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德经》第28章

 启明书院_元默 2022-03-11

承前启后,明德亲民

传递最纯粹的国学精华,最本真的生命力量!

主讲 | 涣朴老师

经典原文: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 

内容简要:

老子在这一章中讲了“三知三守”。

第一个知和守: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知:懂得、明白,是指悟道;守:能行,而且行之能笃,是指行道。“知其雄,守其雌”是知雄雌的关系,用雌不用雄。

何为雄雌?简单的理解是刚强和柔弱。雄者争强好胜,雌者化柔万物。老子的整个学说偏向于“柔弱胜刚强”。“天下莫柔弱于水”,“专气致柔,能婴儿乎?”,这些都是讲“柔”。人太过刚强,气急败坏、急火攻心,是不好的,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用雌不用雄。常用雌而能柔、能慈悲,水之就下,让自己常处于下位,就是天下之溪。溪者处于下位,就有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的德行,这便是常德。

第一个知和守,告诉我们刚强的坏处。心一旦愤恨不平,就是在伤己伤人,所以要和光同尘,挫锐解纷。记住和光同尘、挫锐解纷,就能够守雌、守柔。柔了就具备雌的作用,可以生化万物。这就是溪水慢流滋润万物的道理。处下位,就是溪,就是常德。一直这样做,就能够专气致柔。心中没有不平之气,就能专气致柔,复归于婴儿了。

第二个知和守: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

白:白天,是昭昭;黑:黑夜,是闷闷。俗语有句话:揣着明白装糊涂。也有的叫做:不聋不瞎,不能当家。对于白和黑,首先要知道“白”,知道事物的原原本本是什么样子的,这是智慧。但是知“道”后,不能得理不饶人,因为“道”是解决问题,要挫锐解纷,要“守其黑”,要混混沌沌的把问题解决掉。

太极有阴阳,万物负阴而抱阳,所以阳自阴中而生。人如果晚上不睡觉,白天就做不了事情。我们与人沟通时,观念会有偏差,如果双方都很刚强,各说各的理,即是守“白”,就会争执不下。如果一方柔和了,另外一方也会感受到,也会柔下来;这样就能够达成意见一致。这是为什么呢?这就是阴生于阳,而阳生于阴,阴阳互相轮转的,这是“知其白”。

白,知道得清清楚楚,而又能够独昏昏,独闷闷,但不是愚痴,而是看破不说破。所以用阴的“黑”养阳的“白”,是负阴而抱阳,是“知其白,守其黑”。守住黑,才能够让人明白“白”,这就是“天下式”,“式”就是范例。

“圣人抱一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能够“知其白守其黑”,我们就能够走在挫锐解纷的路上,就可以回归无极。因为你知其白而守其黑,就能够负阴抱阳,守住黑,把白推到正确的轨道上面,这就是无极。无极就是无阴无阳,一气化动阴阳,需要大家多去领悟。

在无极的人眼里面并没有阴与阳,没有善与恶,没有黑与白。站在没有黑与白的角度上,黑和白就看得很清楚,但不会执着。

人站在“白”上面会指责“黑”,站在“黑”上面会指责“白”,这是太极。而圣人要复归于无极,是见黑白而不执着于黑白,所以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因为他们只“知其白守其白”或者“知其黑守其黑”。其实无极是要“知其白而守其黑”,这样才能复归于无极。

第三个知和守:

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

知其荣,守其辱。谁都知道荣的好处,但更要警惕辱的到来。

回顾一下第9章“持而盈之,不如其己。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人不能够一直沉迷在自己的荣光里面;还要把荣光当毒蛇猛兽一样警惕。世间之人为之趋之若鹜,而圣人避之尤不及,因为荣是累赘,荣是祸害,因为贵大患若身。我们学道德经要学会前后文相互解释、佐证。

老子讲这么多就是让我们先“明”后“行”。

知其荣而守其辱,就是像水一样,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水肯“就下”,

圣人也肯“就下”。众人察察,我独闷闷,众人昭昭,我独昏昏;这样就能和光同尘。把功劳推给别人,故能后其身而身先;忘掉自己的荣辱,故能外其身而身存;把自己的东西全部去掉,回到清净的原点,故能为天下谷,与万物为一体。退得干干净净,叫复归于朴。这便是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的含义。把自己放到最低处,做整个天下的谷,托起所有人;如此则能常德乃足。有如此胸怀的人才能把常德填的满满的。足是遍布天下之意。

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

孔子说:君子不器。意思是不主动把器作为目标。老子说:朴散则为器,意思是说当你成为圣人之后,要以造福苍生为己任,随机应化,这叫“朴散为器”。

“圣人用之,则为官长”这个状态用后文中的话来形容,叫做: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出自道德经第46章)。所以圣人的用是“不用而用”,是“无为而为”,不是“有为之为”。无为,故能无所不为。因为圣人之“用”从来没有离开过“朴”,只是把“朴”散开,化为具体的器(代指有形有象的言行、政策等)。所以也就不会离开雌,不会离开黑,不会离开辱。也就是站在一个完全与别人无争的角度做事情,所以能够为官为长,故大制不割。

体是朴,用是器,体用不二,大制不割。(体相用可以理解为是佛家一个完整的认知结构)

孟子说过一句话:“古之人修其天爵,而人爵从之;今之人修其天爵以要人爵,既得人爵而弃其天爵。”这说的就是“朴”和“器”的关系。

以前人修自己“朴”的德行,而自然就能够成“器”了。现在人修“朴”是为了求“器”,得到“器”又抛弃了“朴”。而抛弃了“朴”,“器”就不能长久。更何况现在的人不修“朴”只求“器”,那非但不能成“器”,还会带来灾祸,这便是“大制不割”。

三知三守,就是“朴散为器”的道理。“朴散为器”就是道德,“朴”为道,“器”为德,道为体,德为用,说法不一,意思相同。

修道与行道。修道是知雄守雌、知白守黑、知荣守辱,行道是朴散为器、为官为长。最终要回到“大制不割”这种不能分裂的状态;要保持一体性、一贯性,吾道一以贯之。

涣朴老师

返朴归真 

涣若冰释

矢志知行合一

传递最纯粹的国学精华

最本真的生命力量!

主讲系列课程:

传统文化与家道建设(并实施)

儒家仁政思想与企业文化建设(并实施)

END

国学精华,欢迎分享!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