你一定要严格注意保密。否则,不但完成不了行间任务,你自己的安全也将很成问题。而且,可能你要经受比现在更大的痛苦,对此你必须要有思想准备。法崧认真的点头道:“这些苦都受了,将军放心!”

种世衡于是亲自起草一封书信,收信人即为野利旺荣。信中,种世衡这样写到:“您派来的几个人我都已经安顿得很好。他们送到的重要情报我已经收到。我非常明白您派他们来这里的用意。鉴于您对宋廷的贡献,我已上报朝廷,任命您为夏州节度使,每月俸禄为一百缗。这时任命书已经到了,盼望您早日归附,早日赴命。现在特意赠送您一幅画着龟的画,一颗枣子,希望您能明白其早归的寓意,早日归附宋廷。”(枣,谐音早,龟,谐音归。)

信写好之后,法崧用蜡将其密封,藏在衣服里面,并用针线密密麻麻地缝起来,非常难以察觉。种世衡告诉法崧:“枣子和画可以直接交给野利旺荣,但是千万不能泄露另有一封书信。无论怎么拷打你,都要挺住。直到面对李元昊的时候,而且也是到了斩杀你的时候,你才能说出书信的事情。这时候,你要说这一句话——我辜负了将军的恩德,无法完成这件大事了。然后,你就可以把书信供出了。”

法崧将种世衡的嘱托一一牢记在心。法崧说,如果以僧人的身份去,也许会更好一些。种世衡也觉得很有道理。就这样,僧人打扮的法崧带着密信和一幅画、一颗枣,上路了。

僧人打扮的法崧非常惹眼,故此一进入夏境,就被夏兵捕获。法崧坚持要见野利旺荣,说是有重要事情呈报。夏兵只得将其带到野利旺荣帐下。见到野利旺荣后,法崧拿出枣和画,呈送上去。野利旺荣得到一颗枣和一幅龟,感到莫名其妙。法崧转达了种世衡对他的问候,然后对野利旺荣说:“朝廷知你有降宋之心,立刻降旨封你为夏州节度使,每月有丰厚的俸禄。现在朝廷的信使和给你的官职凭信已到,请立即按原定计划速速行动。”野利旺荣这才明白法崧带来的枣、龟信物,其寓意为“早归”,感到受了极大侮辱,非常气愤,也非常惧怕。野利旺荣猜测一定还有书信,便向法崧索取。法崧故意看了看野利王的左右,说:“种将军只让我把这些东西交给您,并没带来书信。”野利旺荣见此情形,不敢隐匿。立刻快马报告李元昊,准备将法崧就地处死。

就在这时,野利旺荣的派出的奸细送回情报说,种世衡手下有个叫法崧的人,很可能是我们派出的间谍。这其实是种世衡故意放松警惕,让他们传递回去的一份假情报。野利旺荣不知是计,更害怕其中有什么别的隐情,得到自己安插的奸细的报告后,不敢再有丝毫怠慢,赶紧将法崧和画一起送给李元昊处置,试图以此证明自己的清白。

文章图片15

一代枭雄——李元昊

李元昊也感觉这事很蹊跷。在野利兄弟势力坐大之后,李元昊常常为此感到担忧。这兄弟二人握有重兵,一旦谋反,将对自己造成致命打击。故此,李元昊对野利兄弟一方面是善加利用,一方面却不能排除疑忌。君臣关系非常微妙。所以,当野利旺荣送来这个自称是联络员的和尚之后,李元昊不敢怠慢,想极力从其中找出一个答案出来。

李元昊下令将法崧囚禁于大牢之中严加看管,等候自己传令。一个和尚赶这么远的路过来,就是为了给野利旺荣送点小礼物?李元昊不信。他再三询问法崧的真实企图,却得不到回答。李元昊只得施以酷刑,但是仍然得不到回答。这样子过了很多天,刑罚越来越重,法崧丝毫没有松口。李元昊最关心的其实就是宋廷那边有没有传递书信给野利旺荣,对此,法崧一直予以坚决否认。面对奄奄一息的和尚,李元昊感到非常无奈,又非常不甘心。

又过了些日子,李元昊彻底失去了耐心。他派人将法崧秘密带到宫里,对他说:“我再给你最后一次机会,你再不说出实话,我就立即处死你!”法崧仍然不说出信函的下落。李元昊于是下令将他拉出去斩首。这时候,忽听到法崧大声呼喊说:“法崧死不足惜,只是没有完成将军托付的大事,辜负了将军,真对不起将军了!”李元昊急忙下令押回法崧。法崧这才把缝在僧衣中的书信供出。李元昊看到写给野利旺荣的书信,再联系画和枣的含义,他不禁倒吸一口凉气,不能不对野利旺荣产生怀疑。但是,李元昊毕竟老练,一阵冲动后,他又冷静下来。为了验证真伪,又暗中派遣心腹将领假扮野利旺荣的使者,去求见种世衡,以进一步打探虚实。

