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帝陵景区

 hsgzlgg 2022-03-11

       黄帝陵景区主要由轩辕庙和黄帝陵两大部分组成,轩辕庙在桥山山麓,而黄帝陵则在桥山之巅。桥山为子午岭中部向东延伸的支脉,位于陕西省延安市黄陵县城北1公里处,桥山在远古时代为有蟜氏居地,称作蟜山。黄帝时代称作“轩辕之丘”或“轩辕之台”,黄帝因此而得名“轩辕”,黄帝黄城中宫即位于此。以后演变成桥山。

    轩辕庙的主要建筑有庙门、诚心亭、碑亭、人文初祖殿和祭祀广场及祭祀大殿。


    轩辕庙庙前区气势恢弘,雄阔壮观,包括入口广场、印池、轩辕桥、桥北广场、龙尾道、庙前广场等,总占地面积300余亩。1992年动工修建,1997年建成。
    新修的入口广场,总长130米,进深70米,总面积约9100平方米,为不对称半椭圆造型。周边用花岗岩条石铺砌,地面选用直径60至80厘米的5000块秦岭天然河卵石铺就,既象征着先民草创文明时的艰辛,又象征着中华民族五千年悠久而灿烂的文明史。中央甬道取八卦符号,布局有“五行石”。广场右侧有七块较大型花岗岩石,布置如北斗七星,左侧有四块坐石,构成“二十八宿”,远远望去,整体图案又宛如一条栩栩如生的鱼龙,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意蕴。




黄帝陵石碑

    印池系用沮河古道改建而成,其意喻黄帝用印之水,又名龙池。占地300余亩,蓄水量46万立方米。满山古柏,倒映池中,与蓝天白云交相辉映,为黄帝陵平添了无限灵气,重现了“沮水夜月”的迷人景观。湖岸四周,植树11万株,花卉2.9万丛,草坪3.39万平方米,碎石铺路,绿树成阴,把古朴的陵区装扮得风光宜人。


    广场北端,昂然挺立一座横跨印池的石材桥梁,名曰轩辕桥,全长66米,宽8.6米,共8跨,跨度6米。桥体全部用造型别致的福建产花岗岩砌成,桥面由12根石梁铺就,桥侧面采用粗犷的蘑菇石面。此桥洁白如玉,粗犷朴实,可称为近代全石砌第一桥。




    桥的南北有4块桥墩石,桥南左右两块分别雕刻日月图案。

桥北左右两块分别雕刻天地图案。


两边桥头各有4.8米高望柱一对。
    轩辕桥北端的桥头平台,名之曰桥北广场,占地1548平方米,地面为花岗石铺筑,桥头平台沿龙尾道直通庙区。
    龙尾道亦用花岗岩铺设而成,共95级台阶,以象征轩辕黄帝“九五之尊”的至高地位。桥北广场与龙尾道两旁的坡地上,鲜花盛开,绿草遍地,一派盎然生机。


    顺着龙尾道拾级而上,便是宽阔的庙前广场。其地面用20厘米厚的混凝土浇注,上部铺以20厘米厚的花岗岩石,总面积达2800平方米。广场上还建有四个望柱,左右端然而立,古朴典雅,庄重大方。

    穿过庙前广场,迎面便是气度非凡的轩辕庙山门了。原山门进深8米,面阔五间。正门居中,东西两侧各一侧门。正门门额上书“轩辕庙”三个大字,系民国时期陕西省政府主席蒋鼎文于1938年清明节祭陵时所题。现山门为五开间廊庑式,平面轴线19.2×10米,建筑以汉代风格为基调,屋面采用歇山顶,石墙、石柱、钢筋混凝土梁和屋面板,上覆石筒瓦。山门台基比地面高出2.72米,台基和踏步全部采用花岗石制作。门前有平行的六根柱子支撑,屋檐四角隆起。柱子前有六级台阶,尽显庄严雄伟、大气磅礴之气度。


