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周格平|​我与潘天寿故居的一段往事

 海燕文化工作室 2022-03-11




我与潘天寿故居的一段往事




文/周格平





1997年是潘天寿先生诞辰一百周年,当年放在故居大门口的潘天寿故居简介是当时的宁海县力洋中学的叶柱先生和胡直夫先生合作完成的书法作品,是我把这幅作品从力洋送到故居所在地冠庄的。


我的太婆潘萱妹是潘天寿先生的姐姐,我小时候听过许多潘天寿先生的故事,潘先生从小立志成为中国大画家,小小年纪徒步15里到黄坛学画,以竹片为笔,用水为墨在地上画动物等等,他通过不懈的努力从一个偏远的小乡村走出去,走向杭州,走向北京,走向世界,成为一代画坛大师。


为了营造一个景仰潘先生人品、画品的圣地,让更多的人了解和纪念潘天寿先生,当时宁海县政府拔专款30多万元,潘先生亲属也捐款修缮潘天寿故居,准备在3月14日潘天寿先生诞辰日开放。


潘先生的女儿秀兰姑婆和我的小爷爷周瑞发(潘天寿小外甥)住在嘈杂的故居工地里半年多,联系国内外人士、各级领导、姻亲故旧,整理书画及收集到的其他材料。


有一篇重要的文章成了难题,让谁来起草、书写潘先生故居的简介,这是整个故居的门面。秀兰姑婆退休前在舟山学校教美术,周瑞发小爷爷是西安离休的干部,都是离开故乡多年。他们想到了力洋中学的叶柱先生,叶柱先生是他们小时候在宁海读书时的同学,正好我的父亲周衍文时任力洋中学教导主任。叶柱先生2O岁时师范毕业回乡教书,先后在城东小学、观澜小学、黄坛小学、力洋中学任教。在教书育人的闲暇,写了相当多的文学作品,对家乡的历史文化非常有研究,叶柱先生写的一手好字,为了做好这篇文章请了他的创作搭档胡直夫先生书写。胡直夫老师的字在当地非常有名,我结婚时的对联就是他亲手写的,他们的创作多著去疾(叶柱)撰,疾赴(胡直夫)书。


叶柱老师


叶柱老师的书法


胡直夫老师和他的书法


叶柱老师和胡直夫老师合著的《泥爪集》

叶柱老师和胡直夫老师赠送给周格平夫妇《泥爪集》


《泥爪集》中收录的赠送潘秀兰(潘天寿长女)的对联


《泥爪集》中收录的赠送周格平夫妇的对联


父亲在离城二十多公里的宁海县力洋中学教书,每周六我会下乡去看望父母,顺便给乡下的老百姓看病。离故居开放的日子很近了,那时的交通远没现在便利,故居的简介还没拿上来,秀兰姑婆很着急。正好3月8日是周六,我又去力洋,我父亲说胡直夫先生有一份信件要你送到冠庄,交给秀兰姑婆。我父亲千叮咛万嘱咐,信件明天一定要送到,不能折,千万别弄丢了,弄折了会丢宁海人的脸,弄丢了会误了大事,我一脸茫然,直到他告诉我这是潘天寿故居的门面之文。


我下乡实际上就是去“打劫”,除了父母送我东西带进城,还有就是不少乡民送给我的土产。这次却是要受托送重要的信件,我父亲说你每次都是空手来的,这次你空手回去吧,大家送给你的东西我和你妈帮你解决,就是把信件带上。


吃过中饭,我接待完几个客人,就坐车回城,我平时坐车都是东西随便一扔,车上眯一会,这次我可不敢大意,一直把信件平放大腿上,丝毫不敢马虎。


我回到园丁新村的家,门一开,我儿子周易就跑出来了,看见我手里拿了个大信封,伸手就过来抢,我一边说这不是你能玩的东西,一边把信件交给他妈,藏到了柜子的上面。


3月9日一大早,我就带上信件坐公交车去冠庄,那时没有直达车,中途还换车,起的早,运气好,坐的人不多,我本来还担心人多挤折了信件呢。去之前我给秀兰姑婆打过电话,我到的时候她和瑞发小爷爷站在故居大门口,看到我到了,香港婆(四舅婆,潘先生弟媳)叫人泡茶,安排她儿媳烧点心。秀兰姑婆、周瑞发小爷爷陪我参观了修缮后的故居,看到不少书画作品已经挂上墙面了,书籍、来往书信等也入了展示柜,秀兰姑婆还特意给我介绍了展示柜里的一个作品,瑞发小爷爷的书法作品。有一个房间她讲的非常详细,我太婆潘萱妹出生的房间,潘先生也出生在这个房间。


这段不同寻常的往事过去了二十多年,秀兰姑婆、瑞发小爷爷、胡直夫先生先后离开了我们。碎语点点,聊以纪念逝者,感谢所有参与潘天寿故居修建的人们。



第二排左起九黄金发老师(曾任力洋中学校长)
第二排左起十谢常夫老师(曾任力洋中学校长)
第二排左起五范功庆老师(曾任力洋中学校长)
第二排左起八周衍文老师(本文作者父亲)
最后一排左起十一本文作者周格平

作者简介

周格平  

周格平:浙江君仪文旅研究会副秘书长。1990年毕业于西北大学生物系药学专业,理学学士,曾任江苏淮安中药厂技术员,新产品开发员,宁波四明制药有限公司制造部部长,质量部部长技术质量负责人,济生堂经理,副主任药师,执业药师,医疗器械工程师,爱好医术研究。

□编辑:木子叶寒
□摄影:周格平/网络

题词:储吉旺先生
LOGO\题图\尾签设计:野马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