种世衡不能确定使者身份。他怀疑使者并非野利旺荣派来,所以没有立即召见他,只是派人每天到驿馆去问候使者起居,闲话家常。当谈李元昊驻地兴庆府地区时,使者对答如流,但一谈到野利旺荣驻地所在地区时,他就答不上来。种世衡知道此人肯定是李元昊派来的间谍。他不动声色,又派此前捉来的几名李元昊的奸细暗中辨认,终于确定使者确为李元昊的心腹将领。种世衡明白法崧的行间已经获得成功,便将计就计,故意在使者面前痛骂李元昊,盛赞野利旺荣降服朝廷、弃暗投明的义举,并给使者赠送了很多贵重礼物。临行前,种世衡还亲自给他饯行,对使者说:“请带话给你的主人,要速速决断,千万不要再犹豫了。”使者回到西夏,立即将上述情况如实报告李元昊。李元昊大怒,立刻剥夺了野利旺荣的兵权,以反叛罪处死了野利旺荣。

至此成功除掉野利旺荣后,种世衡又继续使用离间计把野利遇乞除掉。他在得知野利旺荣死后,故意在边境举行祭祀活动。种世衡命令手下将祭文写在木板上,祭文大力表彰野利兄弟弃暗投明归依宋廷。这祭文故意不全部烧掉,西夏的奸细得到这祭文赶紧送交李元昊。李元昊本来就对野利旺荣产生猜忌,见到祭文后更相信他的反叛完全属实。在哥哥旺荣冤死之后,遇乞自然会情绪激烈,这也让李元昊很容易产生猜疑。这种情况下,李元昊更容易中种世衡反间计,立即将野利遇乞处死。宋廷自此少了两位劲敌。李元昊冤杀功臣,西夏国内哗然。西夏本为部族立国,此次冤杀事件导致西夏人心不稳,各部族心怀怨愤,出兵不出力,西夏国力骤降,对宋朝边境的威胁解除。

虽然说法崧在出发前就有慷慨赴死的心理准备,但是谁都不希望出现最坏的结果。所以,成功除掉李元昊手下猛将之后,冒险赴敌营行间的英雄法崧便成为种世衡的牵挂。如何解救出法崧成为种世衡一直思考和面对的难题。没想到就在这时候,法崧竟然被李元昊释放出来了。

原来,李元昊在除掉野利兄弟之后,也有点后悔,害怕国内有人指责他杀害有功之臣,干脆再次栽赃野利家族。他即刻废掉野利旺荣的妹妹——一位已经失宠多时的皇后,然后散布舆论说,野利兄弟对自己的妹妹被废黜怀恨在心,进而存心谋反,幸亏被及时发现。这样,李元昊以谋反罪除掉野利兄弟就有了正当理由。而法崧,既然野利兄弟的谋反与他无关,而且举报叛臣有功,不但释放了他,还“礼之甚厚”。就这样,法崧竟奇迹般获得生还。此后李元昊请降的时候,还利用法崧作为联络使者。这之后,法崧重新改名为王嵩,受到加官进爵,“进侍禁、阁门祗候”。

法崧的功劳获得承认,应当感谢当朝的枢密使庞籍。庞籍在种世衡死后,对种世衡功劳有所漠视,这引起其后代的抗议。但庞籍倒是能对法崧这次冒险行间的贡献有充分的认识。在庞籍看来,西夏与宋朝重新结好,是因为“世衡画策遣嵩冒艰险间其君臣”。法崧经受严刑拷打而不背叛,并立下奇功,因此庞籍“请优进嵩官”。可以说,依靠庞籍的表彰,法崧冒死行间的义举,才渐为世人所熟知。

宋新社追评:

以上记录史册的故事只是宋朝与周边国家谍影暗战的冰山一角,智慧的古人在千年以前就充分利用细作侦知敌方情况,派出卧底在敌占区搞破坏,策反敌方重要人物,离间敌方君臣关系,地下情报工作搞得有声有色,丝毫不逊色于现代的007特工活动。他们以大无畏的勇气,敢想敢干的英雄气概,甘于默默无闻的为祖国传递情报,让宋朝知己知彼,打击了敌对方的嚣张气焰,维护了宋朝的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谱写了宋代可歌可泣的无名英雄赞歌。宋代的谍影暗战浪潮也给后世的留下了宝贵的经验教训。

谨以无名英雄纪念碑铭感怀:夫天下有大勇者,志不能测,刚不能制,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志甚远,所怀甚大也。所怀者何?天下有饥者,如己之饥,天下有溺者,如己之溺耳。民族危急,别亲离子而赴水火,易面事敌而求大同。风萧水寒,旌霜履血,或成或败,或囚或殁,人不知之,乃至殒后无名。

呜呼!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来兮精魄,安兮英灵。长河为咽,青山为证;岂曰无声?河山即名!人有所忘,史有所轻。一统可期,民族将兴,肃之嘉石,沐手勒铭。噫我子孙,代代永旌。

宋新社,一个专门写宋代历史旧闻的报社。热爱宋史的90后公子权穿越时空来到宋朝,以一隅房屋作报社(租的,可贵了),为您解读宋代那波澜壮阔的历史,为历史人物的行为作出注脚,以史为镜,以史为鉴,抛砖引玉。欢迎批评指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