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科学家要把猫咪改造成电话?

 人老颠东 2022-03-11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把科学带回家”(ID:steamforkids)

撰文 苏澄宇

1929年,普林斯顿大学的欧内斯特·格伦威夫教授正在着手一个实验,他叫来了助手查尔斯·威廉·布雷,并带了一只猫。

他们要将这只猫改造成一部可以工作的电话。这个实验听起来耸人听闻,似乎和创造科学怪人弗兰肯斯坦没什么区别。

图片

欧内斯特·格伦威夫和他的助手 图源:[princeton.edu]

科学家首先得保证这只猫是在活着的情况下完成实验。为了做到这点,他们给猫打了镇静剂,然后像汉尼拔一样,打开了猫的头骨。

之后找到猫的听觉神经,用一根电话线连在上面,电话线连着电话听筒。

图片

接着,他的助手布雷在猫的耳朵边说话,而格伦威夫则在14米外的一个隔音房间里,拿着听筒,看能不能听到声音。

结果,当布雷发出某一特定频率的声音时,格伦威夫从听筒里听到了相同频率的声音。如果声音频率变高,听筒里传出的声音频率也会变高。

猫咪电话的实验证明了耳蜗是有微音电位的,简单来说,就是听觉神经的的电信号频率和声音频率是相关的。

为了进一步验证研究结果的准确性,科学家又改变条件做了几次实验。如果把电线连在其他神经和组织上,是听不到声音的;如果限制了猫头部的血液循环,同样也听不到声音。

图片

1930年,欧内斯特·格伦威夫将研究发表在论文上 

因为这项研究,1936年,格伦威夫和布雷被实验心理学家协会授予了第一枚霍华德·克罗斯比·沃伦奖章。

看到这,估计你觉得这研究几乎没什么意义,搞不懂为什么会获奖。

如果我和你说,正是他们的研究奠定了人工耳蜗的基础,让约七十万听觉障碍的人再次听到美妙的声音,你还会这么想吗?

在猫咪电话的实验之前,人类在探索声音转变为电信号这件事上几乎没什么进展。

唯一的一个相关研究,还是在1800年,一位意大利的科学家亚历山德罗·伏特(对,就是发明电池的那个伏特)做了一个相当冒险的实验。

图片

亚历山德罗·伏特 图源:Wikipedia

把两根金属杆放到自己耳朵内,然后导入50v的电压,整个人都快被电晕了,这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听到了液体煮沸发泡的声音。

图片

伏特用来电击耳朵的设备 图源:Potter

这是非常危险的一件事,千万不要模仿!

至此后的一百多年时间里,耳蜗的电信号研究一直处于停滞状态(有人想通过电击来治耳聋,这无异于天方夜谭)。

图片

1801年,一位德国科学家 Carl Grapengiesser 试图通过电击治疗听觉障碍的原理图 图源:Grapengiesser

直到1928年的这个实验,证明了耳蜗微音电位。这种现象后来用格伦威夫的名字命名,称为“Wever-Bray”效应。

当然,其他科学家也为人工耳蜗的发现做出了重要贡献。比如,20世纪30年代,杜德利发明了语音合成声码器,斯蒂文将以上研究总结起来,阐述了电听觉的原理。不得不再次感叹,二十世纪初是人类科技发展最迅速的时期。

猫咪电话让人类了解到,即便不通过外耳,也可以把外界的声音转变为电信号,传递到大脑内,让失聪患者听到说话的声音,听到喜欢的音乐,听到风声鸟鸣。

第一只人工耳蜗是在1961年发明的。当时,美国的威廉豪斯教授和约翰多伊尔用电钻在耳蜗圆窗前开孔,然后把一根单电极插进孔里,放入耳朵深处。虽然第一只耳蜗看起来很粗糙,但起码让完全失聪的人听到了声音。

图片

1977年,佩戴人工耳蜗的患者 图源:Chouard

之后,人工耳蜗的技术不断创新、完善,让聋人听到的声音越来越清晰,植入的过程也越来越安全。

图片

1984年的人工耳蜗 

现代的人工耳蜗由两个主要部件组成,内部部件是植入体。

图片

现代人工耳蜗 图源:ab

外部部件是声音处理器,可以佩戴在耳朵上,也可以佩戴在身体上。

图片

内部部件

图片

外部部件

外部部件通过麦克风,捕捉周围的声音(1),之后将声音编码处理,排除噪音(2),然后传入处理电路,转换为电信号(3),最后将电信号通过电极传入听觉神经,就能听到声音了。

图片

人工耳蜗示意图 

可能会有人想问,助听器和人工耳蜗有什么区别。助听器并不能治疗先天的失聪,都是给老人戴的,只是辅助而已。

而人工耳蜗可以让完全失聪的人听到声音,其中最重要的人群是先天失聪的小孩,给了他们听到世界声音的机会,学会说话,当然这也得通过训练才行。

图片

图片

佩戴人工耳蜗的女孩 图源:House Research Institute

人工耳蜗也并不完美,并不能一比一地真实还原外界声音,音频总会有损失,但不管怎么说,总比完全听不到好多了。

可以这么说,没有那只猫咪电话,也许现在人工耳蜗还没发明出来,那七十万听觉障碍的人也许一辈子就听不到声音了。

把科学带回家
ID:steamforkids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