    进入庙院山门,轩辕黄帝手植柏首先映入眼帘。黄帝手植柏,位于轩辕庙门内左侧2米处,传说是黄帝亲手栽植。在植物学分类上称为侧柏,别名扁柏、扁松、肩桧、黄柏、香柏,英文名称OrientalArbor Vitae,是我国特有柏树品种,自古以来多栽于庭园、寺庙和陵墓。1982年,英国林学专家罗皮尔等人在考察了世界27个国家后来到我国,惊叹它是“世界柏树之父”。古柏苍翠健旺,树干略向南倾,树高19.3米,胸径11米。当地谚语称“七搂八半,疙里疙瘩不上算”,意思是七个人手拉手搂不住,还剩八半,况且有疙瘩的地方尚未计算在内。实为群柏之冠。


    为保护这棵古老而有纪念意义的树种,1965年5月10日,在手植柏周围制作铁栅栏一副,并东南侧砖砌壁下部正中镶嵌一长条形圆顶石碑,上刻“黄帝手植柏”五字,又于上部镶嵌一长方形石碑,上刻“手植柏”三字,并附有手植柏简介。
    1998年12月9日,由国家林业局、全国绿化委员会和陕西长岭集团、黄陵县等发起“长岭绿色世纪行——中华100棵名树公选活动”,命名黄帝手植柏为“中华名树”、“中华第一树”,并于手植柏南侧挂牌,于手植柏北侧立碑。

 黄帝手植柏之北为诚心亭。诚心亭,即原来的过亭,为历代祭祖之人整理衣冠、平静心情、致备祭品之处。面阔五间,进深一间,面积约85平方米。屋顶为歇山顶,所施灰布板瓦与筒瓦,紧紧相扣;前檐施勾头滴水。亭四边无墙,阑额下为花格装饰,旋子彩绘。明间南北两侧台基石砌如意踏步,次间、补间外侧有围栏围护。亭柱上书有两副楹联:“观天地生物气象,读古今经世文章”;“诚朝圣地人文祖,心祭神州儿女情”。
    在诚心亭西侧,方台上有一天然巨石,石面图案酷似一人在追赶太阳,正合我国古代传说的“夸父逐日”,故俗称夸父石。

    诚心亭后北面两侧,有石碑四通,东边为浙西钱塘人程寿筠所题石碑两通,一通上题“轩辕庙”三字,一通上书“文明之祖”四字;


    西边为香港回归纪念碑和澳门回归纪念碑。香港回归纪念碑古朴典雅,庄重美观,碑高3.5米,宽1米,由碑头、碑身、碑座和台座四部分组成,此碑立于1997年7月1日。澳门回归纪念碑,为中国收回澳门所立。碑刻于2000年2月25日。

    诚心亭之北为碑亭。其形式与诚心亭相仿,面积较之略大。中间仍为过亭,东西两侧有砖墙。卷棚顶,施灰布板瓦、筒瓦,枋额间施旋子彩绘。1987年以前此处存放碑石47通,1988年将大部迁至轩辕庙内东侧碑廊。碑亭前柱子上写有一副对联:“上下五千年,纵横三万里”。


    碑亭内现存石碑四通。西侧两通,前边一通为毛泽东于1937年4月5日国共两党祭黄帝陵时亲笔题写的“祭黄帝陵文”手迹,字体汪洋恣肆,飘洒俊逸,雄健有力;

后边一通为邓小平所题的“炎黄子孙”四个大字碑。

    东侧两通,前一通据说是孙中山先生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时所作词一首:“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唯有我先”;

    1942年冬天,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题写“黄帝陵”三个大字,匠人勒石成碑,置于黄帝陵墓之前。自此以后,黄帝陵一名沿用至今。黄帝陵所在地的县名也随之由中部县改称为黄陵县。

