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司马花径”位于牯岭街西南2公里处的如琴湖畔,相传这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咏诗《大林寺桃花》的地方,故而得名。 ![]() 花径入口。入口两侧楹联:“花开山寺,咏留诗人”,门楣为“花径”二字。 ![]() 元和十年(815年),白居易因直言进谏被贬为江州(九江)司马,于816年登庐山游览。时值暮春,山下桃花已落,而此处却桃花盛开,白居易有感而作《大林寺桃花》诗一首。 ![]() 1931年,隐居于此的湖北汉阳人李凤高发现了白居易手书“花径”二字的石刻,断定此地正是当年白居易所说的“花径千年扫绿苔”的地方。 ![]() 于是,李凤高为保护古迹,便摹资在“花径”二字石刻上建造了“花径亭”。 ![]() 花径亭西北莲池池畔建有“白居易草堂”。 ![]() 白居易草堂建于1988年,是按照白居易《庐山草堂记》'五架三间草堂,石阶挂柱竹编墙'的建筑形式复建的。草堂前侧伫立着白居易雕像。 ![]() 白居易草堂占地65㎡,坐北朝南,木结构,草顶,再现了“竹篱茅舍风光好”的诗境。 ![]() 草堂内设陈列室,向游人展示了草堂的变迁经过。 ![]() “白居易雕像”由著名雕塑家王克庆于1996年雕刻而成,身高2米。 ![]() 草堂旁的白居易《大林寺桃花》诗石刻:“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 “景白亭”系一尖顶方亭,坐东朝南,木石结构,铁瓦飞檐。 ![]() 亭前立陈三立撰《景白亭记》石碑,详细记述了建亭的始末。 ![]() 仙人洞。 ![]() 毛泽东题“仙人洞”石碑。 ![]() “仙人洞”是一个由于大自然的不断风化和山水冲刷逐渐形成的天然岩石洞窟,洞高7米,深14米。洞壁有“洞天玉液”等石刻题词。 ![]() 仙人洞形似佛手,也称“佛手岩”。 ![]() 仙人洞是道教的洞天福地。相传唐代名道吕洞宾曾在洞中修炼,直至成仙。 ![]() 洞内有一石制殿阁“纯阳殿”,殿内立吕纯阳(洞宾)身背宝剑雕像。 ![]() 洞天平安钟。 ![]() 天泉洞。洞的幽深处有一处泉眼,清泉滴滴嗒嗒四季不断,像吐落一串永不断线的珍珠,故名“一滴泉”。 ![]() 仙人洞·常乐我净。 ![]() 石亭中是老子塑像。 ![]() 仙人洞的左侧是一座道观“老君殿”。 ![]() 老君殿主奉道教始祖老子,香火颇为旺盛。 ![]() 仙人洞西侧的圆门。 ![]() 仙人洞边的蟾蜍石与石松。由老君殿往上行,有一巨石凌空兀立,名'蟾蜍石'。石前方与石上方分别刻有'纵览云飞'、'豁然贯通'八个大字。石隙中一棵苍劲挺拔的松树,拨云破雾,这就是著名的庐山“石松”。 ![]() “石松”,即“暮色苍茫看劲松”之“劲松”。江青的“劲松”照片就是从右上方的松枝角度拍摄含鄱口的,毛泽东主席给题了“幕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乃从容,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的一首诗。这首诗的客观效果是让仙人洞名扬四海,使庐山举世闻名。 ![]() “锦绣谷”是指自天桥循左侧石级路前至仙人洞的一段长约1.5公里、海拔1102米的山谷,是庐山1980年新辟的著名风景点。 ![]() 相传锦绣谷是晋代名僧慧远采撷花卉和草药之处,因这里四季花开,犹如锦绣而得名。 ![]() 北宋文学家王安石游览此处后,留有《锦绣谷》一诗:“还家一笑即芳晨,好与名山作主人。邂逅五湖乘兴往,相邀锦绣谷中春。” ![]() 锦绣谷中有一块峭立横空的巨石,有如悬在半空中的一座断桥,名为“天桥”。 这里双崖对峙,与谷底相对高度达六十多米,形成绝涧,古称“仙人盘”,曾是庐山大林寺历代僧众悟道参禅之所。 ![]() 相传明太祖朱元璋早年与南汉陈友谅大战于鄱阳湖,兵败至此。在前临深壑,后有追兵的紧急关头,一条金龙从天而降,化作虹桥横跨悬崖,朱元璋策马一跃而过,随即霹雳惊天,雷声隆隆,一道灼眼的蓝光将石桥击断,刹那间龙飞桥断,云散日出,陈友谅只好望崖兴叹。 ![]() 天桥对面的崖壁。 ![]() 这里是猴子的栖息出没之谷。 ![]() ![]() ![]() 好运石。传说围绕着这个石头转圈就会给自己带来好运,转一圈可以带来官运,转两圈可以带来财运,转三圈可以带来桃花运。 ![]() 锦绣谷中多有云雾,此石上刻有“黄云万里”四个大字。 ![]() ![]() ![]() ![]() ![]() ![]() 庐山险峰。 ![]() 险峰平台上凝结着满满的心愿。 ![]() 梵音泉。 ![]() 梵音泉下边是“好运池”。 ![]() 礼贤门。 ![]() “同舟共济”石刻。 ![]() “谈判台”旧址。 ![]() 谈判台,亦称访仙亭,原为朱元璋派使者上庐山寻找周颠仙的遗迹。1946年,美国总统特使马歇尔来华调停国共两党冲突时,曾八上庐山,多次到这里会晤蒋介石。 ![]() “观妙亭”,亦称“观庙亭”,站在亭中向庐山脚下望去,可以看到山下的东林寺、西林寺以及身后的竹林寺。 ![]() 观妙亭始建于明初,现亭重修于民国时期。亭柱楹联“山川吐纳开灵境、文轨交通乐太平”。这种景观是我国古代造园艺人,凭借自然的环境,巧借景外之物,而营造出的天人合一的美景。 ![]() “御碑亭”是朱元璋为纪念仙人周巅而建的碑亭,亭中碑文《周颠仙传》为朱元璋亲自撰写,详细叙述了仙僧周颠在朱元璋夺取天下过程中曾经提供的帮助。 ![]() “如琴湖”是1961年修筑的人工湖,因湖面似小提琴,所以得名“如琴湖”。 ![]() ![]() ![]() 湖畔有不少西式建筑,圆穹顶的是庐山宾馆。 ![]() ![]() ![]() ![]() ![]() ![]() ![]() 湖中筑有湖心岛。 ![]() ![]() ![]() 湖心岛上建有精巧的湖心水榭。 ![]() “九曲桥”是连接湖心岛与湖岸的唯一通道。 —THE END—更新于 03-03 |
|
来自: zzm1008图书馆 > 《江西 赣南昌》