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控制欲是感情死亡的开始

 写作的思文 2022-03-11

隔离半个月后,给妈妈打电话说,可以过来啦,我请你吃东西。

那是一个夜晚,我打电话过去,聊了五分钟左右,她喃喃自语道,知道了,还有事吗?我在听小说。

没有了。

那好,那你好好吃饭,好好休息吧。

就那样,我们结束了通话,本以为她一个人或许会无聊,然而,是我想错了,母亲过的很惬意,每晚听小说,白天练钢琴,即使不能出门的日子里也会好好吃饭,情绪稳定。

我和朋友聊起这看似简单的事,她羡慕极了,这是什么神仙妈妈呀,太好了吧。

我听了有点想笑。后来想,是啊,像她这么洒脱的人,不给自己添烦恼的人的确很少呢,至少我知道的,身边人的父母,都仍有着强烈的控制欲,也都为了这样的父母伤透脑筋。

即使在经济独立的情况下仍是,因为太多年的习惯,在他们身边,无法停止。

小红书上,无意看见一个上海的女子因为生活费用过高,全家搬到了泰国生活,爱人、孩子一切都被她打理的十分妥帖,下面有一个评论说,你父母同意你这样吗?女人说,他们已经不在了,如果在,我应该是走不出去了。

朋友相亲的男孩也是妈宝男,事事行动都要告知母亲,约会的时候打来两遍电话,再约就不方便出门,说要在家里吃饭。

让她有点不知所措,喜欢就喜欢,不喜欢就说出来,扭扭捏捏还要看家里的眼色?

也许是无力承担吧,有些人,到现在也不知道自己要什么。

关于控制欲,真的是一件让许多人抓马的事,对没有精神独立的人来说,掌控是容易的事,而那些有自己想法,并与父母观点不同的人来说,不同的价值观在他们面前无法获得认同和尊重。

作者丁丁曾讲过她和她父亲因为某件事的观点不同,一开始,她还据理力争,她郑重其事的说,要允许孩子和你不一样。她爸说,为什么呢,那不符合马列主义思想。

后来,她无话可说,只好说,你是对的。

在不同价值观的人面前,你将永远是输的。即使看似最亲密的人,也无法拥有相似的共鸣感受。

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的认知障碍里,就连认知,它本身都是一种障碍。因为,所谓认知,它就是固定的,不灵活的,而如果人不能更新它的认知就会永远的困在那一层里,也永远,受限制在那个模式里。

我们自然无法改变别人,但在别人与我们不同时,我们或许内心暗处仍不能放弃自己的观点,也许未必获得尊重和理解。

那么,最好的姿态是不制造冲突,因为在许多人眼中,冲突是一种不被尊重、挑战权威的表现。

对于父母一辈的控制欲,最好的办法不是逃避,而是分开成长。因为,控制欲,让人失去分享欲,控制的那一方逐渐就会失去对方感情的交流,而不被接纳,甚至只会说教,会让另一个人失去自由,想要终止关系。

人与人的关系,其实并不复杂,如果是互相帮衬,即使价值观不同也没什么,最怕的是,以爱的名义互相伤害。

要么忍耐,要么跳出,每个人最终过的是自己的日子,即使在一起的时候,好好尊重,好好照顾。

王朔曾在《致女儿书》里写到:

我不记得爱过自己的父母。小的时候是怕他们,大一点开始烦他们,再后来是针尖对麦芒,见面就吵。

再后来是瞧不上他们,躲着他们,一方面觉得对他们有责任,应该对他们好一点,但就是做不出来,装都装不出来,再后来,一想起他们就心里难过。

这段不长的文字,写出了中国式亲子关系的痛,缺爱。

对于母亲,王朔认为她的字典里根本没有“爱”:“那是我妈理解范围之外的事,要一个孩子永远正确就是她的爱。”

他希望自己与女儿之间最重要的情绪,不是血缘、不是父慈女孝、不是养育与反哺,而是亲密。

父母与子女,慢慢活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心里有情,嘴上无话,是大多数中国家庭的常态。

因为我们奉行的不是亲密,而是管教,教,多过爱。孝,多过爱。

缺爱是中国家庭的癌症。 

严歌苓也说,所谓成功,就是知足。人心里不缺爱、不自卑、不沮丧,不一定非去证明什么,就容易知足,从而变得成功。

同时,遇见控制欲很强的人,要知道她也许正在受着某种内心的伤害。

缺乏安全感的人。缺乏安全感和控制欲是相伴而生的。控制欲强的人必然缺乏安全感,而缺乏安全感也必然演化成控制欲。

因为控制欲的背后是恐惧,不安全感给他们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

但恐惧让她们选择回避了问题,试图通过制造外在冲突和控制一切来缓解这种焦虑。

缺乏平等相处能力。这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非卑即亢。他们的人生中,没有平等相处的概念,总是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

我们终究是要先改变自己,好好爱自己,不控制他人,允许他人做自己。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