    碑亭院内东侧,分别矗立两通高大石碑。一通为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主席江泽民于1993年4月5日为整修黄帝陵工程的题词手迹,碑文为:“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一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李鹏于1992年9月20日为黄帝陵基金会题词的手迹,碑文为:“发扬中华文明,振奋民族精神”。

    碑廊位于碑亭东侧,建于1987年。廊长78.3米,宽4.2米,砖木结构。保存有历代祭祀、维护黄帝陵庙碑石40余通,上自北宋,下迄中华人民共和国。现存最早的一通是宋嘉六年(1061)奉旨栽植松柏1413棵的记事碑。并有金明昌六年(1195)所立“冲和大德雷公寿堂记”碑、元泰定二年(1325)所立关于禁伐黄帝陵树木圣旨碑、元至正七年(1347)所立“罗公道号之记”碑、元至正二十年(1360)张三丰谒桥陵诗碑等。其余石碑多为明清两代“御制祝文”和重修黄帝陵庙纪事碑。碑廊两端还镶嵌有20通影碑。






    在庙院西侧,有1986年新建的文物陈列室、展览室和1988年建成的接待室,均系仿古建筑,与轩辕庙古建筑相映成趣。展览室展览有包括1908年同盟会代表祭拜轩辕庙时的照片,以及近年来党和国家领导人江泽民、乔石、李鹏、李瑞环、朱基、李铁映等人谒陵祭祖时的照片数十张。
    在轩辕庙正殿前西南侧,有一块传说中的黄帝脚印石。它出土于黄陵县东南郭村,1956年移至轩辕庙院内。整块大青石约一平方米,上镌刻有黄帝脚印一双,长0.52米,深约2厘米。据说可以测试运程的,隔着护栏,将硬币投在脚跟或者脚趾的是最好的。为了保护文物,在上面加了玻璃,上面撒了很多零钱。


    位于轩辕庙正殿前西南侧的那株高大古柏,人称挂甲柏,又称“将军柏”。传说汉武帝元封元年(前110),发动十余万大军,北征朔方凯旋,路过黄帝陵,便上山拜祭黄帝。在祭拜之前,汉武帝将其战袍挂在这棵柏树上,以示庄重肃穆,故后人称其为“挂甲柏”。这棵柏树属柏树中稀有的品种。树干上斑痕累累,遍布洞孔,纵横成行,仿佛甲钉状,每年清明节前后,树干中的汁液从洞孔溢出,凝结成球状,就像镶满珍珠宝石般晶莹闪亮。挂甲柏外围立有铁栅栏保护,树下西北侧立一砖砌壁,下部正中镶嵌一长条形圆顶石碑,上刻程寿筠所书“志载汉武帝巡朔方还挂甲于此树”十四字,又于上部镶嵌一长方形石碑,上刻挂甲柏简介。


 挂甲柏的西侧,立有一石碑,上刻“华夏魂”三字。正殿前东南侧,立有两通石碑。靠北一通为一长形巨碑,图文并茂。为明代祭陵官杨兆祭陵时写的一首谒陵诗画碑。碑左画一青龙,右画一白虎,均为圆形线条图案,黑字白线,非常分明。右画下方刻有三行小字:“黄帝出游,驾龙乘凤,东上太山,南游齐鲁,邦国咸喜。”此语录自《易林》。左画下方刻有两行小字:“黄帝斩蚩尤,蚕神献丝,乃称织维之功。”这句话录自《黄帝内传》。石碑正中,竖刻几行大字:“桥山之上有轩辕,寂寞松楸剑履存。高冢旧余天子气,诸峰还让丈人尊。青山雉尾当时事,白日龙髯何处屯?犹似垂衣望仙侣,千官扈从隔昆仑。”此碑盛赞轩辕黄帝功德,抒发后人崇仰之情。靠南一通,是1962年刻的石碑,上书黄陵八景。今字迹已较模糊。 

    轩辕庙大殿最早建于明朝,后代屡有修缮。占地面积约282平方米。面阔7间,进深3间。大殿屋顶为歇山顶,脊为雕透花脊,屋面瓦件为灰布板瓦与筒瓦相扣覆盖,檐部施勾头滴水,前檐及其它三面均有斗拱。前檐当间建有六扇隔扇门,次间、稍间则各有四扇隔扇门。檐下的阑额、平板枋为和玺彩绘、斗拱彩绘,以及两侧与两侧背面、内梁等处彩绘,均精致华丽,绚烂无比。
大殿气势雄伟。殿外左右及背后有砖砌花墙。大殿前月台宽21.1米,进深10.84米,置有香炉、香案。月台前有台阶通道三处,中间台阶正中为一圆形二龙戏珠石雕。正殿前柱子上,书有一副楹联:“祖功泽百世,宗德润千秋。”


    正殿门楣上悬挂有原国民党爱国将领程潜于1938年祭陵时所题“人文初祖”四字大匾。字体铁画银钩,刚中藏秀。


    大殿正中木质壁龛内供放着一尊轩辕黄帝全身浮雕像。这尊中华民族人文始祖的浮雕像,是以东汉武梁祠的画像石刻拓片为蓝本,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放大刻制而成。黄帝浮雕像,石料采用陕西富平墨玉,高3.9米,宽3.3米,重11吨。石浮雕像沉稳站立,抬臂扬手,显轩辕黄帝雄才大略之气概;雕像冠带简朴,着装无华,显示出远古之神韵。

    神龛四周的图案为:上朱雀,下玄武,左青龙,右白虎。神龛与轩辕黄帝浮雕像都是香港同胞湛兆霖、程万琦于1987年清明节专程前来祭陵时,捐款8万元人民币制作的。

    轩辕庙大殿之北,便是新建的祭祀大殿。祭祀大殿系黄帝陵整修第二期工程之一。2003年1月8日开工,2004年3月15日竣工。位于原轩辕庙以北庙区中轴线上,直抵凤凰岭南麓。新建的殿区占地400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3200平方米。由古柏院北墙上的中门和东西便门进入,迎面正中是登高4米的大型石阶,石路采用3米×2.4米的巨型花岗石板铺成,石阶两侧分列着成排的铜簋,石阶之上,左右各耸立着三出石阙。场面实在是太大了,无法全部放在镜头中!


    大殿广场由花岗石铺就,陈设有“三山五岳”石。广场四周立有9对2米高的青铜牛鼎。




    广场北端在总高6米的三层石台上,坐落着庄严雄伟的祭祀大殿,檐下正中悬挂着著名书法家黄苗子手书隶体“轩辕殿”三个大字。整个建筑为带天井顶式仿汉石型建筑,总面积1600平方米。

    由高4米、直径1.2米的36根圆形花岗石柱围合成40米×40米的方形空间,柱与柱之间无墙,上覆巨型覆斗屋顶,顶中央有直径14米的圆形天光,反映出我国古代“天圆地方”的理念。

    地面采用青、红、白、黑、黄五种彩色石材铺砌,隐喻传统的“五色土”,以象征黄帝恩泽普润祖国大地。据汉画像石复制放大的黄帝石像,庄严伫立在大殿的上位。


接福


洗手间真气派!几乎无人。


    沿登山大道向上攀登,越过轩辕庙一公里许,半山腰有一停车场为第二停车场。从停车场到陵园,有条通达黄帝陵的神道,也叫登道。


    来到山腰,首先看到的这棵“中华世纪柏”。“中华世纪柏”栽植于庚辰年二月初二(公元2000年3月7日),据说农历二月二是黄帝的诞辰日。“中华世纪柏”是民族团结、祖国统一的象征,它采集34个省市自治区及特别行政区具有代表区域特点的黄土培植,掬黄河、长江入海口之水浇灌,表达了所有炎黄子孙对人文初祖轩辕黄帝的仰慕、缅怀和对新世纪的祈福。

    在“中华世纪柏”旁,矗立着重达15吨的泰山五彩石,由法兰西艺术院院士、国际著名华人艺术家陈瑞献先生撰文书写的《庚辰黄帝圣诞志》被镌刻其上,以石铭记先祖恩德,喻意我神州社稷稳如泰山,中华儿女兴帮治世的责任重于泰山。

    从“中华世纪柏”开始,一条步道通往山顶的黄帝陵。司马迁《史记》中记载:“黄帝崩,葬桥山。”黄帝陵所在的桥山是陕甘子午岭向东延伸的部分,总面积566.7公顷。桥山之所以被称为桥山,是因为沮河水由西向东呈U形绕山而过,站在山上朝下看,东边有河,西边亦有河,就像水从山底穿过,故名之曰桥山,黄帝陵也因山而得名桥陵。

    桥山山丰土厚,林木茂密,沮水三面环流,山前沮水如带,印台山如屏。桥山古柏覆盖面积为89.1公顷,计有柏树81600多株,其中树龄在千年以上的古柏有3000多株,是全国最大的古柏群。桥山古柏不仅数量多、树龄长,品种也较为齐全,以侧柏为主,还有扁柏、圆柏、刺柏等。桥山古柏群以其独有的特色构成了黄帝陵景区奇特的自然景观,把桥山妆扮的秀丽幽静、苍翠肃穆、充满灵气。
    桥山古柏群在历朝历代都得到了较好保护。据文献记载,北宋嘉祐六年(公元1061年),宋仁宗赵祯下圣旨,责成坊州(今黄陵县)地方官员,发动黎民百姓,当年种植柏树1400多棵,同时抽调三户人家,免除一切徭役赋税,专门在桥山看护种植柏树。这也许是我国第一批由官方指派的专职护林员吧。新中国成立后,桥山古柏得到更加有效的保护。


    沿着通达黄帝陵的神道拾级而上,两侧古柏参天,形态各异,夹道的古柏使人仿佛置身于世外仙境,前来拜谒黄帝陵的人可以尽情地享受这份大自然赐予的安谧、和谐,呼吸这散发柏香的新鲜空气。


    陵道和神道是进入陵区的重要通道,沿山体采用形断意连、曲不离直的手法修筑。道路总长455米,其中陵道260米,神道195米,宽均为5米,全部用花岗岩条石铺筑。
 这是黄帝陵的守护神天鼋神慧。传说,天鼋是华夏族古老的图腾,是一种神异的龙,背有“河图”,知天地鬼神世间万物之兴衰,具有神秘先知。黄帝在昆仑山遇神龙天鼋,名谓“白泽”,封其为守护神,是智慧力量和王权的象征。据说,用“河图”可以祈求幸福,抚摸龙角可以避邪消灾。

    在距黄帝陵约200米的神道旁,一座明朝嘉靖年间垂立的下马石悄然静立,上刻“文武百官至此下马”八个大字,令人肃然起敬。古代山路崎岖,谒祖祭陵者多骑马坐轿,行至此处,均下马下轿,整理衣冠,恭行至陵前,以示敬意。

    1961年,黄帝陵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编为“古墓葬第一号”,号称“天下第一陵”。

    陵道尽头,便步入陵园区。陵园四周,顺依山势,修有绵亘不绝的青砖围墙,高1.6米,涂以
红色,象征至尊至伟。墙头为红椽绿瓦,古色古香。整个陵园,南北约210米,东西约72米。陵园有两个门,分立东西两侧。从东门进入陵园区,有一棂星门,门两旁是仿制的汉代石阙。从西门而入,步行数步,左侧是一座高24米的夯筑高台,台旁立一石碑,上书“汉武仙台”四字,为明代嘉靖七年闰七月所立,落款为“滇南唐琦书”。此台始建于汉元封元年(前110年)。


   《史记·孝武本纪》记载:汉武帝刘彻“北巡朔方,勒兵十余万,还,祭黄帝冢桥山”。汉
武帝刘彻勒兵十余万号称18万大军,北征朔方,凯旋后,为夸耀武功,祭告祖先,便于归途经黄帝陵时,停兵祭祀。同时为使自己长寿成仙,又令18万兵士于此起土筑台,后人因此称此台为祈仙台。

    汉武仙台有两条石砌曲径通向台顶。上行77级台阶,下行78级台阶,谓之“七上八下”。
   登临其上,四周景色尽收眼底,民间有“登台一次,增寿一年”之说。

    沿着石阶登上土丘,上面为一平台,一幅介绍黄帝陵风水的资料很是引人瞩目。按照上面的说法,桥山犹如盘龙之首,轩辕黄帝的衣冠冢正在龙口之中,称为龙珠在颔。


    穿过汉武仙台旁的棂星门,登上桥山之巅,便是黄帝陵冢。

    陵冢位于桥山山顶正中,坐北面南,高3.5米
,周长48米,面积约200平方米。陵冢为土冢,扁球状,直径为16米。土冢下部筑方形墓台,以烘托陵墓的神圣感。方台与圆冢相结合,上圆下方,具有“天圆地方”、“天地相合”的象征意义。


    黄帝陵前立有一块石碑,上书“桥山龙驭”四字,意为黄帝驭龙升天之处。落款为“大明嘉靖丙申(嘉靖十五年,公元1536年)十月九日滇南唐琦书”。传说轩辕黄帝就是在这里乘龙升天的。升天时,人们从他身上拽下衣帽、靴子、宝剑等埋葬此处,修成陵墓,以示永久怀念。

    陵前,是一座祭亭,歇山顶,飞檐起翘,气宇轩昂。亭前香炉内,插满祭祖高香,香烟缭绕。

   亭内,立有郭沫若手书“黄帝陵”碑石。

 
沿着黄陵边的小路顺势而上,四周全是造型各异老态龙钟的古柏。



    大道两边各有一棵树形奇异,树干盘旋而上,直入云霄的无叶古柏。因生长于盘龙岗,其状酷似“龙角”,故称“龙角柏”。两棵古柏相距27米,历经千年不朽,活像两尊树的化石。

    在黄帝陵北端,还有一座建筑耸立于桥山之巅,这就是龙驭阁。龙驭阁建筑形式取材于汉代阁楼,造形具有仿木构筑特征,为钢筋混凝土结构花岗石贴面建筑。阁高五层约20米,为4.2米×4.2米的方形建筑,建筑面积160平方米,阁正南面书汉隶“龙驭阁”三个大字,古朴雄浑,雅拙劲健。


    阁内墙壁上,有12幅中展示黄帝功德的主题绘画,分别是《黄帝诞生》、《部落崛起》、《赐姓建宗》、《修德振兵》、《造舟楫、兴医药》、《播五谷、务农桑、制衣冠》、《别尊卑、定礼乐、创官制》、《桥山龙驭》、《人文初祖》等,从黄帝诞生到驭龙升天,通过这些绘画,可以让人进一步了解黄帝众多的发明创造和卓著功绩。

 
我们拾级而上至龙驭阁之上,驭阁处地海拔高程994米,是黄帝陵陵区的最高点,向北和东放眼望去,群山连绵,沟壑纵横,盘山公路由东向西呈U形绕此山而过;

    向南俯视,翠柏蔽天,郁郁葱葱,轩辕黄帝的陵冢就深藏在古柏之中,是我油然而生“黄陵古柏茂穹苍”的感慨;


    向西眺望,沮河水环绕的黄陵县尽收眼底。这座原名为中部县,1944年经呈请原民国政府批准,更名为黄陵县的黄土高坡县城,融陵、山、水、城于一体,展现出雄伟、庄观、肃穆、古朴的气势。

    黄帝陵,我们的根牢牢盘系的地方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